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以礼待人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以礼待人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学科 道德与法治 章节: 4.2 以礼待人 主备: 辅备: 检查(签字/盖章): 教案评级:优 □ 良 □ 中□ 次 □ 年 月 日 校档标002
上节课重点内容温情回顾(2分) 2、预习效果检测 (互动2分) 3、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五、主要教学过程(可根据课堂相关内容灵活演变 35分钟): 1 导入式语言: (展示故事)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思考: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引出课题《以礼待人》。 2 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环节(导入“八动课堂”展示) : 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礼是什么?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所以,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3 重点(考点)、易错点、模糊点的突破环节(寻求学生的发现和思考): (展示材料)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1.思考: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 情境二:泰国皇宫洗手间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巴黎圣母院有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2.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分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讲述:情境一: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情境二:我们感受到国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教师总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过渡:《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家则不宁。”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呢 4 关联知识的纵横串联及对比环节: (在老师主导下的学生发现和思考)学生阅读教材P39—40。1.思考: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说说你所知道的文明有礼的相关要求。 教师总结:(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5 本节知识的拓展及延伸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 活动六:情境判断——明礼守(展示校园中存在的现象)①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②吊儿郎当地穿着校服,胸口衣裳大敞。③在饭堂排队打饭,遵守秩序。④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⑤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⑥不给同学起“绰号”,不开恶意玩笑。教师讲述: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6 同类型限时作业练习环节(以抽查演板、书面、合作为主,当堂交换阅卷得分评价): 六、八动效果点评(课堂完成2分)
二、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不需课堂提示) ①基础部分占 50 %,准备用时约 20 分钟掌握 ②重点部分占 25 %,准备用时约 25分钟突破 ③难点的处理意见:小组讨论,进行总结 七、分层作业布置(1分) 1、学困生(熟读笔记) 2、学优生( 熟读笔记 完成选择题 简答题 ) 3、中等生( 熟读笔记 完成选择题 )
三、目标、考点、重点及难点提示(1分) 1、目标: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2、考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3、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4、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八、下节课预习内容重点提示(2分) 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九、我的“一课一得”
四、本节展示“八动课堂”的形式有 ① 小组合作 ( 人/次)□ (时长 ) ② 黑板演示 ( 人/次)□(时长 ) ③ 任务驱动 ( 人/次)□ (时长 ) ④ 信息搜索 ( 人/次)□(时长 ) ⑤ 教辅参考 ( 人/次)□(时长 ) ⑥ 情景导入 ( 人/次)□(时长 ) ⑦ 当场作业 ( 人/次)□(时长 ) ⑧ 师生反串 ( 人/次)□(时长 ) ⑨其它 ( 人/次)□(时长 ) 他人点评 1 教案点评 2听课点评 签名:
说明: 1、本教案参阅的资料来源有 2、如本页纸张不够,可将相关内容移至背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