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设计课题 思想政治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年级 高二 执教者总体思路 首先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点明重难点,配合课外资源的利用以及课内的有效提问使同学们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解 读 课 标 与 教 材 内容要求 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岗、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科学精神:阐释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鲜明特色和主要优势,阐释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主题、职能、要求,明确我国政党制度是新型的政党关系是政党制度形式 公共参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生活的能力。 法治意识:理解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形成这一制度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的认知情感。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方针、前提、政治地位、政党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则)以及优越性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构成、主题、作用及其要求教学难点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解读 学生 高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具备了一些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初步了解,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初步懂得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对政党制度相关知识不熟悉,不了解,也不关心,如果单纯刻板地讲知识,会不感兴趣。此外,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且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机会太少。因此本课的设计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提问和引入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 读 方 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对教材有初步了解教学资源 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 问题式启发教学为主,学生自主讨论、师生交流为辅教学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教 学 流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导入 (展示幻灯片1,2,3)带领同学们弄清基本的逻辑线索,并递进式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介绍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2.播放一组共产党员有组织有纪律投入“抗疫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面对这样危险的情况,他们不害怕吗?是什么样的制度使他们这么勇敢的站在这里?”并引出最终答案,由此进入课题内容的教学(展示幻灯片3) 通过老师的梳理,弄清问题,并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弄清基本逻辑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深思、并生成讲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性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地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内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成成员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题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及其要求 1.在同学们的分析回答的基础上,转入课题。(展示幻灯片4) 2.展示四张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的图片,并要求同学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的认识,之后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展示5、6、7、8、9、10、11) 3.带领同学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性质(展示幻灯片12) 4.在基于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认识的基础上,引导性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是什么吗?”并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幻灯片13)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55页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容(方针、首要前提与根本保障、政党地位、政党之间的关系、多党合作的活动准则),并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答案(展示幻灯片14、15、16、17、18、19)并强调易错易混点 基于前面的学习,带领同学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展示幻灯片20)展示第一目的小结(幻灯片21)带领同学们梳理基本要点 进入第二目的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展示幻灯片23) 展示一张“王宝强参加河北省人民政协”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出图片中的基本要素(人物、事件)预设同学们能回答出图片中的人物,少数同学能回答出事件,放大图中王宝强参加政协所持的出席证(展示幻灯片23) 带领同学解读王宝强出席证的基本要素,并就此引出“什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展示幻灯片24) 认识新事物首先要从它的本质出发,带领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并且标红关键语句,着重强调。 引导同学们回忆王宝强出席证上王宝强所代表的团体是什么,并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成员,并引导同学们将王宝强所代表的团体归类。(展示幻灯片26) 展示两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题——团结和民主。(展示幻灯片27) 直截了当的告诉同学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三项职能,并布置小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8页,自主学习人民政协的职能”(展示幻灯片28),一分钟后(展示幻灯片29)里面三则材料,并提醒同学们关注这三则材料并继续自主学习教材,两分钟后,请同学们根据刚刚自主学习的知识回答这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哪些职能,基于同学们的回答,引领同学们区分这三个职能。 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及其要求(展示幻灯片30、31),总结第二目(展示幻灯片32) 结合所学回问题。 回答问题 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参与课堂互动,回答问题 参与课堂互动,回答问题 了解基本组成成员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区分易错点 锻炼同学观察、组织语言逻辑线索的能力,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历程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事物的能力,区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性质的区别。 通过阅读,让同学们租住发现问题,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让生活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活跃的课堂气氛。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习成果,享受获得成就的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 检查教学效果 15.带领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给出小结(展示幻灯片33) 16,布置作业(展示幻灯片34) 完成课后作业 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及内容,师生共享教学带来的喜悦和收获。板书设计 (1.特色鲜明2.形成与发展3.性质4.地位5.内容6.优越性) (1.性质2.组成成员3.主题4.职能5.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 效果 预测 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了认识,对拥护我国政治制度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并能将所学知识提升为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相关知识和生活的能力。 2.从教学过程上看,本节课使用材料较丰富,课堂互动丰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和能力提高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