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单元质量检测题
一、单选题
1.经研究发现,向日葵茎部含有一种生长素,它可以刺激植物生长。生长素常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使得茎部背光的一面生长快于向阳的一面,于是开在顶端的花就总是朝着太阳。据此推断所有向日葵的花都朝着太阳。该推理是(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完全归纳推理
D.不完全归纳推理
2.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三层以上(含三层)的楼宇都必须加装限位器提升校园安全防护条件,有些2001年以前建设的砖混结构校舍必须进行抗震加固。据此,以下不可以被推知的选项是( )
A.有些需要加装限位器的是学校三层以上(含三层)的楼宇
B.有些2001年以前建设的砖混结构校舍不是不需要抗震加固的
C.学校三层以上(含三层)的楼宇不是无需加装限位器的楼宇
D.需要抗震加固的校舍是2001年以前建设的砖混结构校舍
3.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I期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上市后,还要继续对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持久性等进行研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说,这是因为(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须进行多期临床试验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需反复试验来纠正
③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疫苗上市后依然要持续研究
④完全归纳结论必真,疫苗上市前须对全部个体实验验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漫画《你是谁》中小男孩( )
注: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最美的逆行者
①既说“知道”又说“不知道”,违反了同一律
②用“你是最美逆行者”替换“你是谁”,偷换了概念
③知道的“你”和不知道的“你”不是同概念
④明确了“你”与“最美逆行者”之间的种属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四位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合议时四人发言如下:
李华说:“凶手作案一定要有作案时间,甲没有作案时间,所以甲不是凶手。”
王鹏说:“这个案件或者是甲所为,或者是乙所为,乙已经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不可能是甲所为。”
张亮说:“之前了解过一起案件,凶手与甲的年龄、职业非常相似,所以甲最有可能是案犯。”
刘明说:“违反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凶手必将受到刑事处罚。”
下列对于四人发言评论正确的是( )
①李华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其推理结构正确
②王鹏运用了不相容选言推理,错误在于不应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③张亮运用了类比推理,属于机械类比,缺乏必然性
④刘明混淆了“违法”与“犯罪”的外延,两者外延应该是交叉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1854年,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科研人员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最初都曾经饮用同一个公用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据此,他们推测问题应该出在公用水泵那边,后经调查,下水道的废水污染了公用水泵,从而引发了霍乱。对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②演绎推理中的联言推理
③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共用法
④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1这一年,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它们一经发出便燃爆祖国大江南北,爱党爱国的激情在国人心中升腾。
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②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③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④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
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是联言判断,表达了中国青年的担当和决心
B.②是反对称关系判断,是中国军人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C.③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其有效的推理形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D.据④可以推出“要么我们打这场仗,要么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的结论
8.如果“小李喜欢唱歌不喜欢跳舞”为假,那么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
A.小李不喜欢唱歌喜欢跳舞
B.除非小李喜欢唱歌,他才喜欢跳舞
C.小李要么喜欢唱歌,要么不喜欢跳舞
D.如果小李喜欢唱歌,那么小李也喜欢跳舞
9.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知此?”对曰:“国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究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材料中孺子说服吴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 )
A.假言推理 B.演绎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10.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说:“案犯是丙。”乙说:“案犯是丁。”丙说:“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说:“作案的不是我。”若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那么( )
①甲真、乙假,案犯是丙
②乙真、丁假,案犯是丙丁
③乙假、丁真,案犯是丙
④甲真、丙真,案犯是丙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当前,城市里有许多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到艰苦地区体验生活,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乡村寻根。他们认为现在的小孩吃苦太少,应该走出“暖房”经受磨练。以下假言判断为真时,符合题意的是( )
①如果人口过多,城市青少年就得到农村去
②一个人只有具备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才能在磨练中成长
③当且仅当农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才会是城市人体验生活的好去处
④城市青少年只有到艰苦地区去,才能更好地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在鲁迅著的《华盖集》中收录有《论辩的魂灵》一文。文中摘录的诡辩式言论中有这样一条:“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了”,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推理错误
②“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你也生疮了”,推理结构错误,不具有保真性
③“甲生疮,你也生疮,你和甲一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具有保真性
④“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你是卖国贼”,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最深处。要涉足这无人之境,人造机器若没有耐压的“盔甲”,就会被强大水压所破坏。然而,深海生物却因其构造的独特性而安然无恙。浙江大学某团队通过对深海狮子鱼的结构分析,发现深海狮子鱼的骨骼细碎状地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有助于其在高压力环境下的生存与活动,由此研制的仿生软体机器鱼成功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主游动。可见类比推理在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类比推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创新性地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B.在研究中类比推理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类比推理通过研究可以实现人们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的目的
D.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
14.科学家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鱼鳃上有一种能排除盐分的特殊组织,叫“氯化物分泌细胞”。正是这个组织,使得海鱼长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却不咸。这是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认识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上述事例说明( )
①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
②结论的得出运用的是完全归纳法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④人们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航天局认为优秀宇航员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丰富的知识;第二,熟练的技术;第三,坚强的意志。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优秀飞行员报名参选,已知:
①甲、乙意志坚强程度相同
②乙、丙知识水平相当
③丙、丁并非都是知识丰富
④四人中三人知识丰富、两人意志坚强、一人技术熟练
航天局经过考察,发现其中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宇航员的全部条件,他是( )
A.丙 B.乙 C.甲 D.丁
16.狗的嗅觉十分灵敏。科学家从狗的嗅觉器官的结构和信息传递的功能中得到启发,设计、制造出一种气味电子接收机。它能够测量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气味浓度,捕捉各种金属的气味,帮助地质工作者比较精确地探寻矿藏。材料主要强调了( )
A.类比推理在日常生活中能解决一切问题 B.类比推理比其他的推理方式重要
C.类比推理在科技发现和发明中有前锋的作用 D.类比推理可以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一 据说夏威夷群岛有个岛叫“狗叫岛”。在这个岛上的一些地方,人一走动,脚下就会传来“汪汪”的狗叫声。原来,这些地方的表层覆盖着厚达18米的珊瑚、贝壳层。所谓“狗叫”就是从这些物质组成的沙砾里发出来的。如果抓起一把这种沙砾在手里揉搓,也会发出狗叫声。
材料二 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科学工作者发现每当天晴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每当天阴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由此,科学工作者们得出结论,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的原因是它们利用太阳来定方向。
材料三 居里夫人发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是该矿石中铀含量放射性强度的许多倍。她推测,在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她从沥青铀矿石中提炼沉淀物,从沉淀物中发现两种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镭和钋。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探求因果关系的哪些方法。
18.某中学政治课在学习探究“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时,A小组同学分别说了一个判断。
甲同学 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乙同学 要么玉碎,要么瓦全。
丙同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丁同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同学的判断分别属于哪种复合判断,并写出其逻辑形式。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对各种复合判断进行区分和运用的意义。
19.“当一个人不能用眼睛控制行走的方向时,他时常会转圆圈走。”挪威生物学家哥尔特伯格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收集了许多真实的故事:三个旅行家在风雪迷漫之夜离开守林人的茅屋准备回家,他们的住处在山谷的彼岸,山谷约三英里宽,出发前准确地定好方向,该是到家的时候了,却发现又回到了原地,一连四次都是如此;一个雾天,一批划船者企图在海上划行到三英里外的对岸,却不知不觉行驶了两个大圆圈……哥尔特伯格教授研究了大量类似故事后写了一篇题为《动物的基本运动模式是圆周运动》的论文。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的两腿的肌肉不会长得完全对称,所以,左右跨出的步伐一般也不会相等。由于差别十分微小,很少引人注意。一个人双臂的肌肉也并不比腿部肌肉对称多少,黑夜里企图横渡水面的划手老是沿着圆圈划行的原因就在于此。
(1)哥尔特伯格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有人认为,该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是不可靠的,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20.2021年中国科大附一院某医师主持研发、重点针对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安全的“基于柔性pH传感技术的智能喉罩”创新项目,荣获第一届健康长寿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该研麦团队在进行智能喉罩设计时想到,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利用鱼嘴控制岷江的水流方向。治理反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治水,为什么不能在食管入口处也设置一个“鱼嘴”呢 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团队如今已经自主开发出柔性pH传感器及相关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食管入口pH,一旦发生反流,系统就可以迅速感知,发出报警,并反馈给处理器自动吸引反流液,防止误吸的发生,尽最大程度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从逻辑思维的方面看,该团队在“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智能喉罩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取得创新成果的。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A
6.D
7.D
8.D
9.D
10.D
11.D
12.D
13.D
14.A
15.A
16.C
17.①材料一运用的是“求同法”。人走在岛上与用手搓“狗叫岛”地上的特殊物质虽然情形不同,但发生了相同的情况即特殊物质受到摩擦,结果都发出狗叫声。因此,这种特殊物质受到摩擦是产生狗叫声的原因。
②材料二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每当.天晴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这是求同;“每当天晴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和“每当天阴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这是求异。
③材料三运用了“剩余法”。“她推测,在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寻找剩余部分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8.(1)甲同学的判断是联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p并且q。乙同学的判断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要么p,要么q。丙同学的判断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丁同学的判断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
(2)①正确区分和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可以帮助人们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②正确区分和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③正确区分和运用假言判断,分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够准确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情况,形成正确的关系判断。
19.(1)从考察若干具体事例中得出“当人不能用眼睛控制行走方向时会转圈”的一般性结论,哥尔特伯格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
(2)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前提和结论的联系是或然的。
但这推理方法是概括实践经验、初步发现客观规律以及提出关于这些规律的假说的重要手段。
这就需要我们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避免“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20.①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该团队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②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③该团队认识到都江堰与智能喉罩具有相似的属性,并依据都江堰的结构与功能,开发出柔性pH传感器及相关监测系统,取得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