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培训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培训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南华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8.25
一、解读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七大部分组成。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课程理念进行了阐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对于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一方面强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另一方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对于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强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素养发展需求设计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在注重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既凸显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特征,又体现学段之间的连贯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对于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凸显其时代性和典范性,强调课程内容既要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新变化,又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还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强调课程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应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补充解释:
解读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群
1.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
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在各种情境中迁移应用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如社会生活情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学科认知情境: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个人体验情境: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
学习任务: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任务是学生为了达成某学习目标而使用语言从事的活动。将学习任务引进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教学法的主要设计者Savignon则指出:语言是一种行动,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记住词汇、学习语法规则,能用语言做事是语言学习者最根本的目的。如微信团购群。
学习任务群其实是对具体语言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和分类的结果。虽然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可以使教师非常容易地把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学习任务过于具体会让教师认为任务太多而无法完成,而相对集中的学习任务群可以帮助师生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课程内容,抓住学习主线,分清主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者根据不同方法对具体语言任务进行整合、分类。其中,朗(Long,1985)提出了“类型任务”这个概念,他以具体语言任务的共同特点为依据对任务进行分类。例如“点土豆烧牛腩”“点水饺”“点玉米炖排骨”等都可以划归为“点餐”类型任务,“买羽绒衣”“买汽车”“买山楂”等都可以划归为“购买物品”类型任务。同时,他将语言学习任务表述为“一个动词+一个名词词组”,而类型任务可以表述为 “动词+类属性名词词组”。可见,“类型任务”是将来自同一领域、具有一些共同语言或非语言特征的语言任务汇集到一起的结果。
借鉴以上理念,根据特定领域典型任务之共同特点,新课标研制专家将学习任务群作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
选自易海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与实施策略》华东师大出版社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学习任务”“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明确的阐释:
“语文学习任务”就是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所确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如何设计语言学习任务?
涉及到某单元教学中的学习任务设计时,语文教师往往要思考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要怎么学?(即怎样促使学生去学那些应该学习的内容?)”“为什么要学这些?”。第一个问题涉及学习目标和内容,第二个问题涉及学习策略和方法,第三个问题涉及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任务只是学习内容的外在载体。教学时,只有先明确学习内容(即学生“该学什么”),教师才能依此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载体。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
现以《变色龙》为例来说明。我们可以先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并将该主问题分解成内在逻辑关联紧密的问题链,如“通过奥楚蔑洛夫处理赫留金被狗咬这一事件,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这篇小说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可以设置一条问题链,并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如下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从“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方面阐述课程目标。
1.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2.总目标
围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分列九条明确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总目标。其中,第1条从立德树人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目标,第2-3条从文化自信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目标,第4-5条从语言运用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目标,第6-7条从思维能力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目标,第8-9条从审美创造角度阐述语文课程目标。这一总目标是在宏观上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指导,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要遵循的。
3.学段要求
与老课标不同的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在明确课程总目标后,依据“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学段要求,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学段要求。具体见下表:
(四)课程内容
与老课标不同的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单独设置为一部分,并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方面进行阐述。
1.主题与载体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重要主题。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内容还要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针对不同的主题,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设置了不同的载体形式。此外,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相关学习内容。
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学习任务”“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明确的阐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这是此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突破旨在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探索来促进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变革,实现语文教师施教与生活的融通,促进学生打通静态语言知识学习与动态语言学习实践之间的“人为隔阂”。
按照内容整合程度的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3.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注重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衔接,为学生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情况见表2:
(五) 学业质量
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语文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整体刻画了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特征,体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形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这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既相互衔接,又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阶发。它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六)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五个部分。此处,我们主要阐述和教师们紧密相关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三部分。
教学建议
与课程内容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群提出具体教学建议不同的是,课程实施部分中的教学建议主要呈现教学实施的原则性建议,要求教师在准确理解课程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创造性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补充解释
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教材,是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设想难免与现行的习惯性做法有较大距离,没有新的教育评价体制与教育理念作后盾,设想很难转化为现实行为,故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领域的配套改革。
学校存在着四种课程:
一是设想的课程,即课程标准;
二是设计的课程,以教科书为代表;
三是实施的课程,由校长教师重新调整组合过的课程,是真正与学生发生实际关系的课程。
四是实现课程,是最终对学生起作用的课程。
从设想的课程转变为实现的课程,起关键作用的是学校教师。教师是把文字文本设计转化为师生双方实践活动的主动设计者与积极推进者,是唯一能全面接触到教学活动各个要素的关键人员。
01 国家意识
教好新教材要有六种意识
02 目标意识
03 文体意识
04 读书意识
05 主体意识
06 科研意识
开学准备要有节奏和技巧
01 调整作息时间
02 制定新学期计划
03 准备好新学期第一次班会
04 制定班主任计划
05 提前备课,做好准备
06 重新认识学生
07 开启阅读模式
08 养好嗓子,做好准备
09 运动状态好好保持
10 设计新的班级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