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学习目标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2.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3.结合生活实际,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及具体措施.(重点)知识点一 噪声的来源、等级与危害1.噪声的定义(1)演示实验:用泡沫塑料块摩擦玻璃,听其声音嘈杂刺耳,用示波器观看其波形,如图所示.结论:从物理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分贝:我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响度)的等级.0分贝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典例1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属于噪声B.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C.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不可能是噪声D.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变式1小张熟睡时被钢琴声惊醒,从环保角度讲,此钢琴声是噪声(选填“乐音”或“噪声”);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图中乙(选填“甲”或“乙”)是噪声.对于噪声,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即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一般悦耳的声音如果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或者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了干扰,也属于噪声.典例2为了保证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周围的声音不应超过(B)A.90 dB B.70 dBC.50 dB D.30 dB变式2如图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此时的噪声(C)A.会使人失去听力B.会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C.会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D.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知识点二 噪声的控制方法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2.针对上述三个阶段,噪声的控制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噪声监测装置:可以监测声音的强弱,但不能减弱噪声!典例3(回归教材)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哪种方法?甲:摩托车的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乙: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丙: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变式3-1如图在飞机旁边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C)A.防止噪声的产生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防止风吹到头部变式3-2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D)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课后练习1.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A) 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2.(2021天门)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C)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3.(物理观念)(2021遵义)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一大公害.下列图片信息反映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B)4.(2021黄石)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图列说法错误的是(A)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5.(科学态度与责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噪声一提到噪声,人们总是嗤之以鼻,其实,尽管噪声委实可恶,但是它仍然还是有可用之处的.先看看科学家研制的噪声除草技术,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同.这样,可以利用噪声使杂草种子提前发芽生长,然后在农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再来看看“噪声发电”,科学家已经发明了能把声能转化为电能的人造铌酸锂,又提出研制“噪声吸能墙”的设想,他们计划用这种墙吸收噪声并把声能转化为电能.如果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噪声发电站”将欢迎你制造噪声!(1)不同的植物对噪声的敏感程度不同,噪声除草是利用噪声使杂草种子提前发芽生长.(2)人造铌酸锂是能把声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设备.(3)“噪声发电站”应建立在哪些场合?答:飞机场附近.(举一例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