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危机,该如何救亡?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下的世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放眼世界,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一)运动之兴1.根本原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建学会创报刊①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阻力;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妥协性梁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托古改制,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论证变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理论支撑: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解放了思想结果—上书未抵达御前意义—揭开维新运动序幕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及结果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类别 目标 颁布新法(布新) 改革旧制(除旧)政治 君主立宪制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任用维新人士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商业;改革财政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文教 提倡实学 传播西学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八旗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妥协性)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2.戊戌维新运动局限性(失败原因)材料一:慈禧太后嗜权如命......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1)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 ——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材料三: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铁饭碗—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三)运动之思材料一: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材料二: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戊戌维新运动(一)起因:1.根本原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理论支撑: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二)康梁理论宣传:(万木草堂)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托古改制】特点;①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阻力;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③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妥协性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明确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3.建学会,创报刊托古改制原因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三)经过:(1)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百日维新”(3)结局: 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康梁出逃海外:“戊戌六君子” 被杀;措施基本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四)意义:积 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局限性:未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力量弱,具有妥协性)(五)失败原因:(1)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一)运动之兴1.根本原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只听教民一面之词,并不问开恤之由……清政府“袒教抑民”导致民冤不伸。——《义和团档案史料》2.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反洋教斗争兴起1898年1899年1900年1900年8月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及结果口号:扶清灭洋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三)运动之思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口号看:“扶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阶级看: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任。“灭洋”: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但是具有盲目排外性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二、农民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三)运动之思材料一:孙中山评价义和团“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1)留下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2)阻止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一些列强开始通过操控清政府来统治百姓(3)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认清清朝统治者本来面目,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2.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二、义和团运动1.起因: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②直接原因:兴起于反洋教的斗争中,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2.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也存在盲目排外思想)3.发展及清政府态度变化:兴起于山东(1898年6月,“先抚后剿”)→转移到直隶并进入京津地区→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侵华(1900年5月,“招抚” )→天津和北京相继陷落(1900 年8月,“铲除”)”【中外联合镇压】4.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农民阶级存在局限性,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5.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它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②阻止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义和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一些列强开始通过操控清政府来统治百姓(以华制华)③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认清清朝统治者本来面目,加速清王朝的崩溃(辛亥革命)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2.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1900年8月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6月10日,义和团沿天津进犯北京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6月21日,清政府“宣战”各国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光绪慈禧出逃,宣布铲除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天朝五百年不可冒犯的神圣,在两秒钟里就被洋鬼子亵渎了。——[英]阿诺德·H.S.兰道《中国与协约国》八国联军在紫禁城举行阅兵式联军司令瓦德西在检阅部队八国联军处死被俘的义和团这皇城遭劫已经够糟了,但城里的肆意杀戮更加残酷。那时拳民已经摘下了使他们有别于平民的红色衣饰,于是,普通老百姓就全都成了联军士兵乱开枪的靶子。——[英]茱莉亚·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过程及结果2.东南互保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②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经过: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联军攻陷大沽炮台(6 月中旬)→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6月21日)→天津陷落 (7月14日)→北京失陷、 慈禧西逃(发布谕旨铲除义和团,与列强议和) (1900年8月中旬)3.联军暴行: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列强第二次攻占北京);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治商“东南互保”协议,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势力崛起,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三、列强侵华加剧--危机加深--《辛丑条约》①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出现“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主权完整(京津地区被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9.82内容 影响惩 惩办中央和地方的“首祸诸臣”百余人赔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划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北京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主权完整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丧权辱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危机加深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上谕》(1901年2月14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步步深渊《南京条约》《辛丑条约》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沦为完全陷入加深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推向课堂小结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的变法强国——戊戌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革命救国——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借口诱因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 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 发动“公车上书” B. 颁布“明定国是”诏C. 签订《马关条约》 D. 创办京师大学堂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包含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内容。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AD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A.《革命军》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BB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主张。下列主张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严复 B.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一康有为C.变者天下之公理一梁启超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魏源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经过长途的艰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C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A.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B.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C.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D.英法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圆明园文明遗产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不平等的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BC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A.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 提倡封建伦理观念C. 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 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近代中国有一 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这一批人是()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DC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自上而下温和改良扶清灭洋流血革命庚子国难半殖半封诱因借口家国天下救亡图存民族斗争未完待续阶级局限改良不通民族沉沦变法风云-上层的改良揭竿而起-下层的革命危机加深-辛丑的悲哀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