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落花生【教材简析】《落花生》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主要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看似平淡无奇,却借助落花生娓娓道出了朴素而珍贵的道理。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详写了尝花生和议花生,表达了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希望他们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期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记叙了“我”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浅显的课文,已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把握主旨,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已为这篇课文的独立阅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如何让孩子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学生联系已有经验,采取角色扮演、对比感悟、多元对话、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思念之情。【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上下文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自主识字,感受中国汉字特点。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思维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及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审美创造: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教学难点:紧扣父亲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1.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打一物)2.今天我们就走进作者一家,去感受他们与落花生的故事吧。3.揭示课题落花生名字的由来“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是在地上开花,在地面上结果,但花生却是在地上开花,地面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花生幼苗出土以后,经过18-25天,就开始开花。开过花后的花柄接触到地面,就伸入土中。在土壤里,果实开始生长发育,长成饱满的花生。(设计意图:“落花生”这一事物很常见,但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很陌生,从课题质疑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常识,为下文深入理解花生的品格打下基础。预测课文内容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4.作者简介许地山: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一生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花》《落花生》《缀网劳蛛》《空山灵雨》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按提示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3)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4)指导书写“播、浇”。“播”的右上方是撇加“米”。“浇”的右半部分“尧”的右上角不要加点。慕:下面部分是“小”字右边多一点。矮:左部的“矢”最后一笔变成点,和右下部“女”的撇形成避让。(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放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集中进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字识记、书写的规律,相互提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生字的能力与书写的自信心。)2.新词理解。开辟:开拓发展。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便宜:东西价钱低廉。可贵:值得珍视或重视。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1)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第一部分(1)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2)为过收获节做准备。第三部分(3—15)吃花生、议花生过程。(2)借助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教学时结合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接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谈收获。3.学生质疑预设: “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4.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有收获了,当然令“我”感到意外。从“居然”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姐弟几个收获花生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设计意图: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异议的地方,然后运用各种方式自主探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5.指导朗读,读出惊喜之情来。五、课堂总结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课时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收获节里一家人——吃花生,一边吃一边——谈花生。)2.这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想想这些资料能帮助你读懂文中的哪些内容。里作者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出示资料袋)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3.自由朗读第3~15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和父亲一起吃花生时,是怎样谈论花生的?(1)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花生的好处。把谈花生好处的词语圈出来。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2)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3)全班交流。(4)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借助课文插图,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心情、神态、动作,每个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读中感受大家对花生的喜爱之情。(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感知文中人物对花生的喜爱之情,了解花生的特点,感受文章借人物对话来描写花生特点的表达方法。)4.读中比较,感悟花生的品格。(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7~10自然段,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感受人物内心不同的想法。(2)默读第10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说一说花生的可贵之处。课件出示:桃子、石榴、苹果 花生生长位置外表给人的印象(3)指名说一说:父亲的话里,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交流,相机完成表格。课件出示:桃子、石榴、苹果 花生生长位置 高高地挂在枝上 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外表 鲜红嫩绿 不好看给人的印象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很有用(4)追问:“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的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说?①学生交流。预设:父亲这样说,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而是从生长特点来进行对比。花生虽然不如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漂亮,能炫耀于枝头,可却有着美味的果实,突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朴实的内在美,甘于默默地埋于地下,无私地奉献着自己。②相机板书:赞美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5)指导朗读:读好“鲜红嫩绿”等关键词,突出事物的特点,感悟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指名读)5.情景朗读,明辨道理。(1)教师引读:一家人品尝着花生,谈论着花生。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花生的好处后,父亲郑重其事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养成像花生一样的品格,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的话不仅是对儿女们说的,也印在了我们的心上:“(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2)提问:你能读出父亲话里的含义吗?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预设: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谈人生,父亲教育孩子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体面,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像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3)理解句子。引导:年幼的“我”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课件出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关键词“体面”。课件出示:体面:①面子;身份;体统。②光荣;光彩;面子上好看。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课文句子中“体面”的意思是外表好看、美丽。(4)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 “只讲体面”好不好?(5)举例子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呢?(6)小结:父亲的话告诉我们,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对别人、对社会有好处的人,都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没有不好,但只讲体面而无用就不行!花生最可贵的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就像许多普通人一样,虽然平凡但对社会有贡献。(设计意图:突破重点,在读中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词,读懂字面的含义,感受花生外表的朴实。再通过设疑“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吗?”引导学生在辨析中领悟父亲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只讲体面的人”“有用的人”这两个关键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体会作者的内心。)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比较句子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预设:“印”: 牢牢地记住使终生不忘。“记”:把事物保持在头脑里。预设:“印”:表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的教导。预设:“深深地”:凸显出了父亲的话对“我”产生的 深远影响。三、补充资料,感悟写法1.补充资料,了解作者。回顾全文,结合资料。说说作者为何将自己的笔名取为“落华生”。课件出示:许地山小的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他用行动实现了梦想,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2.朗读对话,了解写法。本文虽然谈论的是落花生,但是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赞扬有着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像这样借助某个事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格的方法叫借物喻人。(设计意图:拓展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文中花生的可贵之处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与父亲品格的写照,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分清课文的主次(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板书: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2)追问:哪些内容是重点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预设:课文详写了尝花生、议花生部分。(3)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 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赞扬不求虚名、只求有益于社会,默默奉献的精神。四、 读写迁移,尝试练笔1.小小辩论会。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2.拓展延伸。我们身边有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吗?3.小结。有些同学联系了我们当下形势最为严峻的疫情,想到了这些白衣天使,当然还有不舍昼夜工作的科研人员,大雨中疾行的外卖小哥,平日里你根本注意不到他,但他们的付出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有一句话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4.迁移写法: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课件出示:梅花 蜡烛 小草 老牛(1)说说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试着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一段话把它们的特点写具体。(2)学生尝试写一段话。例文:冬天来临,花草树木大多都褪去了盛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它们——一朵朵小小的梅花,却凌寒开放、傲然挺立。它们从不与百花争夺明艳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只在寒冷的冬天,默默吐露着芬芳。即使凛冽的寒风把它们吹得东倒西歪,它们仍面带微笑,无怨无悔地绽放。不远处,交通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在寒风中与梅花做伴。他们就像梅花一样,是坚强而有风度之人。(设计意图:凭借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把特点写具体,写出人与事物的相同之处。)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篇幅虽短,却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2.布置作业①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你会想到哪些人?请参照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事物。②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如:《春的林野》等)【板书设计】种花生(略)收花生(略)尝花生(略)议花生(详)要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落花生借物-------------喻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