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课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日期 2022年 9 月 日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48-53页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1.2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认识的含义及表现形式,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及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认识的含义;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学生怎么学 (1)结合教材P48-49,学生观看视频、图文等资料,围绕议学任务,小组代表谈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不同认识,从而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能动反映的具体界定,掌握认识的含义,同时根据学生对福建舰的不同感受中归纳并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2)结合教材P49-50,围绕议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议学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国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需要的主体、客体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识,理解实践含义,结合社会热点实例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学生根据分析材料理解实践的三个特性。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3)结合教材P50-53,通过设计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的议学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学生通过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理解掌握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设计了3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教材 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追求真理、指导实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四课的起点,安排两目内容。通过学习本框,为第二框“在实践追求和发展真理”奠定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起到基础性作用。 2.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第四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包括两个目题,第一目“认识与实践”,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内容相互补充。 本框的教学内容所体现的知识结构为“概念→关系”,两目知识层层推进。首先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基本概念界定,为之后介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实践决定认识的世界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唯物论、辩证法,具备了学习本框的知识和经验。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含义及其它们的关系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中在有意和无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 学习困难障碍: 1.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掌握不清; 2.对实践的含义及其表现较难掌握; 3.对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的较难掌握。 突破措施:在议学情境中设计议学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P48-49,学生观看视频、图文等资料,围绕议学任务,学生通过谈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不同认识,从而理解认识的含义,并且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 2.结合教材P49-50,围绕议学任务,学生从我国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学生根据分析材料从而理解实践的三个特性。 3.结合教材P50-53,通过设计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的议学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实践的认识的基础。评估任务 1.结合教材P48-49,学生观看视频、图文等资料,围绕议学任务,多数学生能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不同认识,从而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能动反映的具体界定,掌握认识的含义,多数学生根据对福建舰的不同感受中归纳并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多数学生能够做对4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1) 2.结合教材P49-50,围绕议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议学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国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需要的主体、客体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识,理解实践含义,结合社会热点实例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学生根据分析材料理解实践的三个特性。多数学生能够做对2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2) 3.结合教材P50-53,通过设计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的议学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掌握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3)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P48-53,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结合教材P48-49,学生观看视频、图文等资料,围绕议学任务,学生通过谈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不同认识,从而理解认识的含义,并且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 2.结合教材P49-50,围绕议学任务,学生从我国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学生根据分析材料从而理解实践的三个特性。 3.结合教材P50-53,通过设计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的议学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认识的含义 (2)认识的分类 议学情境 中国航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宣布进入“三胎”时代。 中国航母的图片,福建舰成功下水的视频 议学任务: (1)观看视频,请同学们都来说说你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有什么认识?从这些认识中,我们思考:什么是认识的含义呢?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呢? (2)我们获得对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认识最终从哪里来的呢?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同学们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认识。 议学小结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注意: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21·山东高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结合教材P48-49,学生观看视频、图文等资料,围绕议学任务,多数学生能谈对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不同认识,从而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能动反映的具体界定,掌握认识的含义,多数学生根据对福建舰的不同感受中归纳并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讲授新课 2.实践 (1)含义 (2)基本形式 (3)实践的特点 议学情境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我国广大工作者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议学任务: 为什么说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实践活动呢?那么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①我国广大工作者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③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议学小结 2.实践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基本形式 思辨判断训练 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 猴子会打开脉动瓶盖喝饮料 2. 专家组制定十四五规划 3. 学生线上听课 4. 教师上课 5. 工人修建高铁 6. 科学家研发新冠疫苗 议学情境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自2012年9月入列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历经十载砥砺奋斗,从辽宁舰到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再到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航母群,特别第三艘航母的建成下水,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反对外部势力干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建设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的过程困难重重,受到经费、技术瓶颈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建造一艘福建号航母,需要世界顶尖的冶金部门、又大又强的材料研发部门、水平领先的机械加工部门、技术自主的科研院校、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支撑算力的超级计算机,以及一家历史悠久、产能巨大、经验丰富的造船部门。而在这些部门之后,还有诸如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工程、工程力学、微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等学科部门,这些都需要各部门分工协调、统筹兼顾。 议学任务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这体现了实践有什么特点呢?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3)实践的特点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18年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2016年江苏卷)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结合教材P49-50,围绕议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议学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国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需要的主体、客体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识,理解实践含义,结合社会热点实例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学生根据分析材料理解实践的三个特性。多数学生能够做对2道针对性训练题。讲授新课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议学情境 自1970年代起,我国海军已开展航母的研究。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是从购自乌克兰的瓦良格号改建而成。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是在参考辽宁舰建造和使用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良而研制的,但山东舰存在较多不足,首先是6万吨的排水量和滑越甲板的设计限制了舰载机数量;其次是舰载机质量也有待提高,无法弹射起飞限制了其出击效率。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加紧研究。终于在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3艘航母福建舰成功下水,福建舰是我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意味着“福建舰”是一艘世界领先的大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后,下一步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两项试验,这将是对福建舰的重大考验。 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航母群,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对反对外部势力干扰,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重大意义。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 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追问:我们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吗?还有别的途径去获得认识吗? 结论:认识的来源唯一,而认识的途径多样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21·河北高考)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 ) 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 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 (2019年全国卷)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8年海南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结合教材P50-53,通过设计结合我国航母发展历程的议学情境,围绕议学任务,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掌握认识的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复盘反思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