【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试卷

资源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试卷
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天子治国理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传至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统治者以儒家理念治国
C.原始民主遗风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贵族等级分封开始解体
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下表列举了北宋某些时段的科举考试内容。表中内容变化反映了北宋(  )
时间 科考内容
宋初 诗赋为主
庆历—熙宁初 经术、诗赋、策论
熙宁—元丰 经术、策论、法律
元祐年间 经术、诗赋、策论、史
重和—宣和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A.选官的程序日渐规范化 B.日益注重人才的政治素养
C.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马人不再只满足于像希腊人那样大规模地建造公路、桥梁、剧场等公共设施,而在建造雄伟壮丽的凯旋门、记功柱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富。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罗马政体发生变化 B.西欧封建制度形成
C.基督教影响力增强 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此规定(  )
A. 打破了美国分权制衡的机制 B.杜绝了结党营私政治乱象
C.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的特点 D.提高了政务官的文化素质
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杂律、断狱律等。其内容中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之多。这反映了唐律(  )
A.开启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B.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C.注重规范封建礼仪制度 D.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下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关明朝民族关系的信息是(  )
A.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B.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C.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的管辖
D.沿长城布置军镇以防范蒙古贵族袭扰
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648年,欧洲交战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荷兰瑞士的独立国地位;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原则。这些约定的达成(  )
A. 消除了欧洲的战争隐患 B.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
C.形成“全体一致”的原则 D.推动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85年,我国关税政策从“全面保护”"向“有区别的保护”转变。1992年以后,启动了大幅度的自主降税进程,截至2001年,关税总水平由43.2%降至15.3%,降幅达65%。1985年以后我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旨在(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C.履行世贸组织成员方的义务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9.(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下列两幅画像砖图像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A.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B.繁荣发达的商业贸易
C.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D.崇尚奢靡的时代风气
10.(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中国远古先民使用杵白春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白为脚踏,即为脚碓[dui],晋代连机碓(如下图所示)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春杵起落有后先”。这反映出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程度提高 B.动力革新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不断突破 D.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1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12年,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全球99%以上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B.尖端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是否掌握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D.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1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A.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B.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反思
C.建立起永久性贸易体制 D.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表现
1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1840~1949年上海人口增长趋势图(单位:万人)》,其中1895~1935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多次战争的极大干扰 D.近代工商业逐步发展
1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开辟可以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这一通道是(  )
A. 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1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形成一种希波丹姆模式的城市布局典范,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这种城市规划(  )
A.凸显了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B.体现了市民民主文化的需求
C.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开启了西方城市建设的先河
1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性传染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C.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D.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礼记·大学》有云:‘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墨子·非命》有云:“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论语·子罕》有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言论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C.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
1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22年3月4日,在良渚博物院举行了良渚文化&百泰精工IP授权仪式暨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展示了“尊琮”“玉鸟”等70余款产品,清华美院博士导师黄维介绍这些产品的设计创作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鸟等因素。这些产品(  )
A.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B.真实再现了良渚文化的辉煌
C.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 D.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
19.(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人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人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20.(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某学习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2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世纪初,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曾说:“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这表明华工(  )
A.成为古巴能否独立的决定性因素
B.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崛起
C.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D.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 B.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C.中国的瓷器远销至美洲大陆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2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04年8月7日,春仙茶园首演汪笑依编演的《瓜种兰因》(又名《波兰王国惨史》)。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的,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该剧的出现表明当时(  )
A. 传统京剧艺术重获新生 B.文化传承保护显露危机
C.民族危机催生艺术改良 D.一战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2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下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身课”的目录(部分),这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辱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B.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C.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D.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
2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2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甲制是明初乡村的一个重要基层行政制度。明太祖倡导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里自治,形成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明中后期,里甲制难以维系,保甲制应运而生。成化十二年(1476年),湖北地区发生叛乱,流民激增,为了稽查盗贼匪患,有官员建议“凡五家立为一伍,十家置以为联,不许散处,立保甲之法”。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京物价上涨,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建言责令保甲轮流赡养鰥寡孤独老人。天启年间,政府下令“各保置一木牌,书十里姓名男妇丁口,作何生业,不许留逃”。并且,是否被编入保甲成为衡量某人是否良民的标准,“不在乡约保甲者即系奸民,犯盗不准保救”。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自我制订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参与选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村头"(庄因直领地管理者)、村规监督员等必须由村民选举产生。共同体内部“一切经过法庭”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城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实行保甲制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和中世纪西欧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2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872年 热气球、汽车、火车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
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加之国家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为他搜集藏书捉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订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各地寻找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但直至1978年,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这为他们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50年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天子治国理政,贵族应献诗讽喻朝政,百官应向天子谏议,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国家残留的原始民主遗风,天子对这些意见不得置若罔闻,必须加以斟的,这体现了原始民主遗风对王权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
材料侧重的是西周的讽谏制度而非分封和宗法制的结合,故排除A项;
当时儒家学派尚未产生,故排除B项;
材料可以体现一定的等级秩序,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初科举延续唐朝科举以诗赋为主的考查方式,米仁宗、米神宗时期,受到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策论,法律逐渐受到重视,北宋后期,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朝廷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考查科目倾向于多元和实用,故选B项;
材料未体现选官程序,故排除A顺:
理学在元朝时才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故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不同途径的入仕的人数对比,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香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唐宋时期科举制内容的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相对于公民社会的集体性建筑,歌领统治者个人功业的地标变得更加重要,故选A项;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故排除B项;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故排除C项;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罗马政治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公职人员不应参加政党活动,这体现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于“政治中立“的要求,故选C项;
该规定未涉及美国国家权力的分配,故排除A项;
结党营私现象在美国政坛长期存在,并未被杜绝,故排除B项;
《美国文官法》主要针对的是事务官,而非政务官,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官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唐律疏议》作为法典体系严谨,在具体内容上凸显儒学崇尚的孝道,这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
律令儒家化进程在汉代已经出现,故排除A项;
《唐律疏议》内容广泛,并未偏重于封建礼仪制度,故排除C项;
律例合编体例开创于明代,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法律制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理解题干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地图上的鞑靼,是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势力退回漠北建立的政权之一,设置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主要是为了防范醚靼等蒙古贵族势力入侵,故选D项;
理藩院设置于清朝,故排除A项;
图片没有反映西南边疆的状况,故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中一些规定成为近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故选D项;
A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能维持欧洲的均势和长期的和平,故排除B项,
“全体一致”原则形成于一战后,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建立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降低关税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也有利于将更多的民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这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B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大幅度降低关税会直接减少财政收入,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根据“1985年,我国关税政策……截止2001年,关税总水平由43.2%降至15.3%.降幅达6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两幅画像分别反映了四川地区和山东地区食物加工的过程,折射出食物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故选A项;
汉代烩鱼画像砖上的图片中没有和商业有关的信息,故排除B项;
制作画像砖的一般是地方的豪强大族,画面反映的更多是这些家族的生活,故排除C项;
图片无法体现当时的风气是否奢靡,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社会经济,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图中展示的是水力作为动力取代了人力且推动实现了规模化粮食加工,故选B项;
图片反映的不是耕作或灌溉过程,故排除A、C两项;
从图文信息无法断定产品是否用于交换,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食品加工工具从手工到水力为动力的改进过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我国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掌握载人深潜技术,这既体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也体现了我国未来开发海洋的潜力,故这一技术的实现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故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C项夸大了载人深潜技术的影响,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采取利己主义的关税政策,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更招致第二并没有完全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并非冷战产物,故排除A项;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故排除C项;
关贸总协定的主要职能不在金融领域,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侧重于考查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原因。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895~1935年,上海人口星持续增长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列强在通商口岸扩大资本输出有关,故选D项;
A项是上海城市人口增长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于186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战争的影响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特点,不能解释人口的持续性增长,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7世纪由法国开酱的,连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是米迪运河,故选A项;
苏伊士运河连通的是红海和地中海,故排除B项;
通海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都是在美洲大路上开酱的,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识记米迪运河的地理位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广场是市民从事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彰显了公民民主权利,利于满足市民的民主文化需求,故选B项;
以市民活动空间为城市中心的城市规划,无法凸显君权,故排除A项;
这种城市布局凸显了人文精神,未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排除C项;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已经出现了城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所述举措有助于及时通报疫情,采取针对行动,同时加强对瘟疫的预防性消杀,这些都能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
这些做法无法阻止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故排除B项;
这些举措只在东北等局部地区实施,并未推及全民,故排除C项;
这些举措意在控制疫情和守护民众身体健康,而不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疫病与医学成就,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疫病与医学成就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三段言论分别提倡求新、自强和励志,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的内涵,故选D项;
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和而不同均不符合三则言论的共性,故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结合中华文化的内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这些产品属于依托出土文物中的经典文化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的产物,它们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故选D项;
这些产品是由现代人重新设计的,史料价值有限,故排除A项;
学术界对良诸文化的研究还在进行中,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
这些产品无法起到直接保护良褚古城遗址的作用,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故选C项;
拿破仑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新航路的开辟均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根据所学,蒙古的西征后,控制了通往欧洲的亚欧通道,使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四幅图片星现了古代中国,美洲,西亚和北非的文字,其字型风格和书写载体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故选C项;
四幅图片无法体现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碳岁撞和交锋,也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对古代美洲、西亚,北非的影响,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起源,解答本题运用所学人类文明的表现的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古巴外交官之口,较客观地陈述了华工在19世纪古巴独立战争中所做的贡献,故选C项;
A项夸大了华工的作用,也不符合唯物史观,故排除A项;
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D两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殖民活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网逐渐形成,富有的欧洲人得以用中国生产的容器饮用源于美洲的“饮料”,这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欧亚之间建立商业联系不晚于公元前2千纪早期,故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洲人是否购买中国瓷器,故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20世纪初,随者《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京剧艺术家从西方民族主义文学艺术中汲取灵感,在京剧中推出“洋装新戏”,这推动了艺术形式的改良,故选C项;
京剧产生于清道光年间,当时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重获新生"”说法不妥,故排除A项;
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保持文化的生命力,故排除B项;
一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4年”“波兰衰亡史”“洋装新戏”。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课题,大多来自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人格修养要求的内容,体现了当时教育对优秀精神遗产的继承,故选D项;
国际视野,现代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均不能体现表中课题的共性,故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修身课”的目录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答案】(1)策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素朝暴政埋下伏笔。
(2)内容:礼法结合,德刑兼重: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策略: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可知,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根据材料“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可知,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及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如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
(2)内容:根据材料“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礼法结合,德刑兼重;根据材料“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可知,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材料“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根据材料“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
【点评】第一问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考查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6.【答案】(1)目的:维护社会治安;实施社会救济;管理和控制民众;保证正赋役征发。
(2)同: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治;都借助于社会精英群体进行治理。异:中国明代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世纪西欧基层管理者由民众民主选举产生,自治程度较高。中国明代重视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家族法;中世纪西欧屏弃血缘,强调地域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凡五家立为一伍,十家置以为联,不许散处,立保甲之法”可知,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材料“嘉靖十八年南京物价上涨,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建言责令保甲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可知,实施社会救济;根据材料“各保置一木牌,书十里姓名男妇丁口,作何生业,不许留逃”可知,管理和控制民众;里甲制度能保证赋役征发。
(2)同:根据材料“明太祖倡导乡里自治,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自主制定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可知,都体现一定程度的自治;根据材料“明太祖还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法律保障的作用。”“共同体内部‘一切经过法庭’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可知,都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材料“太祖倡导乡里自治,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管理者看,都借助于社会精英群体进行治理。异:根据材料一中的里甲制度可知,中国明代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根据材料“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非常高,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可知,中世纪西欧基层管理者由民众民主选举产生,自治程度较高。从国家控制力看,里甲制度下,中国明代民众受到基层组织的控制。根据材料“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非常高”可知,中世纪西欧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根据材料“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法律保障的作用”“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域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可知,中国明代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中世纪西欧摒弃血缘强调地域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点评】第一问考查古代基层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实行“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基层通过乡约等方式进行治理。第二问考查中古西欧封建社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古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7.【答案】示例一: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说明: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示例二: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略)示例三: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说明:(略)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要求,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中的“交通工具”“事件”等信息,可提炼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16——21世纪交通工具的革新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可知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也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为论题进行论述。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28.【答案】(1)经济条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条件: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学校的兴办;读书,藏书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政治条件:科举制的推行,个人因素: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保管措施。
(2)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作用: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知识点】图书馆及其作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解析】【分析】(1)经济条件:根据“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可得出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条件:造纸业、印刷业改进;学校的兴办;读书、藏书的社会风尚政治条件:科举制的推行;个人因素:根据“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得出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根据“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定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得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保管措施。
(2)特点:根据“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得出政府主导建立;服务于公众;根据“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得出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等。
【点评】第一问考查明清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清商业发达,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帮、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市镇经济繁荣、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等,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二问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 / 1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试卷
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天子治国理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传至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统治者以儒家理念治国
C.原始民主遗风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贵族等级分封开始解体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天子治国理政,贵族应献诗讽喻朝政,百官应向天子谏议,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国家残留的原始民主遗风,天子对这些意见不得置若罔闻,必须加以斟的,这体现了原始民主遗风对王权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
材料侧重的是西周的讽谏制度而非分封和宗法制的结合,故排除A项;
当时儒家学派尚未产生,故排除B项;
材料可以体现一定的等级秩序,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下表列举了北宋某些时段的科举考试内容。表中内容变化反映了北宋(  )
时间 科考内容
宋初 诗赋为主
庆历—熙宁初 经术、诗赋、策论
熙宁—元丰 经术、策论、法律
元祐年间 经术、诗赋、策论、史
重和—宣和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A.选官的程序日渐规范化 B.日益注重人才的政治素养
C.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初科举延续唐朝科举以诗赋为主的考查方式,米仁宗、米神宗时期,受到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策论,法律逐渐受到重视,北宋后期,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朝廷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考查科目倾向于多元和实用,故选B项;
材料未体现选官程序,故排除A顺:
理学在元朝时才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故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不同途径的入仕的人数对比,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香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唐宋时期科举制内容的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马人不再只满足于像希腊人那样大规模地建造公路、桥梁、剧场等公共设施,而在建造雄伟壮丽的凯旋门、记功柱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富。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罗马政体发生变化 B.西欧封建制度形成
C.基督教影响力增强 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相对于公民社会的集体性建筑,歌领统治者个人功业的地标变得更加重要,故选A项;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故排除B项;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故排除C项;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罗马政治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此规定(  )
A. 打破了美国分权制衡的机制 B.杜绝了结党营私政治乱象
C.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的特点 D.提高了政务官的文化素质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公职人员不应参加政党活动,这体现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于“政治中立“的要求,故选C项;
该规定未涉及美国国家权力的分配,故排除A项;
结党营私现象在美国政坛长期存在,并未被杜绝,故排除B项;
《美国文官法》主要针对的是事务官,而非政务官,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官制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杂律、断狱律等。其内容中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之多。这反映了唐律(  )
A.开启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B.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C.注重规范封建礼仪制度 D.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唐律疏议》作为法典体系严谨,在具体内容上凸显儒学崇尚的孝道,这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
律令儒家化进程在汉代已经出现,故排除A项;
《唐律疏议》内容广泛,并未偏重于封建礼仪制度,故排除C项;
律例合编体例开创于明代,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法律制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理解题干的能力。
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下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关明朝民族关系的信息是(  )
A.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B.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C.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的管辖
D.沿长城布置军镇以防范蒙古贵族袭扰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地图上的鞑靼,是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势力退回漠北建立的政权之一,设置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主要是为了防范醚靼等蒙古贵族势力入侵,故选D项;
理藩院设置于清朝,故排除A项;
图片没有反映西南边疆的状况,故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648年,欧洲交战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荷兰瑞士的独立国地位;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原则。这些约定的达成(  )
A. 消除了欧洲的战争隐患 B.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
C.形成“全体一致”的原则 D.推动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中一些规定成为近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故选D项;
A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能维持欧洲的均势和长期的和平,故排除B项,
“全体一致”原则形成于一战后,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建立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85年,我国关税政策从“全面保护”"向“有区别的保护”转变。1992年以后,启动了大幅度的自主降税进程,截至2001年,关税总水平由43.2%降至15.3%,降幅达65%。1985年以后我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旨在(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C.履行世贸组织成员方的义务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降低关税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也有利于将更多的民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这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B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大幅度降低关税会直接减少财政收入,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根据“1985年,我国关税政策……截止2001年,关税总水平由43.2%降至15.3%.降幅达6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9.(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下列两幅画像砖图像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A.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B.繁荣发达的商业贸易
C.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D.崇尚奢靡的时代风气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两幅画像分别反映了四川地区和山东地区食物加工的过程,折射出食物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故选A项;
汉代烩鱼画像砖上的图片中没有和商业有关的信息,故排除B项;
制作画像砖的一般是地方的豪强大族,画面反映的更多是这些家族的生活,故排除C项;
图片无法体现当时的风气是否奢靡,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社会经济,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中国远古先民使用杵白春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白为脚踏,即为脚碓[dui],晋代连机碓(如下图所示)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春杵起落有后先”。这反映出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程度提高 B.动力革新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不断突破 D.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图中展示的是水力作为动力取代了人力且推动实现了规模化粮食加工,故选B项;
图片反映的不是耕作或灌溉过程,故排除A、C两项;
从图文信息无法断定产品是否用于交换,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食品加工工具从手工到水力为动力的改进过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12年,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全球99%以上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B.尖端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是否掌握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D.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我国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掌握载人深潜技术,这既体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也体现了我国未来开发海洋的潜力,故这一技术的实现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故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C项夸大了载人深潜技术的影响,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A.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B.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反思
C.建立起永久性贸易体制 D.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表现
【答案】B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采取利己主义的关税政策,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更招致第二并没有完全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并非冷战产物,故排除A项;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故排除C项;
关贸总协定的主要职能不在金融领域,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侧重于考查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原因。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1840~1949年上海人口增长趋势图(单位:万人)》,其中1895~1935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多次战争的极大干扰 D.近代工商业逐步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895~1935年,上海人口星持续增长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列强在通商口岸扩大资本输出有关,故选D项;
A项是上海城市人口增长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于186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战争的影响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特点,不能解释人口的持续性增长,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开辟可以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这一通道是(  )
A. 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7世纪由法国开酱的,连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是米迪运河,故选A项;
苏伊士运河连通的是红海和地中海,故排除B项;
通海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都是在美洲大路上开酱的,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识记米迪运河的地理位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形成一种希波丹姆模式的城市布局典范,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这种城市规划(  )
A.凸显了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B.体现了市民民主文化的需求
C.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开启了西方城市建设的先河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广场是市民从事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彰显了公民民主权利,利于满足市民的民主文化需求,故选B项;
以市民活动空间为城市中心的城市规划,无法凸显君权,故排除A项;
这种城市布局凸显了人文精神,未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排除C项;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已经出现了城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性传染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C.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D.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所述举措有助于及时通报疫情,采取针对行动,同时加强对瘟疫的预防性消杀,这些都能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
这些做法无法阻止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故排除B项;
这些举措只在东北等局部地区实施,并未推及全民,故排除C项;
这些举措意在控制疫情和守护民众身体健康,而不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疫病与医学成就,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疫病与医学成就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礼记·大学》有云:‘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墨子·非命》有云:“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论语·子罕》有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言论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C.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三段言论分别提倡求新、自强和励志,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的内涵,故选D项;
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和而不同均不符合三则言论的共性,故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结合中华文化的内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22年3月4日,在良渚博物院举行了良渚文化&百泰精工IP授权仪式暨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展示了“尊琮”“玉鸟”等70余款产品,清华美院博士导师黄维介绍这些产品的设计创作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鸟等因素。这些产品(  )
A.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B.真实再现了良渚文化的辉煌
C.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 D.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这些产品属于依托出土文物中的经典文化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的产物,它们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故选D项;
这些产品是由现代人重新设计的,史料价值有限,故排除A项;
学术界对良诸文化的研究还在进行中,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
这些产品无法起到直接保护良褚古城遗址的作用,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人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人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故选C项;
拿破仑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新航路的开辟均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根据所学,蒙古的西征后,控制了通往欧洲的亚欧通道,使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某学习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四幅图片星现了古代中国,美洲,西亚和北非的文字,其字型风格和书写载体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故选C项;
四幅图片无法体现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碳岁撞和交锋,也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对古代美洲、西亚,北非的影响,故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起源,解答本题运用所学人类文明的表现的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20世纪初,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曾说:“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这表明华工(  )
A.成为古巴能否独立的决定性因素
B.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崛起
C.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D.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古巴外交官之口,较客观地陈述了华工在19世纪古巴独立战争中所做的贡献,故选C项;
A项夸大了华工的作用,也不符合唯物史观,故排除A项;
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D两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殖民活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 B.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C.中国的瓷器远销至美洲大陆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网逐渐形成,富有的欧洲人得以用中国生产的容器饮用源于美洲的“饮料”,这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欧亚之间建立商业联系不晚于公元前2千纪早期,故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洲人是否购买中国瓷器,故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1904年8月7日,春仙茶园首演汪笑依编演的《瓜种兰因》(又名《波兰王国惨史》)。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的,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该剧的出现表明当时(  )
A. 传统京剧艺术重获新生 B.文化传承保护显露危机
C.民族危机催生艺术改良 D.一战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20世纪初,随者《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京剧艺术家从西方民族主义文学艺术中汲取灵感,在京剧中推出“洋装新戏”,这推动了艺术形式的改良,故选C项;
京剧产生于清道光年间,当时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重获新生"”说法不妥,故排除A项;
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保持文化的生命力,故排除B项;
一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4年”“波兰衰亡史”“洋装新戏”。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4.(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下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身课”的目录(部分),这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辱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B.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C.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D.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课题,大多来自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人格修养要求的内容,体现了当时教育对优秀精神遗产的继承,故选D项;
国际视野,现代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均不能体现表中课题的共性,故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修身课”的目录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策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素朝暴政埋下伏笔。
(2)内容:礼法结合,德刑兼重: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策略: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可知,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根据材料“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可知,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及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如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
(2)内容:根据材料“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礼法结合,德刑兼重;根据材料“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可知,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材料“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根据材料“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
【点评】第一问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考查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6.(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甲制是明初乡村的一个重要基层行政制度。明太祖倡导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里自治,形成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明中后期,里甲制难以维系,保甲制应运而生。成化十二年(1476年),湖北地区发生叛乱,流民激增,为了稽查盗贼匪患,有官员建议“凡五家立为一伍,十家置以为联,不许散处,立保甲之法”。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京物价上涨,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建言责令保甲轮流赡养鰥寡孤独老人。天启年间,政府下令“各保置一木牌,书十里姓名男妇丁口,作何生业,不许留逃”。并且,是否被编入保甲成为衡量某人是否良民的标准,“不在乡约保甲者即系奸民,犯盗不准保救”。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自我制订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参与选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村头"(庄因直领地管理者)、村规监督员等必须由村民选举产生。共同体内部“一切经过法庭”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城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实行保甲制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和中世纪西欧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答案】(1)目的:维护社会治安;实施社会救济;管理和控制民众;保证正赋役征发。
(2)同: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治;都借助于社会精英群体进行治理。异:中国明代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世纪西欧基层管理者由民众民主选举产生,自治程度较高。中国明代重视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家族法;中世纪西欧屏弃血缘,强调地域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凡五家立为一伍,十家置以为联,不许散处,立保甲之法”可知,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材料“嘉靖十八年南京物价上涨,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建言责令保甲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可知,实施社会救济;根据材料“各保置一木牌,书十里姓名男妇丁口,作何生业,不许留逃”可知,管理和控制民众;里甲制度能保证赋役征发。
(2)同:根据材料“明太祖倡导乡里自治,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自主制定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可知,都体现一定程度的自治;根据材料“明太祖还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法律保障的作用。”“共同体内部‘一切经过法庭’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可知,都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材料“太祖倡导乡里自治,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管理者看,都借助于社会精英群体进行治理。异:根据材料一中的里甲制度可知,中国明代基层治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根据材料“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非常高,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可知,中世纪西欧基层管理者由民众民主选举产生,自治程度较高。从国家控制力看,里甲制度下,中国明代民众受到基层组织的控制。根据材料“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非常高”可知,中世纪西欧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根据材料“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法律保障的作用”“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域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可知,中国明代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中世纪西欧摒弃血缘强调地域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点评】第一问考查古代基层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实行“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基层通过乡约等方式进行治理。第二问考查中古西欧封建社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古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7.(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
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872年 热气球、汽车、火车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
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说明: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示例二: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略)示例三: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说明:(略)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要求,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中的“交通工具”“事件”等信息,可提炼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16——21世纪交通工具的革新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可知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也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为论题进行论述。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28.(2022高二下·阜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加之国家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为他搜集藏书捉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订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各地寻找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但直至1978年,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这为他们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50年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经济条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条件: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学校的兴办;读书,藏书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政治条件:科举制的推行,个人因素: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保管措施。
(2)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作用: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知识点】图书馆及其作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解析】【分析】(1)经济条件:根据“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可得出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条件:造纸业、印刷业改进;学校的兴办;读书、藏书的社会风尚政治条件:科举制的推行;个人因素:根据“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得出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根据“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定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得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保管措施。
(2)特点:根据“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得出政府主导建立;服务于公众;根据“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得出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等。
【点评】第一问考查明清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清商业发达,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帮、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市镇经济繁荣、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等,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二问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