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28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28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父亲怒甩键盘儿子,砸成重伤,法院判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4.1 夯实法治基础
01
03
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P45-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P47-48)
02
法治的要求?(P45-46)
04
如何建设法治中国?(p49-50)
学习目标
一、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观察下列图片或情景,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走法治道路?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个人)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国家、社会)
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民族)
1. 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意义)
法治的要求:
一、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要求—良法之治
良法与恶法
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
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
结合视频与材料,谈谈你对良法的理解?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
思考:《食品安全法》通过后,公民的食品安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探究三:法治的要求—实行善治
【315晚会曝光:插旗菜业“土坑”酸菜,合作伙伴含肯德基、康师傅等】3月15日晚间,2022年央视“3·15”晚会开播,第六弹指向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土坑”酸菜卫生问题,点名“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报道称,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从外面收购来“土坑酸菜”,且插旗菜业并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而据插旗菜业网站显示,其合作伙伴包括了肯德基、康师傅、五谷鱼粉等多家企业。
人治与法治
人治、法治的比较
人 治 法 治
本质
特点
原则
后果
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据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不平等原则
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原则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
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良法
善治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 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2000多年
封建专制历史
1840年后
变法改制、救亡图存
1949年
1978年
新中国成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3、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背景)
党的十五大
十九大后
党的十八大
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P47
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
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P48
我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的核心,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二、描绘法治蓝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法治蓝图
实现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举例:
人大及常委会制定通过《XX法》
举例:
行政机关(政府),如公安交警……
举例:
法院审理案件、检察院……
(基础)
举例:
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前提)
(关键)
(保障)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
每一部法律都要
严格执行
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民法典诞生: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能为法治国家做哪些贡献?
(1)意识上:
(2)行动上:
知识拓展
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1>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2>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3>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你我共同的担当,让我们高举法治大旗,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夯实法治基础
选择法治道路
描绘法治蓝图
实行法治的意义(不同角度分析)
实行法治的要求
实行良法之治
实行善治
依法治国
地位: 基本方略
总目标:法治体系、法治国家
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十六方针+三个有机统一
B
1.(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是明代政治改革家张居正提出的观点。意思是说,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他的这一观点对我国当今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
①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有效实施
②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效,建设法治中国
③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④法律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2·湖北武汉·中考真题)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娱乐健身音响音量过大、室内装修活动、宠物叫声等扰民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对此,同学们踊跃讨论。你赞同的观点有( )
①“德治”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法治”,小题大做
②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③我们是未成年人,在家娱乐健身应该不受该法约束
④良法还需善治,它的实施还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3.对下图漫画蕴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②法治能够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
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③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④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和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都是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必将促进相关领域的有效运转。因为( )
A. 制定法律等于做到了法治
B. 良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C. 良法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
D.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B
5.(2022·云南西双版纳·一模)【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法治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对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肯定。党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让我们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宏伟蓝图更加清晰,全面依法治国的脚步坚实有力。
(1)简要回答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③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2)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③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④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