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大学之道 ·《礼记》05导入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Add your 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Add your title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Add your title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Add your title香港大学明德格物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准确翻译。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大学》《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题解“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关于“大学”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现在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原文文白对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妥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第一段[补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探究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研读文本理解性默写《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问题探究《大学》的主体是“三纲领”“八条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则用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问题探究“三纲领”“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问题探究“三纲领”“亲民”。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问题探究“三纲领”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 至乎其极的意思”;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问题探究“八条目”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注)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仅是在知识的累积上用功,内容层次之间相差太远。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问题探究“八条目”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大学》传)诚意要求我们要真诚,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善”。最终要的一种能力便是要"慎独"。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传)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扰。问题探究“八条目”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修身,便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后三目。齐家。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天下太平。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思考:“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 知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三纲八目《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剖析深刻。先由大至小,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大学之道 与君共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