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汉室初建与文景之治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四、两汉文化—绚丽璀璨
一、汉室初建与文景之治
(一)汉室初建—经济凋敝
材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汉初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呢?面对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又怎样的措施呢?
措施 结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
一、汉室初建与文景之治
(二)汉承秦制—损益结合
材料2: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之所以能制九州,文书之力也。
—《论衡》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的实力,曾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即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臧茶、吴芮、韩王信。
异姓诸侯王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之败。
——《汉书·诸侯王表序》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史记·吕太后本纪》
同姓诸侯王
一、汉室初建与文景之治
(二)汉初政治—王国问题
诸侯王势力膨胀,汉朝中央对地方直接管辖仅十五郡,为汉王朝统治埋下隐患。
汉文帝:遵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汉景帝:晁错“削藩”,吴楚“七国之乱”
诸侯王失去任免权和行政权,只享有经济权益,王国问题初步解决。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一)对内—加强皇权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中外朝制度:提拔亲信,底层士人;频繁换相。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一)对内—中央集权
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推恩令
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下令在全国设立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置1名刺史。刺史在每年八月奉命由京城出发,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中国古代史教程》
刺史制度、划分十三州
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察举制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一)对内—发展经济
1、盐铁官营
2、均输平准
3、重农抑商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再收购,再转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打击富商豪族,“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一)对内—尊崇儒术
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替代黄老思想作为汉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取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构成一个以“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和“大一 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史教程》
“霸王道杂之”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二、武帝有为—文治武功
(一)对外—开疆拓土、丝绸之路
1、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丝绸之路:张骞,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3、西域管理:西域都护府
4、对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更加有效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一)西汉衰微—王莽新朝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西汉后期,虽经历了“昭宣中兴”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统治者多平庸,外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元9年,王莽以“禅让”之名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1、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2、政治黑暗,外戚干政;3、流民四起、社会动荡
根据以上材料,总结西汉后期社会面临的问题。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二)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政治方面 增强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完善察举制,选拔人才
经济方面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解决战乱之后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问题)
思想方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二)危机四伏—外戚宦官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
——《后汉书·宦者列传》
1、宦官专权、外戚干政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二)危机四伏---党锢之祸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一些有见识的官僚和士人以太学为阵地,以舆论为武器,抨击外戚宦官。桓帝后期出现一批敢于与宦官斗争的人物,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官僚与士大夫相互呼应。宦官集团诬告诬陷,搜捕党人下狱,释放后被禁锢,终生不得为官,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时期,多次下令逮捕党人,宦官趁机打压,党人门生故吏皆不得为官,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直至黄巾起义爆发才解除党禁。
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形式,但士大夫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正义性。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二)危机四伏—豪强庄园
东汉庄园城堡模型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成为流民,依附于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对流民劳役剥削,形成独特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模式。为了巩卫庄园,豪强地主建立武装,削弱了中央集权。
但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庄园经济使得局部地区得到开发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东汉农业也能够进一步发展。
三、帝国重建—危机四伏
(二)黄巾起义—群雄并起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地方群雄,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文化—绚丽璀璨
(一)史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新体例。记载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四、两汉文化—绚丽璀璨
(一)文学
汉赋,早期汉赋多借物咏怀。武帝时期出现恢弘大气,辞藻华丽的赋。扬雄、班固、张衡为代表性人物。
两汉散文多以书策政论知名
如贾谊、晁错等。
两汉掌管音乐的朝廷机构为乐府,武帝时期走向繁荣。《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部叙事长诗。
四、两汉文化—绚丽璀璨
(一)科技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巨大贡献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
习题
1、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策在初期勉强起了些作用,但到文帝和景帝时期,却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权宜政策”指的是
A.实行盐铁官营
B.设置西域都护府
C.颁布“推恩令”
D.采取郡国并行制
D
习题
2、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真实反映了汉代民间社会生活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有利干缙和当时社会矛盾
C
习题
3、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
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
习题
4、史载:从公元105年到公元146年,东汉社会基本安定,但人口却从5 300万减至4700万。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隐匿
C.疆域变更
D.匈奴袭扰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