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2.(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3.(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 “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儒法并用C.重用外戚D.“以德化民”4.(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如下图人物曾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理论,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主父偃 B.董仲舒 C.王充 D.司马迁5.(2022·河南漯河·七年级期末)下列属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修建都江堰 B.迁都洛阳城 C.建立刺史制 D.设立“三司”6.(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A.刀币 B.铲币 C.半两钱 D.五铢钱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建立了察举制 B.统一铸造五铢钱C.实行盐铁官营 D.统一调配物资8.(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其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做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此举( )A.废除了郡县制 B.彻底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经济发展9.(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10.(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和他的时代》一书在评价一项政策时这样写道:“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这项政策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C.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D.培养了大量儒学人才11.(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B.只是加强对国家边疆的统一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作对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12.(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推恩令是针对A.诸侯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问题C.社会贫困问题 D.思想混乱问题1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4.(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1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A.“推恩令” B.废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建议可以概括为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无为而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7.(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发展思想文化C.树立皇帝的权威 D.消灭异端学说18.(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19.(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他的对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使儒学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从此实现了历代儒家所追求的以儒学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他的“对策”是( )A.焚书坑儒 B.实行推恩令 C.“独尊儒术” D.八股取士20.(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张老师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汉代讲经图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汉武帝重视“以德化民”D.学生讨论依法治国,树立君威21.(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某郡守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横行不法,为害乡里。结果却被某奉命巡视地方的官员密奏而获罪,这个巡视官员的官职应该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太尉2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派刺史巡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地方官员的)治政状况,根据其政绩决定提拔或降免,重新审理判定冤假错案等。这段材料反映了汉代( )A.郡国并行的危害 B.儒学的正统地位C.盐铁官营的影响 D.监察制度的强化23.(2022·河南·平舆六中七年级期末)监察制度,我国自古有之。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行使监察职能的有( )①丞相②太尉③御史大夫④刺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4.(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2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26.(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币制混乱,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汉武帝此举是为了A.推行盐铁官营 B.推行重农抑商C.削减封国封地 D.控制国家经济2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下列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武帝 ②晋武帝 ③秦始皇 ④汉文帝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2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2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30.(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选取哪一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接受的是哪位大臣的建议?(2)为了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3)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4)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固政权?31.(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请写出两个与此相关的经典著作。(2)据图二、图三,汉武帝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3)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在位时期的西汉王朝。32.(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左传》材料二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材料三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诸侯?(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最终决定把“名号”更为什么?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三中的“陛下”采纳了谁的建议“推恩分子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采纳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3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崔瑞德 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材料三 这一措施既不用火烧,又不用活埋,却比活埋、火烧厉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样,盲目地毁灭文化,而是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摘自尚斌《中国儒学发展史》(1)指出材料一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写出该制度的优势。(2)材料二中历史学家认为“汉承秦制”,但是也有不同和创新,这种不同和创新在西汉地方监察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解决材料中出现的“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秦始皇“火烧”“活埋”与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两者有何共同目的?(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34.(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的复习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一 【人物认知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任务二 【人物比较篇】(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人物 秦皇 汉武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①经济上 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军事上 ④ 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3)为加强监察制度,这两位帝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5.(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某校为开展“汉代初期皇帝”专题研究,特制订以下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材料一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陆贾材料二 两汉时期,制定和实施了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大一统”之梦》(1)陆贾是西汉初期名臣。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他向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西汉初年“文景之治”与东汉的“光武中兴”相比,作为朝代初期,面对经济凋敝的情况。请问,他们都采取了什么相似的政策?(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州部?那么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汉武帝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称之为“雄才大略”;但是统治期间,司马光评价为“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信感鬼神,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敝。”致使汉朝由盛转衰。你认为评价古代帝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法?(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36.思想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 ___ ”的局面。材料二:丞相李斯说:“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管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余人在咸阳坑杀。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郭沫若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请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答案,依据材料指出当时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依据材料三指出郭沫若认为该事件有何不利影响?(3)根据材料四的主张,董仲舒向统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议?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4)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文化?37.(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剪伯赞《中国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3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先秦卷》材料二: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1)材料一中的“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这一制度下,哪些社会关系得到了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这种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汉武帝为了规范全国上下的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3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什么?材料一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第六》(2)材料一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的哪一基本教育方法?材料二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确是在汉代……——《汉唐间史学的发展》(3)材料二中“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4)“先人已逝,精神永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哪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积极的借鉴意义?4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读《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回答问题:(1)秦朝疆域西到哪个地方?秦长城西至点在哪里?(2)《西汉疆域图》中,汉武帝时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对抗匈奴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什么意义?(3)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西汉王朝确立的哪一学派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41.(2022·河南安阳·七年级期末)材料一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1)①材料一中的图一是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的一件物品,请你说出他的名称和历史地位。②图二是在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说出他的历史地位。③图三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你怎么理解“天府”的由来?(2)读材料二,你认为“百家”中谁的言论对你的影响最大?他的哪句话给影响最大?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2.(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思想文化的产生不仅与当时的历史情况相辅相成,也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材料二 (1)以上言论出自于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列举其中的一句说明这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43.(2022·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二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地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他”在我国历史上首创了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44.(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郭沫若《殷契粹编》材料二 孔子因报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定《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结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材料四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于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说的“卜辞”是哪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的发现有什么研究价值?(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思想在哪部著作中会有呈现?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传播贵族学到民间”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主张?(3)材料三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指什么事件?(4)材料四中秦朝统治者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采纳了谁的建议?45.(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西汉初期诸侯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做工精细、耗材名贵的金缕玉衣,说明了当时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在政治上享受着同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材料二:“吴有豫章郡铜山,滨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哪一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2)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汉武帝是如何处理的?(3)材料三中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6.(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汉书·主父偃传》阅读材料,请回答:(1)秦朝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一模式的实行有何深远影响?(2)为解决材料二中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3)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参考答案:1.B【解析】从题文中“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以看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答案选B。2.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可知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符合题意;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A排除;汉武帝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C排除;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出现在隋朝,D排除。故选B。3.B【解析】根据题干“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重用外戚、“以德化民”材料均没有涉及,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4.B【解析】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B项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排除A项;王充是东汉思想家,开创元气自然论,排除C项;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家,没有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排除D项。故选B项。5.C【解析】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制度,加强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修建都江堰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西汉时期没有迁都洛阳城,排除B项;明朝时期设立“三司”,排除D项。故选C项。6.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符合题意;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A排除;铲币亦称布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B排除;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C排除。故本题选D。7.C【解析】材料“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现象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故私铸铁器、煮盐会受到刑罚,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铸钱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垄断铁器、煮盐,并非所有物资都由中央统一调配,排除D项。故选C项。8.C【解析】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的现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废除了郡县制,排除A项;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不是彻底铲除了诸侯王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不是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和发展大一统。C项正确;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始皇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10.B【解析】根据题干“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史实,削弱了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 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是题干“推恩令”政策的作用,排除AC项;培养大量儒学人才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A【解析】根据所学,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是“大一统”的全面的理解,A项正确;BC项只是一个方面,排除BC项;D项太绝对,排除。故选A项。12.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当时诸侯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针对货币不统一问题,汉武帝令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C项;针对思想混乱问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局面,两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年代尺反映的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B项正确;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时期,战乱频繁,人口流动,不同民族相互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4.D【解析】汉朝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势力。故选D。15.D【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意思是灭绝与孔子思想不同的其他学说,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符合题意;A是秦始皇的政策,排除;BC是汉初的统治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7.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可知,汉武帝认为天下不太平,主要是因为思想和言论不同导致的,所以为了巩固统治,要统一思想,故A正确;思想的统一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的,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威,故C错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目的是消除异端学说,汉武帝不是这个目的,故D错误。综上故选A。18.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行“罢黜雨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9.C【解析】根据材料“他的对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使儒学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思想,故选C;A是秦始皇时期,排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策略,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八股取士是明朝开始,D错误。20.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及图片“汉代讲经图”“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B项正确;私学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创办,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主张“以德化民”,排除C项;汉武帝推崇儒学,太学里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排除D项。故选B项。21.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汉代时期的丞相居百官之首,掌佐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刺史,主要负责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材料中巡视地方的官员为刺史,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汉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掌握和识记,分清楚丞相、御史大夫、刺史、太尉各自的职责范围,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22.D【解析】根据材料派刺史巡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官员的治政情况,并根据其政绩决定提拔或任免,这体现了汉朝监察制度的强化,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3.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太尉是掌管军事事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职。由此可知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4.D【解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25.D【解析】根据“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是通过盐业获得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状况与这一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有关,故选D;统一货币、轻徭薄赋和平抑物价与“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的描述不符,排除ABC。26.D【解析】由材料“吴王刘濞采铜铸币,富甲天下”可知,铸币权在地方时,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因此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是想要控制国家经济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盐铁官营不是币制改革的目的,它和币制改革一样都是汉武帝为强化中央经济控制权的一种举措,排除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它不是抑制商业的表现,故B项不是目的,排除;与削减封国封地相对应的举措是推恩令的实施,而非币制改革,排除C。2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汉朝建立后,汉文帝为文景之治做出了贡献;随后,汉武帝开创了汉武盛世;之后是东汉、三国,晋武帝统一三国建立西晋;③④①②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8.A【解析】题干“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A符合题意;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B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C排除;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的管理,D排除。故选A。29.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和中央铸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错误;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综上故选A。30.(1)思想:儒家。大臣:董仲舒。(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3)颁布“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建立刺史制度。(4)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质,平抑物价。【解析】(1)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为了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3)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汉武帝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还建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4)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质,平抑物价。31.(1)“经”指儒家学说或儒家忠君守礼思想。地位:从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符合题意即可)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任意两个即可)(2)图二:经济方面;图三:军事方面。(3)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解析】(1)内容:根据图一《汉代讲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儒家学说或儒家忠君守礼思想。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典著作:结合所学可知,与《汉代讲经图》相关的经典著作有《诗》《书》《礼》《易》《春秋》等。(2)两个方面: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五铢钱”反映了汉武帝从经济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可知,“霍去病墓”反映了汉武帝从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3)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32.(1)分封制;宗亲和功臣(2)公元前221年;皇帝;郡县制(3)主父偃;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中“以为藩篱,屏蔽周室”,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2)根据材料中“寡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一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自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33.(1)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或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建立(或实行)刺史制度。(答出刺史制度也可)实行推恩令(3)措施: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4)历史发展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指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说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2)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针对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的问题,采取了建立刺史制度的办法,刺史代表朝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危及中央统治,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势力和封地越来越小,再借机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火烧”“活埋”的措施是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活埋提出非议的儒生和方士,即焚书坑儒。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是指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措施实施的目的来看,秦始皇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巩固统治。汉武帝也是因为诸子百家学说流行,非议皇帝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所以共同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承秦制,并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发展,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34.(1)秦始皇、汉武帝。(2)人物 秦皇 汉武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①颁布“推恩令”(或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 ②统一货币(或度量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兴办太学)军事上 ④北击匈奴(或修筑长城) 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3)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解析】(1)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秦始皇、汉武帝。(2)据所学可知,①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②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3)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35.(1)原因:秦朝的暴政。(2)休养生息。(或增加劳动力,促进劳动积极性,释放奴隶,轻徭薄赋等亦可)(3)地方监察:刺史。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4)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评价应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准确评价进行评价;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可知,陆贾向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2)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西汉初年“文景之治”与东汉的“光武中兴”相比,作为朝代初期,面对经济凋敝的情况,他们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相似政策。(3)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统治,汉武帝设置设刺史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为巩固统治,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评价应注意一分为二,全面准确评价进行评价;注重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1)百家争鸣;治理国家问题。(2)焚书坑儒;不利影响: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新时代的魅力,从而促进个人成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儒、法、道、墨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结合所学可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余人在咸阳坑杀”可知反映的是焚书坑儒。根据材料三“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结合所学可知郭沫若认为的不利影响为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3)根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可知是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该主张的影响可从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进行回答。(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可从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新时代的魅力,从而促进个人成长等方面回答获得启示。37.(1)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思想的统一。(任意答出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由“……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政府是从制度的创新、人才的选拔、思想的统一等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38.(1)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2)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大一统。【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这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都对统治思想进行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可知,汉武帝为了规范全国上下的思想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大一统。39.(1)春秋时期;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张“以德治国”。(2)因材施教。(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4)政府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政府要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理解等。【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2)根据材料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知,材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根据材料涉及的孔子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理解等角度进行回答。40.(1)陇西、临洮(2)漠北战役;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儒学。【分析】(1)秦朝时期我国疆域最西到陇西。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1.(1)①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②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③李冰,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学生自由组织,言之有理即可。秦始皇焚书坑儒或他的做法与孔子思想相违背能说明即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思想放在第一。【解析】(1)①根据材料一图一结合所学可知是司母戊鼎,地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②根据图二甲骨文,结合所学可知其地位为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③根据所学可知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根据所学可从都江堰建成后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所以四川被称为“天府”。(2)影响: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自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孔子言论影响最大。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态度: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是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思想放在第一。42.(1)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导我们学习要时常地去复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导我们学习要保持诚实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导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导我们要将学习新知与思考内化结合起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指导我们要积极向他人学习。(答出一条即可得分)(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统一,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论语》”结合所学知识,《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行。根据所学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导我们学习要时常地去复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导我们学习要保持诚实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导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导我们要将学习新知与思考内化结合起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指导我们要积极向他人学习。(2)根据图一“秦坑儒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对儒家的态度:焚书坑儒。根据图二“汉代讲经图”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维护统一,巩固统治。43.(1)皇帝制度。(2)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析】(1)根据材料“他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在我国历史上首创了皇帝制度,秦朝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蠃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战国时期,七国文字各异,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货币,废除六国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货币。(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44.(1)甲骨文 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2)《论语》 有教无类(3)百家争鸣(4)焚书坑儒 董仲舒【分析】(1)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 卜辞契于龟骨”可知是“卜辞”是甲骨文;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在《论语》中会有呈现;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此,第二小问,“传播贵族学到民间”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材料三中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指百家争鸣。(4)秦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焚书坑儒。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可知,秦朝统治者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45.(1)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颁布“推恩令”。(2)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析】(1)根据材料一,由“说明了当时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在政治上享受着同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期的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为改变这一现象,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2)根据材料二“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可见盐铁管理失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不利手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6.(1)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实行推恩令。(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可知,这就是实行推恩令,它解决了王国问题。(3)根据所学可知,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