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教学目标】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2.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重要语句。3.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手法。【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语句的赏析【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唐代诗人徐凝有一首经典的诗《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柳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构思新奇,本是怀人之作,标题却说怀地。最经典的句子是后两句,天下三分明月,扬州占有两分。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隋炀帝三下扬州赏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观风景。今天来学习一首有关扬州的词《扬州慢》,看看这首词给我们带来什么样感觉?二、互动课堂(1)知人论世1、 本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2、作者及背景 本词的作者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风格:清俊峭拔;内容上抒写对昔盛今衰的感慨。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15年后,词人来到这里,目睹了扬州之景,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2)诵读吟咏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1.学生自读,对照注释理解大意2、分析小序a、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追问 时间纪年法 年号干支纪年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b、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哪一句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这一句里面哪一个关键词能体现本词的情感 《黍离》之悲往往表示家国残破之痛。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首词3、录音跟读4、指名有感情朗读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5、学生齐读(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问题探究。1、设问一: 上片哪个词可以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2、设问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结合本词内容分析)3、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相关的四首诗加以分析。(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 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师问:杜牧笔下的扬州是那么的繁华热闹,美女如云、游人如织,现在却是那么的萧条,造成昔盛今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4)重点词句赏析赏析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仿佛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的心中;它们尚且讨厌战争,人民更应如此。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赏析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明确 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的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的凄凉,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此句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转换成触觉、听觉;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词人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为昔盛今衰的扬州而伤感、沉默。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总体概括:前句化用杜牧名句,后句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转换成触觉、听觉,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为昔盛今衰的扬州营造凄清、感伤气氛,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赏析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句运用反衬手法。红药不管人世间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到春天就自然盛开供人观赏,但又无人观赏,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以及感时伤乱的情怀。(5)延伸训练江阴浮远堂 南宋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对写法。诗人反弹琵琶,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四、课堂小结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 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六、作业:1、背诵全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