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实践: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过程】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教师提问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猜想讨论。预设:震动、拍打等3.讲述: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皮筋、钢尺、鼓、观察记录单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提问:让它们怎样发出声音有助于我们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预设,按压、弹拨等方法)出示活动要求实验时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实验。注意安全,小心使用,保护好器材。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交流发现(1)提问:我是怎样使尺子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拨动、敲打思辨:老师用力按压、弯曲尺子,它发声了吗?(2)提问:我是怎样使皮筋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弹、拨思辨:老师用力拉伸皮筋,它发声了吗?教师出示大皮筋,请同学上来帮忙,其他同学动手模仿皮筋发声时的状态。我是怎样使鼓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敲击思辨:老师敲击鼓面了,它发声了吗?(教师演示)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估计学生会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敲击或拉动物体是给物体施加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施加力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1.出示音叉,教师敲击,引发矛盾。提问: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科学仪器:音叉。2.分组实验(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看看手指有什么感觉?(2)轻轻的敲击音叉,放入水中,看看水面有什么变化?3.交流发现(1)提问:你认为音叉振动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预设: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声音、看、摸、观察敲击音叉后在水中情况来感受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音叉在振动。并告诉学生,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使它明显,进一步强化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概念。四、延伸拓展:吹吸管(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吸管教师表演:用吸管吹奏声音。提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小结:吹使试管里空气发生了振动,所以才产生了声音。【设计意图】前面的课堂中主要是固体的演示,这里出现气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五、板书设计【疑难解答】1.这节课对于观察的现象如何记录,才能方便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振动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学生很难表述,所以建议老师们能用图示的方法,同时要表达出振动往返的状态。在记录单中也可以特别提醒,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