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7张PPT)《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7.12含2022版新课标76页正文全文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生物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章节内容《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第四章《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ART01《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PART02《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一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二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三PART03《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关于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PART04《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课程性质01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当今,生物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粮食和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课程性质0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学习生物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学会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理念0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本课程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坚实的生物学科内容基础,密切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等教育领域新成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理念02课程设计积极吸纳科学教育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和重要思想观念。2.课程设计重衔接课程理念02依据生物学的特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生物学课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生物学重要概念,同时融入生物学的思想观念、研究过程和方法。此外,设置“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学习主题为框架课程理念02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精选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学习要求,力求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4.内容聚焦大概念课程理念02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从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5.教学过程重实践课程理念02生物学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开展学业评价要高度关注生物学科的特点,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特别要注重对探究和实践过程的评价,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学业评价体系。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6.学业评价促发展课程目标03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对认识生命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科学自然观和世界观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基础。(一)核心素养内涵生物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03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尊重事实证据,崇尚严谨求实,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对既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审视、质疑包容,乃至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发展科学思维是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3.探究实践探究实践是源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现实需求,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与品格。探究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主要环节有:发现问题或提出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获得证据或形成初步产品,分析证据或改进设计,得出结论或物化成果,进行表达、交流或展示等。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跨学科实践是扩展视野、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探究实践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4.态度责任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其中,科学态度是指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具有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倾向;健康意识是指在掌握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责任担当和能力。(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4.态度责任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其中,科学态度是指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具有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倾向;健康意识是指在掌握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态度责任关系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运用,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获得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够应用生命观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2.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评判、质疑包容;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3.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形成物化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创意实现能力。(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4.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面对各种媒体上的生物学信息或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基于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主动宣传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二)目标要求课程内容04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系统构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选取以下7个学习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从内容结构来看,“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课时安排方面,这7个学习主题的总课时数应与课程方案相一致,前6个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90%,“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10%。课程内容04每个学习主题都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其中,内容要求部分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形式呈现相应的概念体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业要求部分对学生学完相应主题的内容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教学提示部分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这些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课程内容04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多细胞生物体依靠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初步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等观念,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1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1.1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1.1.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1.1.3植物细胞具有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如叶绿体和细胞壁1.1.4细胞不同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1.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1.2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1.2.1细胞能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1.2.2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义务教疗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征版)1.2.3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业要求】(1)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针对观察结果中可能出现的成像不佳等情况,从材料制备、仪器设备、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2)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说出其异同点,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3)运用示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说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4)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运动或趋性。(5)描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识别人体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说明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组织构成不同的器官。(6)识别给定生物材料所属的结构层次,并阐明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为学生提供多种生物材料,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形成对细胞结构的感性认识。(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2)指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不同类型细胞的共同特征,并运用模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现细胞的结构。(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某种器官不同组织的特点,基于事实进行科学推理,深入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建立对细胞和组织这两个结构层次关系的抽象认识。(4)运用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现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2.情境素材建议与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生活现象,如糖拌西红柿渗出汁液、煮菟菜时汤汁变红等;细胞学说的科学史材料;植物细胞分裂典型时期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与细胞研究有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克隆羊“多莉”、克隆猴“中中”“华华”等。(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尝试制作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型;观察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观察人体和植物体的基本组织;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并探究其取食、运动或趋性。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专家访谈等,收集有关细胞研究进展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04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以生物的特征为依据2.1.1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等级2.1.2“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2.2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2.2.1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2.2.2从苔蘇植物、蕨类植物,到种子植物,逐渐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植物繁殖过程逐渐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2.2.3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2.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2.2.5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2.3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2.3.1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3.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2.3.3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2.3.4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4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2.4.1我国拥有大熊猫、朱鹘、江豚、银杉、洪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2.4.2可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多种方式保护生物资源;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基本遵循2.4.3外来物种入侵会与本地的物种竞争空间、营养等资源,进而威胁生态安全(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说明生物的不同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2)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3)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4)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组织学生识别生物的特征,尝试开展分类活动。(2)通过列表等多种方式,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3)组织学生收集生物资源安全方面的资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和讨论。(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简单的分类检索表,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标本,动植物生活的影像资料,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资料,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赤潮、水华现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资料,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相关数据资料,凤眼蓝(水葫芦)、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事件。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尝试对给定的一组生物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类群的动植物,认识其主要特征;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破坏的实例,讨论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危害。项目式学习活动: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撰写调研报告。(二)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04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1.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3.1.2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3.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3.2.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2.2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学业要求】(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当地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成就,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我国各类垃圾年产生量的数据与垃圾分类回收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植被类型与环境湿度或温度之间的关系。(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三)生物与环境课程内容04植物分布广泛,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生命活动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4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4.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4.1.1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等结构4.1.2种子萌发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环境条件4.1.3根的生长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4.1.4叶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茎和叶(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4.1.5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精子与雌蕊产生的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4.1.6植物可以通过杆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4.2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4.2.1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4.2.2叶片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4.2.3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4.3.2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3.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4.3.4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4.3.5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识别和描述种子、根尖、芽、叶片、花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花与果实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绘图或模型等形式呈现各个结构的特点。(2)运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从物质循环与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探究关于植物生活的影响因素。(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探究和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史等资料,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活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4)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设计简单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植物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人工种子,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吕氏春秋》中关于合理密植的描述,储存粮食的主要措施,施肥过多造成的植物烧苗现象,通过树皮环割提高水果产量的实例。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尖的结构;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其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栽培一种植物;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讨论植物光合作用对碳中和的重要贡献,认同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四)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04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理解人体免疫的基本原理;认识到遵守社区、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防疫要求,有助于传染病的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传染病和免疫、医药与急救等知识的学习,认同生物学及医学伦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1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5.1.1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5.1.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5.1.3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5.1.4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5.1.5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饮食、卫生等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5.2.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5.3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5.3.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5.3.2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5.3.3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5.4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5.4.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5.4.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5.4.3人体可以通过汗腺排出部分尿素、无机盐和水等物质5.5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5.5.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5.5.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5.5.3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5.5.4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5.5.5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5.5.6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5.5.7人在青春期会出现一些显著的生理变化,如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各项生理功能增强等5.5.8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6.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6.1.1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6.1.2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6.1.3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6.1.4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6.1.5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6.1.6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6.2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6.2.1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6.2.2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6.2.3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6.2.4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描述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2)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3)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4)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5)学会根据血常规、尿常规等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6)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阐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科学用眼和用耳,保护眼和耳的健康。(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7)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阐明其重要意义。(8)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9)说出性激素对第二性征的影响,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健康地度过青春期。(10)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举例说明传染病的危害,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11)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拒绝吸烟、饮酒和毒品;学会科学、合理地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人体各系统相应结构的功能,帮助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2)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青春期所发生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3)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的具体应对举措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传染病预防、特定情况下的急救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4)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对身体健康的伤害,或吸毒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学校的营养餐食谱;肺部纤维化疾病(如尘肺病)的防治;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变浑浊实验;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人工心肺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原理;血液透析机原理;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眼球和耳的结构模型;蜡烛等物体的凸透镜成像装置;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条件反射的演示;青春期身体变化的资料;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防疫材料,我国在抗疫中的成就和经验,我国科学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事迹;我国古代传染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成就,如东晋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关于传染病治疗的描述,以及用人痘预防天花、利用艾叶预防瘟疫等;有关食品安全、流行病预防方面的法律法规。(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探究几种食物能量的差异,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肾脏的形态与结构,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或成活率的影响,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当地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资料;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预防资料;参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宣传;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研究进展的资料;参观禁毒展览,或观看有关影像资料;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说明书,分析药品说明书包含的信息。项目式学习活动: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针对当地某种传染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和制作社区海报,宣传传染病预防的科普知识。(五)人体生理与健康课程内容04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物种的延续。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与生物性状的关系,以及遗传信息可以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逐渐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能够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概念7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7.1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产生后代7.1.1睾丸和卵巢可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新个体7.1.2生物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7.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7.2.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2.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7.2.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7.2.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的7.2.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7.2.5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7.2.6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概念8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8.1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1.1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8.1.2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8.2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2.1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8.2.2生物的进化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2.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学业要求】(1)能够解释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了传递,并控制新个体的生长发育。(2)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3)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5)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通过资料分析和实验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生物的繁殖和发育方式。(2)组织学生调查和统计人体的常见性状,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现象,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3)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的观念。(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国人口普查中关于性别比例的资料,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近亲结婚的条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科学精神,《物种起源》和自然选择学说,金鱼品种培育过程,种子蕨、恐龙、孔子鸟、北京猿人等的化石图片或影像资料。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人的性别决定的模拟活动,遗传性状显隐性的模拟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人体常见性状,调查家族内遗传性状的表现。(六)遗传与进化课程内容04本学习主题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能够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的产品,发展核心素养。【内容要求】概念9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9.1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1)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根据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制作眼球结构模型和成像模型。模型可用于演示正常眼的成像,展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撰写调查报告,结合眼球结构和成像原理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2)制作实验装置,模拟吸烟有害健康。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自制实验装置,模拟香烟烟雾对呼吸道黏膜的危害;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自觉拒绝吸烟;学会用科学证据向公众宣讲吸烟有害健康。(3)设计并制作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根据水生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尺度、比例和数量”“稳定与变化”“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利用生活中简单易得的透明材料制作装置,装入水、塘泥和不同的水生生物,制作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态瓶。(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9.2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考虑“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概念,设计恰当的装置,以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1)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土壤,在土壤中栽培一种植物(如番茄),定期浇水,适时施肥、松土。观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设计表格,记录和交流株高、叶片数量、叶片大小、开花结果的时间和数量等信息。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2)探究植物无土栽培条件的控制。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选择或设计恰当的装置,利用营养液无土栽培一种植物(如番茄),定期补水、更换营养液、通气。观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设计表格,记录和交流株高、叶片数量、叶片大小、开花结果的时间和数量等信息。探究植物无土栽培条件的控制。(3)探究影响抒插植物成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抒插繁殖、芽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概念,选择适于抒插的植物枝条(如月季)和抒插培养基,按照杆插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进行抒插繁殖。定期观察、记录和交流抒插枝条的生长发育情况。探究影响杆插植物成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4)饲养家蚕,收集我国养蚕的历史资料。根据家蚕的生活史、生活习性、食性、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利用生活中简单易得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恰当的装置,饲养家蚕。观察和记录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收集我国养蚕的历史资料。(5)制作水族箱,饲养热带鱼。选择某种热带鱼,根据其生活史、生活习性、食性、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含量)等,利用生活中简单易得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水族箱,饲养和繁殖热带鱼,观察并记录热带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9.3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1)收集当地面包酵母菌种,比较发酵效果。依据酵母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产物等相关知识,以面粉、酵母粉为材料,选择特定的厨具,按照发酵技术的操作程序制作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2)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依据乳酸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产物,以及蛋白质在不同酸度环境中的状态不同等相关概念,以牛奶、乳酸菌(或酸奶)为材料,选择恰当的容器,按照乳酸发酵技术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制作酸奶,测定并分析酸奶的酸度和甜度,确定适宜的酸度和甜度范围。(3)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依据乳酸菌的分布、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和产物等相关知识,选择或设计便于消毒和密封的恰当容器,依据个人对食品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蔬菜(如白萝卜、胡萝卜、芹菜、甘蓝)和配料(如辣椒、花椒),按照发酵技术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制作泡菜,测定泡菜的亚硝酸盐浓度,分析亚硝酸盐浓度与原料、腌制方式、时间等因素的关系。(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根据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或与生物学相关的现实需求,尝试提出需要解决的生物学或跨学科实践问题。(2)根据研究问题和活动目标,结合相关的科学知识或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利用简易器材,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如确定研究变量、研究步骤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如传感器、无线通信、大数据、3D打印等)设计研究方案。(3)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记录证据,通过分析证据发现研究中的不足,再通过循环迭代不断改进研究方案或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4)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活动目标、方案、结果、研究反思等,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如模式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照片等)直观、简洁地呈现实践成果。(5)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分享实践成果,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能够运用证据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改进实践方案。【教学提示】(1)将“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前6个学习主题的重要概念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可以参照本标准提供的内容,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标准的学习主题灵活进行选题,系统规划跨学科实践的活动顺序和时间安排。(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2)指导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简易材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寻求恰当、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4)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可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5)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室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工作。(6)在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形成物化的成果及说明,以及实践活动报告,同时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7)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业质量05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生物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材编写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05基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描述生物学现象或与生物有关的特征,运用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解释产生特定生物学现象的原因,分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针对生物学相关议题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决策,并尝试探究生命活动过程、人体健康、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初步形成从不同生命观念的视角认识和分析生物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基于证据、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态度和健康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责任担当。(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05在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识别人体结构,描述其发生的变化;根据生理指标等方面的检测结果,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推测产生特定病症的可能原因;从机体生理功能稳定、经济成本、社会伦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尝试提出可能的疾病预防或治疗方案;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鉴别与疾病治疗、营养健康有关的传言或伪科学,主动传播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活的观念和知识。在与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粮食生产、水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物材料应用等,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等生物学概念,确定生物资源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结合研究结果,运用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等生命观念,分析生物资源生产或应用等社会性科学议题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缓解生态压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05在与生物和环境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防治等,识别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分析其作用;运用进化与适应观和生态观分析生物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结合有关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变化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相关的生态学问题,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尝试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能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展现生态文明观念。(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05在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人体生理指标的智能监测产品、转基因技术、利用人造器官治疗疾病的新技术等,分析相应技术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运用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数学、技术与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尝试提出生物技术产品的设计或改进方案;尝试从技术进步、个体生存、种群延续、生态安全、社会发展和伦理等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技术的前景及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学业质量描述课程实施06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1.制订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根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制订教学目标,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都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同时,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突破单纯罗列知识目标的做法,尽可能涵盖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重视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应用的要求;注重从问题解决的综合表现来界定目标。(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核心素养是在学习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经历概念理解和技能获得、解释身边的现象或问题、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问题等过程,表现为由低到高不同水平。教学目标制订应反映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具体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相应水平的要求,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应形成序列,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注重实践育人,体现对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2.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要深入理解“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反映学科本质的大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解释较大范围的生物学现象。要注重发挥大概念对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广泛指导作用和对学习的引领作用,体现“少而精”,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加强概念间的联系。要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化。以大概念的核心内涵为纲,将相关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编织成网络化的概念体系。大概念的建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由小到大逐步推进。例如,“植物的生活"学习主题的大概念“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其核心是“可以制造有机物",可围绕有机物的制造、运输、转化、利用,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线索将相关概念组织起来,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理解。(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应重视概念的主动建构,为运用概念奠定基础。概念的主动建构,一是应以学生认识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为基础,为概念形成提供支撑。这些事实可以来自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可以来自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也可来自教师提供的资料等。二是应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事实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开展抽象和概括活动,建立并正确表述生物学概念。三是应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日常概念、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辨析真伪,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建立科学概念。(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探究活动是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指导学生采用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测量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重视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个人经历、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创设真实情境,指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可能性解释,进而为寻找证据、检验假设确定大致的方向和方式。(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2)指导学生主动获取证据,作出判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开展课程内容要求的实验、观察、调查等学生活动获取证据。开展实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可以设计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实验,也可以设计利用简单易得、低成本器具材料的实验。开展观察、调查时,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调查范围和目的要求。查阅或分析资料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和方法获取证据,都应重视相关技能和方法的指导;都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既要收集、记录与预期相符的信息,也要重视与预期不符的信息;都应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3)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规范的文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呈现报告内容,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结论。(4)在开展实验探究和调查活动时,应注意安全教育。实验安全包括规范使用电器、燃气设备、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实验药品(如酒精、酸、碱等),还包括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应指导学生做好预案,正确应对可能发生的实验事故。调查活动应重视交通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以及环境保护教育和相关伦理教育等。(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4.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社会需求驱动生物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发展催生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工程学进步促进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以及科学和技术影响社会发展。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主动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深化对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认识。应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关注和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践行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抵制伪科学和迷信等活动。(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应整体规划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索项目化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与其他学习主题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也可独立安排,务求有效落实。要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的实践任务,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践等方式实施,形成物化的学习产品和学习成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概念、过程方法、技能等方面。可运用具体的、典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示范项目选择、方案制订、实施操作、成果展示和交流评价等环节。(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2)明确项目每一环节的评价标准。例如,项目价值、设计的总体想法(概念依据、跨学科知识、基本思路和方法等)、实施的具体步骤、最终的成果形式(产品或报告等),以及形成的概念、实践后的反思等。评价标准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3)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实践活动项目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应规划每一环节完成的时间和评价方式。在教师的统一管理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家长支持和指导。(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应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数字化资源,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如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设计完成模拟实验,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突破实验材料、实验时间和实验设备的限制,减少学习活动对材料、场地和设备等条件的依赖。(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评价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实施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控,为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依据。1.教学评价(1)评价原则以评促学。坚持素养导向,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评价,又要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操作、推理想象和解决具体问题等能力的评价,还要注意对学生态度责任的评价;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用自评的方法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自我反思改进学习方法。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以评促教。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寻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多元多样。强调主体多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促进所有教育参与者教育方式和行为的改变;强调方法多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2)评价实施通过多种评价,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或方式,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课程目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弓I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①课堂评价要注重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讨论发言、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等进行评价。要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行为表现,选用恰当、生动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②作业评价精心设计课时与单元作业,发挥作业的诊断评价功能。作业类型要注重多样性,既要有书面作业,又要有实践活动类作业,如养殖、栽培、调查、制作模型,以及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等。作业内容不仅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练习,还要有应用知识技能开展的实践活动。③单元评价单元评价应以大概念为单位进行。教师要将单元内相关重要概念分解转化为单元评价要素,并制订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应重视评价的连续性、过程性特点,充分体现单元评价的阶段性特点,提升单元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单元评价应考虑本单元与课程整体的关系,明确本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明确本单元核心素养侧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以真实的任务情境为背景,针对单元内的具体概念,精选与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评价内容,考查学生单元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④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教师应重视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着力考查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对选题价值、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反思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依据项目报告和物化成果综合评价项目完成质量。⑤期末评价期末评价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应结合学生在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考试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本学期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期末考试应充分体现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试题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内容。命题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试卷的难易度要恰当。试题素材应有利于问题融入真实情境和思维过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试题应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状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应具有开放性,利于学生潜能的自主发挥,以便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2.学业水平考试(1)考试性质和目的义务教育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由省级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以学业质量为命题依据,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三部分组成o实验操作性考试包括基本实验操作和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应根据学生日常完成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2)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立意相匹配的试题设计,围绕学习主题和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全面理解和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命题,认真开展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考查,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丰富试题形式,引领改革方向。适当选用传统题型,以核心素养为维度创新试题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内容和形式要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利于引领教学方式改革。(3)命题规划明确试卷结构。试卷应总体难度适当,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内容覆盖课程标准各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试卷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试题应保持合理的比例。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制订多维细目表。多维细目表应包括核心素养、学习主题,以及题型、分值、题目难度等基本要素。制订多维细目表时,需分析、统计各维度所占的分值比例,确保比例合理,符合测试的性质和目的,保证试卷的整体性和均衡性。(4)题目命制题目命制应按照明确考查意图、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和确定评分标准的基本流程进行。明确考查意图。在考试和评价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是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地的重要环节。根据本标准的要求,明确试题考查意图,即明确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评价建议选取情境素材。根据考查意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聚焦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选取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生物科技新进展、生物科学史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设定问题任务。题目以简洁、清晰的图文呈现,设问要与问题情境紧密关联,问题要求明确,有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指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确定评分标准。以学业质量所刻画的表现特征为依据,结合具体问题或任务的要求,预估学生可能的作答情况,确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2)坚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适宜性。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类比等多种形式阐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内容容量和难度合理,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3)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精选课程内容。围绕大概念遴选教材内容,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时代性。以科学实践为载体,构建活动体系,以关键问题为引导,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种主动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一体化设计,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生物学教材顺畅衔接,体现连贯性、整体性和发展性。(4)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优化呈现方式。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保证内容科学、概念准确,文字表述生动、可读性强,图文并茂、配图合理,适教利学。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2.教材内容选择(1)精选基本内容。在整体架构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内容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选择学生理解生物学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等基础性内容,适当反映细胞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2)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将科学实践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依据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设计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包括跨学科实践活动。充分考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设置科学实践活动,考虑活动的选择性与灵活性,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形成结论的过程,建构生物学概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3)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材料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要反映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社会价值。(4)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关注生物学发展中所能体现的人文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索发现、实践成就,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讲述我国近现代生物学家科技报国、创新奉献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5)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活动,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例如,在教材中编入一些小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3.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1)构建教材基本架构。兼顾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认识逻辑,一方面,按照学科内在结构厘清学科概念的范畴和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按照学生概念形成规律规划学习路径。当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不一致时,对内容组织作出必要的调整,既保证内容完整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兼顾大概念(内容主题)之间以及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划分单元与章节,合理分配各册次教材的内容,全面落实课程内容的要求。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教材编写建议精心设计教材栏目。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设置问题情境、活动、习题等多种栏目,满足学生完整学习活动需求。避免单纯呈现知识,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实现由课程知识学习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化。各栏目之间应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习题设计要呼应正文或活动的学习要求,题目类型应多样化,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难度合适、梯度合理、题量适宜,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3)统一教材体例。同一版本教材风格应一致,各册次在内容组织、行文风格、栏目设置、图文排版、装帧设计等方面尽可能统一。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指生物学课程实施可利用的所有物质和人力条件,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决定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种类多种多样,凡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合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核心素养,立足学生实际,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重视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经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是课程资源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体研究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应及时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为教材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在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时,要注意选用科学、真实、多样的生物学材料,如与教材单元主题情境相匹配的自然现象、科技新闻、科学史等学习材料,这些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本、图片或动画、视频等。应避免围绕教材过度开发练习题、检测题、导学案等教辅类学习材料。防止单纯从考试需要出发,开发应试资源。课程实施06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及评价方案等数字化资源,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典型问题等录制微课,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