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2070年——前1600年)(前1600年——前1046年)温故知新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秦指的是谁 为什么秦能统一?统一后怎样做?结合教材 P44,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材料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人民需要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材料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至今治强。材料3: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1)社会基础——人民渴望和平,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1.原因(2)经济基础——商鞅变法,经济增强(根本原因)(3)个人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积极策划,重用人才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8年灭赵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秦楚齐韩赵魏燕寿春临淄邯郸大梁郑蓟勃海海东河水水汾咸阳疆域统一:六王毕,四海一2.过程秦灭六国的时间序列表 国名 攻灭时间韩国 前230年赵国 前228年魏国 前225年楚国 前223年燕国 前222年齐国 前221年策略:远交近攻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前247年继王位,时年十三岁。咸阳秦公元前230—前221年3.秦的统一(1)概况: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拓展疆域:北进南下,开拓边疆。(3)意义:嬴政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政治)1.背景/原因①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②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2.制度(1)加强君主权力——建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始皇帝”、“秦始皇”——嬴政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政治)材料研读: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制度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 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 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总揽大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行政军事监察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少府典客奉常中尉将作少府治粟内史宗正(2)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特点: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三公九卿制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政治)(3)加强中央权力——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守郡县乡、里、亭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令∕县长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奏折一:七国文字各异,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奏折二:七国的货币和度量衡的标准不同,收上来的赋税钱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奏折三:七国车辆和道路的宽度不同,交通不便,诏书不能及时到达各地。奏折四:北方匈奴来犯,边境危机严重;南方运输困难。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顺利推行,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为小篆。(书同文)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三、巩固统一的措施2.经济上:(1)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在全国流通。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三、巩固统一的措施2.经济上:(2)统一度量衡目的:为改变以前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铜权铜量度:长度单位量:容积单位衡:重量单位寸、尺、丈、引合、升、斗、桶铢、钧、石意义: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三、巩固统一的措施3.交通上:(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道路目的: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车同轨)意义:使秦国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三、巩固统一的措施4.军事上:(1)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长江珠江(征服越族地区)意义:利于物资运输,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也起到了扩展疆土、巩固边防的作用。三、巩固统一的措施4.军事上:(2)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临洮辽东“万里长城”收复河套地区东海南海长城一带陇西四、秦朝的疆域巩固统一:大一统格局承后世“大一统”不同于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交通:文化:经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政治:军事: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使用小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开灵渠,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收复河套地区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秦统一中国课堂小结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C2.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 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D3.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B4.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最先使用这个称号的是( )A.刘邦 B.项羽 C.赢政 D.陈胜C5. 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邦国制C6、秦朝的都城是( )A.镐京 B.洛邑 C.咸阳 D.阳城C7.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车同轨 ④修筑长城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