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科 道德与法治 章节: 4.1 尊重他人 主备: 辅备: 检查(签字/盖章): 教案评级:优 □ 良 □ 中□ 次 □ 年 月 日 校档标002
上节课重点内容温情回顾(2分) 2、预习效果检测 (互动2分) 3、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五、主要教学过程(可根据课堂相关内容灵活演变 35分钟): 1 导入式语言: 思考: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随地吐痰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与对手握手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喜欢与尊重他人的人交往。下面我们来学习《尊重他人》。 2 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环节(导入“八动课堂”展示) : 活动一:讨论课——尊重(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1.思考:你赞同哪位学生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讲述:1.我赞同第三位学生的观点。例如:在超市里购物,你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超市里其他购物者和营业员对你的尊重。2.我认同这个观点。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3 重点(考点)、易错点、模糊点的突破环节(寻求学生的发现和思考): 活动三:情境讨论——他该怎么做?(展示材料)思考:从情境中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讨论三个问题,限时三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看出,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4 关联知识的纵横串联及对比环节:(在老师主导下的学生发现和思考) 活动四:你说我说——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展示观点)思考: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三是正确的。 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言而有信的人各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尊敬他们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看,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观点一、二、四有道理。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看出,尊重他人就应该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欣赏他人。 5 本节知识的拓展及延伸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 活动五:发散思维——我们还应尊重什么?(展示问题)思考: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 教师讲述:我们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6 同类型限时作业练习环节(以抽查演板、书面、合作为主,当堂交换阅卷得分评价): 六、八动效果点评(课堂完成2分)
二、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不需课堂提示) ①基础部分占 50 %,准备用时约 20 分钟掌握 ②重点部分占 25 %,准备用时约 25分钟突破 ③难点的处理意见:小组讨论,进行总结 七、分层作业布置(1分) 1、学困生(熟读笔记) 2、学优生( 熟读笔记 完成选择题 简答题 ) 3、中等生( 熟读笔记 完成选择题 )
三、目标、考点、重点及难点提示(1分) 1、目标:知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懂得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2、考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3、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尊重他人的做法 4、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 八、下节课预习内容重点提示(2分) 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九、我的“一课一得” 学会欣赏他人。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四、本节展示“八动课堂”的形式有 ① 小组合作 ( 人/次) (时长 ) ② 黑板演示 ( 人/次)□(时长 ) ③ 任务驱动 ( 人/次)□ (时长 ) ④ 信息搜索 ( 人/次)□(时长 ) ⑤ 教辅参考 ( 人/次) (时长 ) ⑥ 情景导入 ( 人/次) (时长 ) ⑦ 当场作业 ( 人/次)□(时长 ) ⑧ 师生反串 ( 人/次)□(时长 ) ⑨其它 ( 人/次)□(时长 ) 他人点评 1 教案点评 2听课点评 签名:
说明: 1、本教案参阅的资料来源有 2、如本页纸张不够,可将相关内容移至背面。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