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化学真奇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3.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www..中考资源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准确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教学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2.初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课前准备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化学真奇妙”五个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来表演一个魔术,请一位学生用注射器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大家仔细观察现象。这个有趣的魔术都是老师通过化学上的知识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化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学生:观察到出现红色的“化学真奇妙”五个字。(通过参与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一)化学改变了世界【过渡】介绍化学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方面的作用,同时补充现代科技方面的新成就。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联想生产、生活中的物品,思考哪些材料是天然的?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答案要点:天然材料有农作物、木材、水、石油、羊毛等;化学制品有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等。【思考】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讲解】介绍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发展、生命过程探索等方面的应用。(二)神奇的化学变化【思考讨论】讨论分析图中三种变化的共同点。答案要点:都有新物质生成。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矿石粉碎,冰雪融化等。【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课本第5页)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实验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实验中观察反应条件和现象;实验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提问】①每个实验各发生了什么现象?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①点燃镁条——发光、放热;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燃烧、煤炉做饭取暖、手机电池等,认识化学变化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中能量的转化方式:(三)物质构成的奥秘【过渡】上节课同学们已观察过许多化学反应,为什么会发生化学变化呢?这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这还要从物质的内部找原因。【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根据水的构成模型,如何描述水的宏观组成和水分子的微观构成?1.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2.物质的组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既论种类又论个数。3.化学研究的范畴【投影展示】用STM技术拍摄的原子图像。【讲解】科学家已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分子,并且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这也是我们化学的贡献之一。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三、板书设计1.1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等2.化学制品:如塑料、玻璃、纤维等3.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二)神奇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三)物质构成奥秘1.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2.物质的组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3.化学研究的范畴四、课堂练习1. 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分: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 )A. 全由天然材料制成 B. 全由人造材料制成C. 由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制成 D. 无法判断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3.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B.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5.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酒精燃烧;酒精挥发(2)矿石粉碎;铁矿石炼铁(3)石蜡熔化;蜡烛燃烧(4)电灯发光;蔗糖溶解到水中(5)食物变质;咬碎食物(6)钢铁生锈;铁片制成铁桶(7)烤焦食品;植物的光合作用(8)凉水烧成热水;水结冰(9)木材加工成木器;木材燃烧取暖- 1 -1.2体验化学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初步形成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思维方式。www..中考资源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以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前准备多媒体、酒精灯、烧杯、蜡烛、火柴、坩埚钳、玻璃管、蒸发皿、蜡烛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新课讲授(一)从问题开始【活动天地】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验内容:(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熄灭1分钟后的现象。(2)把一根火柴梗插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实验现象及结论:(1)石蜡先熔化后燃烧 ;燃烧时发光、放热、火焰呈黄色、有少量黑烟;熄灭时,一缕白烟从灯芯冒出;熄灭1分钟后,蜡烛凝固。(2)火柴梗两端部分最先变黑,中间部分变黑最慢,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3)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过渡】提出问题后,通过哪些步骤来解决问题呢?答案要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提出问题】石蜡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吗?【猜想与假设】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设计并进行实验】(1)尝试用火柴点燃蒸发皿中的一块固体石蜡,观察到石蜡不燃烧。(2)点燃一支蜡烛,待烛芯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观察到石蜡油不燃烧。(3)将尖嘴玻璃管的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观察到玻璃管尖嘴处可产生火焰。【结论与解释】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才燃烧的。因为气态的石蜡比液态或固态的石蜡更易被点燃。【反思与交流】(1)反思探究过程有哪些需要改进。在试图点燃液体石蜡油时,起初是把石蜡油滴到蒸发皿中再尝试点燃的,结果由于石蜡油冷凝太快,始终未能得到液态石蜡。改进措施:熄灭蜡烛后立即用火柴尝试点燃烛芯周围的石蜡油,获得了预期的效果。(2)反思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石蜡燃烧火焰的不同部位引出的气体都能继续燃烧吗?如何证明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活动天地】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活动天地1-4”中化学探究实验报告为范例,分组撰写《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报告。1.反思的作用:通过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评价,使我们不断进步。2.实验报告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结论、反思等。三、板书1.2体验化学探究(一)从问题开始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1.三思而后行2.行后而三思3.学会倾听和对话四、课堂练习1.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逐渐变短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 ( )A. 数字计算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凭空想象3. 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 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B. 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C. 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D. 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4.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图(实验一)。②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图(实验二)。(1)操作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体现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2)操作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1化学真奇妙教案鲁教版.docx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2体验化学探究教案鲁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