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综合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综合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 综合练习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创作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B.《红烛》写于1923年,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D.闻一多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偌大(ruò) 慰藉(jiè) 黏合(niān)
B.僻静(pì) 贫瘠(jí) 悲怆(chuāng)
C.发轫(rèn) 桑梓(zǐ) 躯壳(qiào)
D.烙印(luò) 搭讪(shàn) 悠邈(miǎo)
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时,远远的前方,无数层峦迭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B.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铄。
C.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鞋踏在窄狭木楼梯上的踢踏声。
D.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消声匿迹,便是孤芳自赏而已。
4.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B.廉价的乐观主义
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 D.光明的未来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6.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kuàng) 踌躇(chú) 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
B.埋怨(mán) 载体(zài) 暴殄天物(tiǎn) 戛然而止(jiá)
C.锈蚀(shí) 应届(yìng) 恪守不渝(kè) 擢发难数(zhuó)
D.熨帖(yùn) 赐予(yǔ) 相形见绌(chù) 徇私枉法(xùn)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8.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B.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9.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12.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13.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14.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6.下面对《红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②③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17.《红烛》第一节诗人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18.对“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红烛自焚的困惑: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
B.这句诗体现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这个世界是充满着黑暗与丑恶的,需要红烛来驱散黑暗,需要烈火一样的热情来战胜丑恶的。
C.在这句诗中,存在着暗示,只有燃烧成灰——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才能迎来光明。
D.这句诗有着牢骚的意味,体现出诗人既想见到光明,却又不愿意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的矛盾心理。
1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20.《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21.《红烛》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红烛》第一节,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
2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2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
25.请你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26.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题目。
27.在诗歌形式上,闻一多先生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28.“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 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此种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29.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人说这句诗是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红烛》的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0.如何理解红烛流泪的情景?
31.全诗的收束“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什么作用?
32.如何理解“红烛”这个意象?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第二节,完成后面的题目。
33.“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而现实情况则是“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诗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34.诗人使如何看待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相伴的?
35.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36.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37.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38.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39.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0.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41.“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42.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4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44.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阅读《红烛》,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5.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46.《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阅读课文《致云雀》,完成文后题目。
47.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B.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再现。
C.第二十节中“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
D.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48.请赏析诗歌中的“云雀”这一形象。
阅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题目。
49.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B.“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
C.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D.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50.在诗歌最后,诗人写到的蜘蛛意象有何深意?
51.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莱《致云雀》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理解错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是《红烛》,而不是《死水》。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黏合”的“黏”应读nián。
B.“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
D.“烙印”的“烙”应读lào。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层峦迭嶂”的“迭”应改为“叠”。
B.“闪铄”的“铄”应改为“烁”。
D.“消声匿迹”的“消”应改为“销”。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光明的未来”理解不当,在这段小诗中,作者首先描写了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太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落日的动势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日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所以“太阳”不可能象征“光明的未来”。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熔成”的“熔”应写作“溶”;
B.“洒起野”的“洒”应写作“撒”;
D. “沧生”的“沧”应写作“苍”。
故选C。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粗犷”的“犷”读作“guǎng”;
C.“应届”的“应”读作“yīng”;
D.“熨帖”的“熨”读作“yù”。
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脂膏”的“膏”应读gāo;
B.“怒涌”的“怒”应读nù;
D.“情景”的“景”应读jǐng。
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朗读与停顿的能力。
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两句话同属于动宾结构,“莫”和“但”为副词,修饰限定“问”,所以,朗诵时应该在“莫问”与“收获”间和“但问”与“耕耘”间停顿。
故选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根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根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判断,“力”为抽象意象。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故选C。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
C.“揳入”的“揳”应读xiē。
D.“霓虹”的“霓”应读ní。
故选B。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慰籍”的“籍”应改为“藉”。
B.“阴蔽”的“阴”应改为“荫”。
C.“催残”的“催”应改为“摧”。
故选D。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有些失落”错误。根据原诗“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故选D。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故选B。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 错误。在诗歌的第八、九、十、十一小节,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和“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类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运用的是设问修辞;“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运用夸张修辞。诗文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
故选C。
1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1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反问的手法”有误,诗人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
故选B。
1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意思完全相同”理解错误。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古诗在现在指的是园丁、教师、奉献者,“蜡烛”就是一个比喻。而《红烛》中的“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象征着诗人自己。二者的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B。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D. “这句诗有着牢骚的意味,体现出诗人既想见到光明,却又不愿意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的矛盾心理”错误,“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是一句设问句,表现红烛的牺牲奉献品质。
故选D。
19.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推断朗读节奏的能力。
D.“小得可怜”是修饰“蜘蛛”的定语,中间不必断开。
故选D。
20.“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首先理解李商隐诗句的意思,“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里凸显蜡烛“焚烧成灰”和“流泪”两个特点;然后回顾《红烛》下文所写的内容,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即自焚与流泪,由此可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显然起到引子的作用,因为下文就是扣住红烛“成灰”和“流泪”两方面来抒情的。
21.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行文思路,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二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诗歌的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有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这里展现出的是对红烛的赞美。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此处流露出的是疑惑。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这是对前面的疑惑做出回答。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最后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回复平静。接着看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篇开头就已经借助对红烛和诗人的比较展露情感,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由此可知,闻一多要借助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后文写红烛成灰其实是写自己将为祖国的未来,为创造光明而自我牺牲,后文写红烛的伤心流泪其实是表达诗人在创造光明途中忍受的痛苦。考生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即可。
22.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用的是象征的手法。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红烛》第一节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首先把握第一节的内容,“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抓住“红烛”的颜色进行赞美,这里的“红”象征赤诚,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使用象征的手法;接着诗人把“红烛”和诗人联系起来,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可以说这里的“诗人”和“红烛”已经合二为一。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23.(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本题言之成理即可,无论赞同哪种观点,结合“写景”或者“抒情”以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4.“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表现了诗人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精神,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2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想象奇特丰富以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理解了这个角度,本题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用“绘画”“舞蹈”描绘洪涛的形态;用“音乐”“诗歌”凸显洪涛的声音等。并借洪涛的力量来赞美“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一往无前、敢于拼搏、前赴后继。
26.①诗人在“大跃进”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②“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③诗人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题干要求结合诗人境况、时代背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主旨。
首先需要了解诗人的经历,王昌耀,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选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文革”后平反,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但完成在1983年。创作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但诗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主旨。
呈现于昌耀眼前的时代景观是: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和抛弃了。主宰、牵引了这时代那么久的狂热,迷信,虚妄,喧嚣,在灾难和劫数的后果后,真的就要消失了吗,这时代就要归于正常和理性了吗?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在时代和现实从虚浮、幻象的境界“滑”向冷寂、沉闷而失却高度的时候,诗人昌耀感受到了撕裂: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不正是诗人昌耀认可和需要的吗?既然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意念,那就是对自己原来所坚守的高度的意义的怀疑和否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促使自己也顺应着这时代作这种似乎合理而正当的下滑运动的心理驱动;而反过来说,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也恰恰是“上升”到了诗人所在的高度,而这相对于昌耀来说,明显又是在失却高度,是一种“滑坡”。然而诗人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诗人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在冷寂的思绪中张扬生命强力假设和想象,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27.①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如每一段结束,又坠以“红烛啊”,富有音乐美。②绘画美。诗中使用“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来强化意象“红烛”。③建筑美。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等等。
28.①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②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
29.这句诗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燃烧自我,奉献自我。因此这句话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段结束,又是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其次,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最后,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2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2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闻一多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他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见这句诗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30.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松、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所以,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31.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32.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写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红烛》不是光写蜡烛,而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是对流泪的充分理解。接着又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所以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松、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所以,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3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8、9两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具体“红烛”意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红烛”意象的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一开始就突出“红烛”的颜色,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在诗人眼里,“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其实是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奉献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在自然的方法里,“红烛”是要烧出自己的光的,是要创造出光明的,“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红烛”依然要创造光明,“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红烛”品格的精髓所在。
33.诗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说明了真正能够在峨日朵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诗人借此表达了能够坚守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不是那些随波逐流的强者,恰恰是那些能够自我牺牲、头脑清醒耐得住冷清与寂寞的弱小的个体。
34.对于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相伴,诗人用了“默享”“赐予”“快慰”三个词,表达了自己对能有一只蜘蛛相伴的喜悦、满足与感激之情,在坚守的道路上,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毕竟还有蜘蛛成为我的“知音”。
35.赞同。在第二节中,诗人渴望在坚守理想过程中能有雄鹰或雪豹相伴,但是没有;虽然有一只可怜的蜘蛛相伴,但是这更反衬出诗人我在坚守过程中的孤独。在那个一呼百应失去理智的时代,诗人没有随波逐流,独自攀爬理想的雪峰,保持自己的节操和理想信念,显然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群体的灵魂。
【解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雄鹰”“雪豹”代表强大的生命力量,而“蜘蛛”是渺小生命的代表,诗人脱离险境后有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或雪豹”为伍,但现实中陪伴他的却是一只小小的蜘蛛,这样写运用对比写法,引发诗人和读者的思考。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这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凭借坚守和耐力登上了高山,这暗示现实中真正能够坚守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不是那些随波逐流的强者,恰恰是那些能够自我牺牲、头脑清醒耐得住冷清与寂寞的弱小的个体。
3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能够有一只小小的蜘蛛陪伴在身边,诗人感到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感到“快慰”,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能有一只蜘蛛相伴的喜悦、满足与感激之情,在坚守的道路上,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毕竟还有蜘蛛成为我的“知音”。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抓住“孤绝”一词来理解。
先看浅层含义,第二节,诗人在征服大自然之后渴望如雄鹰般飞翔于蓝天,如雪豹般驰骋于莽原,但由于“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的缘故,无法与雄鹰或雪豹为伍。诗人为我们描画出攀登者的内心感受——孤独。继续攀登,暂无“气力”,选择放弃,于心不甘,怎么办,正在这个当口,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只小小的蜘蛛的出现,更加映衬出攀登者的孤独。
再来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此刻攀登的雪峰,象征着孤绝的理想之峰,只有一个攀登者的现实表明,在那个一呼百应失去理智的时代,很多人都丢失了坚守,放弃了对理想的攀登,而诗人没有随波逐流,独自攀爬理想的雪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能够保持自己的节操和理想信念,显然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群体的灵魂。
36.明确: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
37.“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更为完善了。
38.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39.(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解析】
36.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原诗中“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正是他俯瞰所见之景。
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3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诗中关于“力”的表述,在于原诗中的“全身的力量”“不断的努力”“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全身的力量”是对“力”最简单直观的表述与展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既是太平洋水波翻动的景象,也是新时代推翻旧时代的象征。而具体的“推动”“翻动”的方式,就是原文中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同上,这里的“毁坏”“创造”“努力”,既是表示自然界、宇宙中新生事物推翻原有事物的具体表现,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也表示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不断奋斗、不断向上。
正因这些具体表现,诗人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因此他发出了“力哟!力哟”这一高亢的呼叫。
而在诗歌最后的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诗人用“力的绘画”指开头三行所描绘的景色,用“力的舞蹈”比喻洪涛滚滚的景象,用“力的音乐,力的诗歌”表达对于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歌最后“力的律吕哟”更是对前面所有“力”的进一步总结——这一切“力”的运动,都贯穿着力的节奏与音调。
3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3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就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意图理解“力”的比喻义。
诗人对“力”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力”的呼唤。“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力,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正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40.(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1.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42.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解析】
【分析】
4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4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43.A
44.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解析】
【分析】
4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44.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45.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46.“灰”与“泪”。二、三、四节扣住“灰”,五、六、七、八节扣住“泪”。
【解析】
【分析】
4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筛选相关诗句,分析物象特点,且依据提示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感情。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
4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第二节“为何更须烧腊成灰”,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第四节“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可知扣住“灰”;
由第五节“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第六节“又何苦伤心流泪”,第七节“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第八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可知,扣住“泪”。
47.D
48.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解析】
【分析】
47.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错误,诗人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D错误。
故选D。
48.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解答此题,一般先解释表层含义,然后结合前后文,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来概括出深层含义,抽象意。
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第二节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第五、六、七节,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第九节,他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接着,他又比之为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都像隐居深闺的少女一样,不露形影。体现了雪莱所说,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第十二节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第四小段,从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以下三节,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特征: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但也揭示了某种真理:“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读到此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能不产生共鸣?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 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点睛】
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49.B
50.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解析】
49.
本题考查诗歌的能力。选项涉及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写作手法等。对着文本仔细辨别选项,快速找出选项问题。
B项,“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错误。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可见,选项错在“将要”一词,应该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把“已然”说成“未然”
故选B。
50.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意象分析法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独特的意象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其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关注意象,了解意象,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分析鉴赏诗词。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然后解释相关此句意思:一只小小的可怜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是大自然令人快乐和欣慰的赐予。
其次从表达效果上分析:诗人结尾处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对宝贵生命的珍惜,对顽强生命里的赞美。
最后从结构上看: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使得“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原来不起眼的细小意象也可以产生宏大的力量,小中见大更具威力。
【点睛】
表达技巧类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说明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3、阐明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艺术效果、表达效果。
51. 立在地球边上,感受了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欣赏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般炽热的情怀吧! 红烛展现的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和探索。下面,让我们走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衔接的能力。
从主旨上找到两首诗的衔接点,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强调了对力的推崇,并且对力进行了激情的呼唤;《红烛》中,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以表达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然后把二者的诗歌主旨用包含激情的文字概括出来,中间用“下面,让我们去欣赏……”连接起来。
从主旨更深一层的目的找到《红烛》与《致云雀》的衔接点,《红烛》在表达诗人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激励,激励读者去耕耘和探索;《致云雀》写出了云雀的美好,作者也以此启发读者对欢乐、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此为衔接点,在陈述《红烛》给“我们”的启发后,用“让我们走向……”衔接到《致云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