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专题一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原。”
正是伟大建党精神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历史上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险阻,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思想视野和正确的目标追求。
时政热点:
必修三
政治与
法治
(三者统一)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为什么
2.怎么办
第1、2课
第3课
1.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4课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5课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6课
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中国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教材体系
(1)历史人民选择
(2)党的先进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
人大制
基本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政府、社会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核心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内容
地位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根源
主要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决定因素
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多重矛盾,相互交织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1.
基本
国情
主要
矛盾
历史
任务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动力
决定
决定
2.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三者关系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易错]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对点训练
【典例1】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
①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打破自然经济束缚,发展民族工商业
④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二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项目 代表 政治主张 实践结果
第一种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第三种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核心考点
2. 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核心考点二 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对点训练
【典例2】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脱颖而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①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科学有力地行使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团结性
④能够履行好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中国工人阶级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具有团结性;
(2)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3)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①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②是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
3.在共产党成立之前,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
2.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核心考点
4、奋斗目标
5、革命任务
7、结论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有了答案。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核心考点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历史功绩
对点训练
【典例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  )
①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②与生俱来的,不是自封的
③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四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时间+事件)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①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②1953年12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③1954年颁布我国第一部宪法;(民主政治建设)
④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提示: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四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主要意义(重点)
4.艰难探索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成就: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点训练
【典例4】(2021·全国)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  )
①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彻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的统治
③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开启 地位 目的 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建设
意义 结论 阅读教材P12,完成下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核心考点五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易错]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共产党发动、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适应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
核心考点
6.进入新时代: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核心考点
(3)“党的领导”与“新时代”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易错](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策略和中国方法。
提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示: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解析】
2.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解析】
常见误区摸排
3.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解析】
常见误区摸排
4.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解析】
热点探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考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了人类历史的壮丽诗篇。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推翻“三座大山”,把中国人民从灾难深重的危亡中解救出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1956年,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赶考者”的情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艰苦奋斗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党百年华诞之际,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哪些重要准备?
探究提示
①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思维聚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