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三黑和土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三黑和土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课文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方法积累,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阶段大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诗中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5.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味、感受、琢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再抓住具体画面,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盘古开天,人类在土地上放牧牛羊,播种五谷,用勤劳的双手不停劳作,收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最重要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
2、出示课题:三黑和土地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3. 指名读词语,指导解释词语意思。
4.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
(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6、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板块三、再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板块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板块五、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提问: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板块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板块六、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块七、作业布置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再完美的课程也有遗憾之处: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呈现给学生一个更优质的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