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其中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 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将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二、说学情古诗词的学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不少,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但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身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在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方面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在教学时应适当引导。三、说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这首诗的生字词及释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3、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教学难点五、说教法本课教学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这个课题是不是让人一目了然。读读这题目,告诉我,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这是作者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2、作者简介: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等,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读音:mǐ fú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3、创作背景苏轼到杭州做官,在从黄州被召回朝廷后,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做翰林学士,但因为不满意旧党废新法,不得不离开朝廷,宋神宗熙宁五年,他在西湖之畔的望湖楼,微醉中写下了这首绝句。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过渡: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苏轼的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的情况。1、出示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为四声。(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3、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1).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2).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遮盖,掩盖。(3).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5).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4、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 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 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板块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云:黑雨:白“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2、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板块四、朗读背诵,感悟诗韵。过渡: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雨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板块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由同学们自主学习。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这节课我们用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来学习的(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大家都掌握了吗?板块六、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的这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找:另找一些描写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3)学:收集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雨前 黑云翻墨雨中 白雨跳珠雨后 水如天。西湖骤雨图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接着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总之,在这堂课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本课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在课堂时间上的掌控还不够,后半段的教学有赶进度的现象,以致于与学生的互动还不够自然流畅。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