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重点)2.能简单解释有关声现象的实例.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空气中的声速.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体验声音的产生条件情景体验:如图所示,拨动紧绷的橡皮筋(如图甲所示),或用手摸正在说话的喉咙(如图乙所示),发出声音的同时它们都在振动;当它们不再振动时,也不能发出声音了.结论: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也停止.②像这样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典例1在“元旦”文艺演出上,那悦耳动听的古筝声是由古筝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拉小提琴时,琴弦振动发声;打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吹笛子时,笛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往玻璃瓶里吹气时,主要是瓶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敲打玻璃瓶时,主要是瓶身振动发声.变式1如图甲所示,把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你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甲、乙、丙三个实验的乒乓球或纸屑等轻小物体起到把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便于实验观察,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3.几种常见物体的发声:①人说话:声带;②蚊子的嗡嗡声:翅膀;③管乐器(如长笛、洞箫):空气柱;④弦乐器(如吉他、古筝):弦;⑤打击乐器(如鼓、锣):鼓面、锣面.4.转换法:对于不易观察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例如:在桌面撒些细沙,敲击桌面发声时,可以看到细沙在桌面上跳动;音叉振动发声时,可以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等.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1)将一只耳朵用棉花塞住,另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一端,用手轻轻敲桌子另一端,贴在桌面的耳朵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这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2)玻璃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不会(选填“会”或“不会”)待在原地不动,这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3)老师上课时,我们能够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典例2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是靠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医生用听诊器能听到病人的心跳声,这说明固体同样能传声.振动发声的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的介质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做题时注意要看清楚题目是判断声源还是传声介质.变式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C)A.我们可以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2.探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情况(1)演示实验2: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接通电源,此时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铃声;用抽气机抽取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如果钟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不能听到闹铃声;如果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中,闹铃声会逐渐变大.(2)结论:真空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的传播形式(1)如图所示,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同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2)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归纳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知识点三 声速与回声1.声速阅读下表数据,总结归纳知识:介质 声速/(m?偊bs-1) 介质 声速/(m?偊bs-1)空气(0 ℃) 331 海水(25 ℃ ) 1 531空气(15 ℃) 340 冰 3 230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 810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2)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 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声速最大.(3)声速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同种介质中,温度升高,声速变 大(选填“大”或“小”).2.回声(1)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2)人耳能区分出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在0.1s以上.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此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分辨不出原声与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所以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更响亮.典例3(回归教材)人耳能区分出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在0.1 s以上,那么人距离障碍物至少要多少米?(气温15 ℃)7 m.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计算发声体与反射物的距离时,一定要注意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声音传出与返回的总时间,即根据公式s=vt计算路程时,t为传播总时间的一半.变式3(回归教材)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2 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离山崖大概多少米?(气温15 ℃)课后练习1.(科学思维)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B)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2.(物理观念)(回归教材)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的空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2次敲打的声音;如果在铁管里灌满水,你会听到3次敲打的声音.3.(科学思维)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v/(m?偊bs-1 ) 介质 v/(m?偊bs-1 )水(5 ℃) 1 450 冰 3 230水(15 ℃) 1 470 软橡胶 (常温) 40~50水(20 ℃) 1 480 软木 500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①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依据是: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依据是:声音在水、冰、软木、铁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声,计算出海水深度为1 531m.4.2021年11月16日在广水市永阳学校举行了随州市物理优课竞赛活动,期间,李店初级中学的李常猛老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土电话”,它表明(B)A.只有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纸盒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5.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而别人听起来差别不大,这是因为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别人听你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这是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