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危机,该如何救亡?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下的世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
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
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
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
放眼世界,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一)运动之兴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公车上书
建学会
创报刊
①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阻力;
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
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妥协性
梁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
托古改制,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论证变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4.理论支撑: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解放了思想
结果—上书未抵达御前
意义—揭开维新运动序幕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及结果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类别 目标 颁布新法(布新) 改革旧制(除旧)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任用维新人士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商业;改革财政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提倡实学 传播西学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八旗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妥协性)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
2.戊戌维新运动局限性(失败原因)
材料一:慈禧太后嗜权如命......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
(1)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
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 ——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
材料三: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铁饭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
材料一: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材料二: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起因:
1.根本原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理论支撑: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
(二)康梁理论宣传:(万木草堂)
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托古改制】特点;
①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阻力;
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
③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妥协性
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明确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建学会,创报刊
托古改制原因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三)经过:
(1)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百日维新”
(3)结局: 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康梁出逃海外:“戊戌六君子” 被杀;措施基本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
(四)意义:
积 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局限性:未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力量弱,具有妥协性)
(五)失败原因:
(1)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一)运动之兴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只听教民一面之词,并不问开恤之由……清政府“袒教抑民”导致民冤不伸。
——《义和团档案史料》
2.直接原因: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反洋教斗争兴起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0年8月
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及结果
口号:扶清灭洋
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三)运动之思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口号看:
“扶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
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阶级看: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任。
“灭洋”: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但是具有盲目排外性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三)运动之思
材料一:孙中山评价义和团“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留下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
(2)阻止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一些列强开始通过操控清政府来统治百姓
(3)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认清清朝统治者本来面目,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2.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②直接原因:兴起于反洋教的斗争中,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也存在盲目排外思想)
3.发展及清政府态度变化:
兴起于山东(1898年6月,“先抚后剿”)→转移到直隶并进入京津地区→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侵华(1900年5月,“招抚” )→天津和北京相继陷落(1900 年8月,“铲除”)”【中外联合镇压】
4.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农民阶级存在局限性,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5.意义:
①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它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②阻止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一些列强开始通过操控清政府来统治百姓(以华制华)
③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认清清朝统治者本来面目,加速清王朝的崩溃(辛亥革命)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
2.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年
1900年8月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6月10日,义和团沿天津进犯北京
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清政府“宣战”各国
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光绪慈禧出逃,宣布铲除义和团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天朝五百年不可冒犯的神圣,在两秒钟里就被洋鬼子亵渎了。
——[英]阿诺德·H.S.兰道《中国与协约国》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举行阅兵式
联军司令瓦德西在检阅部队
八国联军处死被俘的义和团
这皇城遭劫已经够糟了,但城里的肆意杀戮更加残酷。那时拳民已经摘下了使他们有别于平民的红色衣饰,于是,普通老百姓就全都成了联军士兵乱开枪的靶子。
——[英]茱莉亚·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
2.东南互保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经过: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联军攻陷大沽炮台(6 月中旬)→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6月21日)→天津陷落 (7月14日)→北京失陷、 慈禧西逃(发布谕旨铲除义和团,与列强议和) (1900年8月中旬)
3.联军暴行: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列强第二次攻占北京);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治商“东南互保”协议,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势力崛起,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三、列强侵华加剧--
危机加深--《辛丑条约》
①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出现“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主权完整(京津地区被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9.82
内容 影响
惩 惩办中央和地方的“首祸诸臣”百余人
赔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和经济的衰败
划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北京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拆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
地,严重破坏了主权完整
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沦为
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丧权辱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危机加深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开始沦为
完全陷入
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进一步推向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的变法强国——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的革命救国——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借口
诱因
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 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 发动“公车上书” B. 颁布“明定国是”诏
C. 签订《马关条约》 D. 创办京师大学堂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包含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内容。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A
D
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
A.《革命军》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B
B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主张。下列主张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严复 B.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一康有为
C.变者天下之公理一梁启超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魏源
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经过长途的艰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C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B.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C.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D.英法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圆明园文明遗产
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不平等的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B
C
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A.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 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 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 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近代中国有一 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这一批人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D
C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自上而下
温和改良
扶清灭洋
流血革命
庚子国难
半殖半封
诱因
借口
家国天下
救亡图存
民族斗争
未完待续
阶级局限
改良不通
民族沉沦
变法风云-上层的改良
揭竿而起-下层的革命
危机加深-辛丑的悲哀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