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名著导读挑战《朝花夕拾》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名著导读挑战《朝花夕拾》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概述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 ( https: / / baike. / doc / 1635119-1728517.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 ( https: / / baike. / doc / 280258-296644.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 ( https: / / baike. / doc / 5390356-5627004.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简析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创作特色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 ( http: / / www. / s q=%E7%8B%97%C2%B7%E7%8C%AB%C2%B7%E9%BC%A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 ( http: / / www. / s q=%E7%AB%A5%E5%B9%B4%E6%97%B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 ( http: / / www. / s q=%E9%9A%90%E9%BC%A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 ( http: / / www. / s q=%E6%B0%91%E9%97%B4%E6%95%85%E4%BA%8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 http: / / www. / s q=%E7%9C%9F%E5%AE%9E%E9%9D%A2%E7%9B%AE&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 ( http: / / www. / s q=%E5%86%99%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则写出人物的神韵 ( http: / / www. / s q=%E7%A5%9E%E9%9F%B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写事 ( http: / / www. / s q=%E5%86%99%E4%BA%8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昧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练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两篇代表作品,请你任选一篇概括一下主题思想。
2.按要求完成《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应人物。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____________。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____________。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3.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中有三篇文章写到鲁迅求学的经历、感受,通过这三篇文章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鲁迅的求学之路,请按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顺序,模仿示例,写出后两篇文章的名字,并简要概括他的求学经历。
篇名 求学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三味书屋
______ 先就读于②______,后就读于③______。
④______ 先在⑤______学医,遭歧视,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争精神,因而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⑥______”。
4.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除了有对人和事的颂扬,还有冷静的批判。请从《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举出一例,指出作者批判的内容。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温馨的回忆,请从本书篇目中自选一篇,并列举一个情节。
阅读《五猖会》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⑥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⑧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⑨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⑩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5.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从人物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7.《朝花夕拾》中,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批判。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作者“温情与童趣”和“洞察与批判”的内容。
参考答案:
1.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通过先后回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游戏经历和记述在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进行对比,流露出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揭示了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的天性与广阔的生活乐趣,并批评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示例二:《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忆述“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礼节”性格的长妈妈,后来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2.(1) 阿长(或:长妈妈) 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郎)
(2)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示例二: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琐记》 江南水师学堂 矿物铁路学堂(或江南路矿学堂) 《藤野先生》 仙台医专(或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⑥弃医从文
4.(1)示例:①《五猖会》写父亲要求“我” 背书,浇灭了“我”看迎神赛会的一腔热情,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摧残。②《二十四孝图》重点描绘了“我”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的强烈反感,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示例: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②《五猖会》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片刻。
5.“我”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要求我背熟《鉴略》才能去看,最终“我”当着他的面背完了,却因此感到扫兴,失去了看会的心情。
6.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 严厉(苛刻、威严)、刻板(保守)、专横(专制)的性格特点,含蓄的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强制性。
7.“温情与童趣”:想到“我”要去看五猖会,“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洞察与批判”:“我”正要出发“看会”时,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读不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待“我”读熟后,对“看会”已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或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