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考试地理试卷一、单选题(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月光渐渐暗淡下去,深邃的幕布上,那个拖着模糊不清尾巴的“不速之客”更加清晰,在群星中也愈发怪异。远处的地平线上,几颗小星星一闪一闪像是要努力展示自己的存在。突然一团炽热耀眼的火光,在南方的天空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消失于那个怪物的尾巴之中……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深邃的幕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宇宙边界B.今天人们认识的宇宙范围就是银河系C.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阶段D.星系的提出是人们对宇宙最终的认识2.文字中所涉及的天体种类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答案】1.C2.C【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解析】【点评】天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个体。天体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文状态的研究对象。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1.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A项错误。人类目前认识的宇宙是总星系,B项错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阶段,C项正确。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D项错误。故本题选C。2.恒星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卫星是环绕着行星运动的天体;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指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月光渐渐暗淡下去”描述的是卫星;那个拖着模糊不清尾巴的“不速之客 ”描述的是彗星;“几颗小星星一闪一闪”描述的是恒星;“突然一团炽热耀眼的火光,在南方的天空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描述的是流星体产生的流星现象。所以文字中涉及的天体有卫星、彗星、恒星、流星,涉及的天体种类有4种,C正确。故答案为:C。(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某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冒险故事。火星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5°,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质量约为地球的1/9,体积约为地球的3/20,有稀薄的大气,大气密度约为地球的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地球相比,火星( )A.表面均温较高 B.大气层厚度较大C.昼夜温差较大 D.极昼、极夜范围较小4.影片里人类探险火星过程中( )A.飞行期间穿越密集的小行星区B.飞行期间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渐增大C.火星上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短D.与地球控制中心的通信信号受太阳活动影响【答案】3.C4.D【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3.火星距离太阳更远,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A选项错误。火星质量和体积均小于地球,表面为稀薄的大气,大气层厚度较小,B选项错误。火星大气层厚度较小,致使其表面昼夜温差更大,C选项正确。由于火星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5°,故其黄赤交角约为25°,比地球黄赤交角大,因此极昼、极夜范围较大,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地球飞向火星的飞行期间不穿越小行星带,A选项错误。飞行期间距太阳越来越远,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渐减小,B选项错误。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37分,较地球长,C选项错误。太阳活动可能影响地球与太空的通信信号,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6.“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答案】5.D6.B【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5.柴达木盆地光照充足,但是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A错误;黄土高原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B错误;内蒙古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布,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D正确。故答案为:D。6.“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对提升大气温度作用不大,故A错误;因为在鱼塘上架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减少了光照,降低了水温,适宜于不喜光的特色鱼类养殖,故B正确;“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以减缓浮游植物生长,故C错误;“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B。(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各题。7.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8.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色球层上②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是1 1年③太阳活动增强与否,对地球无大的影响④耀斑爆发时间短,释放的能量巨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7.B8.C【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7.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大气层由内到外的顺序,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答案为:B。8.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太阳活动对地球有较大影响,其增强与否,对地球影响程度不同;而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是11年;耀斑爆发时间短,但释放的能量巨大。故答案为:C。9.(2020高一上·定远月考)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答案】(1)D(2)C【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分析】(1)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正确。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正确。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正确。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读图,C圈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km,是地壳,A错误。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D圈层是地核中的外核,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故答案为:C。【点评】图中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传播速度加快,这表明物质成分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被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固态消失,只剩液态和气态,这个深度称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横波能在固态传播,纵波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介质传播。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生物演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C.真核生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11.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答案】10.D11.C12.B【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点评】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10.从寒武纪开始,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D正确,原核生物,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真核生物出现于元古代,C错误,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B错误。故答案为:D。11.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晚古生代中期。根据图中信息古生代是距今5.45-2.5亿年的③,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B正确;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A错误;太古代末期是动物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C错误;新生代末期是人类时代,D错误。故答案为:B。13.(2019高一上·东方月考)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答案】(1)C(2)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分析】(1)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C正确;地幔是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所以选C。(2)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不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误。所以选B。【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14.(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表起伏不大,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故答案为:B。【点评】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a、b、c、d四处地势最高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16.如果地壳等厚度线图中有一条线的数值为0,则此处表示( )A.地壳的表面 B.莫霍面 C.海平面 D.古登堡面17.岩石圈的范围,除了地壳之外,还包括( )A.软流层 B.上地幔C.上地幔和软流层 D.上地幔顶部【答案】15.A16.B17.D【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15.由图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由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加;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大于平原、谷地;从海陆上看陆地大于海洋,所以地壳越厚也就代表地势越高,图中地壳最厚的为a地,故A正确,故答案为:A。16.根据所学知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其界面上地壳的厚度为0千米,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17.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只包括上地幔的顶部,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20.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答案】18.C19.B20.A【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四大圈层构成,各大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18.根据图中信息,图中有流水、植被、岩石、大气,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A错误;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故答案为:B。20.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而不是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 、内部压力的变化、物质密度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 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1.图示恐龙生活在(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2.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答案】21.C22.B【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典型代表,同时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材料信息中表明,图示彩虹恐龙生活在距今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说明图示恐龙生活在中生代,C符合题意;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后期才产生两栖动物,这两个地质年代还没有产生恐龙,排除AB;新生代时,恐龙已经灭绝,排除D。故答案为:C。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和人类时代。由此判断,生物的演化过程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3.(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A.还原环境 B.浅海环境 C.氧化环境 D.滨海环境【答案】A【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解析】【分析】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于湖泊深水区、沼泽等环境,BD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红色页岩指示的是氧化环境,A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不同类型的化石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大致指示所在地区化石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点。(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25.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答案】24.A25.A【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24.读图可知,该河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而“U"形谷是冰川侵蚀或者流水侧蚀地貌,故A错误,BCD正确,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5.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为主,A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B错;海浪侵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错;从图中看,该地区地势低,没有冰川分布,不可能是冰川侵蚀,D错,故答案为:A。(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6.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27.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冰川堆积【答案】26.C27.A【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26.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故答案为:C。27.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A对。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和冲积平原,B错。冰川侵蚀主要形成峡湾、角峰等地貌,而冰川堆积主要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及平原地貌,CD错。故答案为:A。(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该区域河段的剖面图最有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29.图示区域一般多分布在河流( )A.下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上游河段 D.河流源地【答案】28.B29.C【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28.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该景观山高谷深,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的是V形河谷,甲、丙、丁主要发生的是侧蚀,只有乙图显示下蚀或下切作用强,形成V形河谷,故B正确,ACD排除。故答案为:B。29.结合题1结论,图示区域景观为山高谷深,V形峡谷,水流速度较快,因此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中下游水流速度较慢,发生侧蚀,一般为槽形河道,河流源头发生溯源侵蚀,故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图中M表示( )A.峡谷 B.河漫滩 C.河床 D.阶地31.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答案】30.B31.D【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河漫滩是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地势较为平坦。图中显示M地地势较为平坦,且属于堆积岸,对岸为侵蚀岸,因此M为河漫滩,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31.根据材料可知,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因此阶地越在下边代表时间上越新,阶地越在上的,时间越老(越早),按照从早到晚顺序应该为四三二一,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B.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C.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D.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33.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是( )A.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B.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C.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D.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答案】32.D33.A【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2.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因而可以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和气候灾害的产生,但不会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A错误;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是太阳活动引起的,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人类使用的能源还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如核能和地热能等)和天体引力的(如潮汐能),因此太阳辐射不是人类使用的唯一能源,C错误;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33.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属于绿色能源,这是上海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之一,A符合题意;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也是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原因之一,但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B;上海技术先进,但因人口和产业集中,土地资源紧张,而且技术先进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C;太阳能会随昼夜和季节变化而变化,且受天气影响明显,因此太阳能并不稳定,排除D。故答案为:A。二、综合题34.(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体积最大的是 ,属于地内行星的有 、 。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 (填名称)。(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名称)(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答案】(1)水星;木星;水星;金星;远日行星(2)火星;木星(3)两;太阳系;太阳;质量巨大(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解析】【分析】(1)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属于地内行星的是水星和金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远日行星。(2)根据上题分析和图中信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包括行星系和太阳系,共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中所有天体中最大的,几乎占据了全部太阳系质量的99.8%,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其他星球只能围绕她旋转。(4)根据图中信息,此图反映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是,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其他的条件此图中无法得出。【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35.(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气候环境可能为 ,森林广布;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脊椎动物中的 和 全部灭绝, 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生物变化很大, 盛行,后来空中出现了 ,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 植物迅速发展。(3)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的地层是 (填字母),形成于 (填地质年代);形成时间最晚的地层是 (填字母),形成于 (填地质年代)(4)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B和 、F和 、G和 ,判断依据是 。【答案】(1)温暖湿润;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蕨类(2)爬行动物;始祖鸟;裸子(3)A层;古生代;G层;新生代(4)W;Y;Z;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所以成煤时期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湿润,森林广布。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生物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97%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其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如松柏、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始祖鸟出现了。(3)根据图中信息,A地层中有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时期,G地层中有哺乳动物化石,说明是新生代时期,B地层中有鱼类化石,说明是晚古生代时期,D地层中有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是中生代时期,F地层中有恐龙足迹和鸟类化石,为中生代时期,所以最早的是A地层,最晚的是G地层。(4)根据图中信息,B和W,F和Y,G和Z地层的化石分别相同,为同一地质年代。【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考试地理试卷一、单选题(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月光渐渐暗淡下去,深邃的幕布上,那个拖着模糊不清尾巴的“不速之客”更加清晰,在群星中也愈发怪异。远处的地平线上,几颗小星星一闪一闪像是要努力展示自己的存在。突然一团炽热耀眼的火光,在南方的天空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消失于那个怪物的尾巴之中……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深邃的幕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宇宙边界B.今天人们认识的宇宙范围就是银河系C.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阶段D.星系的提出是人们对宇宙最终的认识2.文字中所涉及的天体种类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某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冒险故事。火星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5°,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质量约为地球的1/9,体积约为地球的3/20,有稀薄的大气,大气密度约为地球的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地球相比,火星( )A.表面均温较高 B.大气层厚度较大C.昼夜温差较大 D.极昼、极夜范围较小4.影片里人类探险火星过程中( )A.飞行期间穿越密集的小行星区B.飞行期间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渐增大C.火星上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短D.与地球控制中心的通信信号受太阳活动影响(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6.“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各题。7.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8.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色球层上②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是1 1年③太阳活动增强与否,对地球无大的影响④耀斑爆发时间短,释放的能量巨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0高一上·定远月考)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生物演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C.真核生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11.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13.(2019高一上·东方月考)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14.(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a、b、c、d四处地势最高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16.如果地壳等厚度线图中有一条线的数值为0,则此处表示( )A.地壳的表面 B.莫霍面 C.海平面 D.古登堡面17.岩石圈的范围,除了地壳之外,还包括( )A.软流层 B.上地幔C.上地幔和软流层 D.上地幔顶部(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20.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 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1.图示恐龙生活在(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2.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23.(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A.还原环境 B.浅海环境 C.氧化环境 D.滨海环境(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25.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6.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27.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冰川堆积(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该区域河段的剖面图最有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29.图示区域一般多分布在河流( )A.下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上游河段 D.河流源地(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图中M表示( )A.峡谷 B.河漫滩 C.河床 D.阶地31.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B.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C.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D.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33.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是( )A.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B.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C.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D.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二、综合题34.(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体积最大的是 ,属于地内行星的有 、 。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 (填名称)。(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名称)(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35.(2021高一上·东阳月考)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气候环境可能为 ,森林广布;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脊椎动物中的 和 全部灭绝, 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生物变化很大, 盛行,后来空中出现了 ,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 植物迅速发展。(3)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的地层是 (填字母),形成于 (填地质年代);形成时间最晚的地层是 (填字母),形成于 (填地质年代)(4)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B和 、F和 、G和 ,判断依据是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C【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解析】【点评】天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个体。天体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文状态的研究对象。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1.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A项错误。人类目前认识的宇宙是总星系,B项错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阶段,C项正确。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D项错误。故本题选C。2.恒星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卫星是环绕着行星运动的天体;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指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月光渐渐暗淡下去”描述的是卫星;那个拖着模糊不清尾巴的“不速之客 ”描述的是彗星;“几颗小星星一闪一闪”描述的是恒星;“突然一团炽热耀眼的火光,在南方的天空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描述的是流星体产生的流星现象。所以文字中涉及的天体有卫星、彗星、恒星、流星,涉及的天体种类有4种,C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3.C4.D【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3.火星距离太阳更远,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A选项错误。火星质量和体积均小于地球,表面为稀薄的大气,大气层厚度较小,B选项错误。火星大气层厚度较小,致使其表面昼夜温差更大,C选项正确。由于火星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5°,故其黄赤交角约为25°,比地球黄赤交角大,因此极昼、极夜范围较大,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地球飞向火星的飞行期间不穿越小行星带,A选项错误。飞行期间距太阳越来越远,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渐减小,B选项错误。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37分,较地球长,C选项错误。太阳活动可能影响地球与太空的通信信号,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5.D6.B【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5.柴达木盆地光照充足,但是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A错误;黄土高原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B错误;内蒙古河湖面积较少,不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布,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D正确。故答案为:D。6.“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对提升大气温度作用不大,故A错误;因为在鱼塘上架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减少了光照,降低了水温,适宜于不喜光的特色鱼类养殖,故B正确;“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以减缓浮游植物生长,故C错误;“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7.B8.C【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7.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大气层由内到外的顺序,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答案为:B。8.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太阳活动对地球有较大影响,其增强与否,对地球影响程度不同;而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是11年;耀斑爆发时间短,但释放的能量巨大。故答案为:C。9.【答案】(1)D(2)C【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分析】(1)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正确。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正确。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正确。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读图,C圈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km,是地壳,A错误。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D圈层是地核中的外核,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故答案为:C。【点评】图中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传播速度加快,这表明物质成分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被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固态消失,只剩液态和气态,这个深度称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横波能在固态传播,纵波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介质传播。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答案】10.D11.C12.B【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点评】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10.从寒武纪开始,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D正确,原核生物,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真核生物出现于元古代,C错误,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B错误。故答案为:D。11.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晚古生代中期。根据图中信息古生代是距今5.45-2.5亿年的③,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B正确;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A错误;太古代末期是动物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C错误;新生代末期是人类时代,D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1)C(2)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分析】(1)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C正确;地幔是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所以选C。(2)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不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误。所以选B。【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14.【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表起伏不大,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故答案为:B。【点评】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答案】15.A16.B17.D【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15.由图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由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加;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大于平原、谷地;从海陆上看陆地大于海洋,所以地壳越厚也就代表地势越高,图中地壳最厚的为a地,故A正确,故答案为:A。16.根据所学知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其界面上地壳的厚度为0千米,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17.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只包括上地幔的顶部,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答案】18.C19.B20.A【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四大圈层构成,各大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18.根据图中信息,图中有流水、植被、岩石、大气,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A错误;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故答案为:B。20.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而不是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 、内部压力的变化、物质密度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21.C22.B【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典型代表,同时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材料信息中表明,图示彩虹恐龙生活在距今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说明图示恐龙生活在中生代,C符合题意;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后期才产生两栖动物,这两个地质年代还没有产生恐龙,排除AB;新生代时,恐龙已经灭绝,排除D。故答案为:C。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和人类时代。由此判断,生物的演化过程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3.【答案】A【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解析】【分析】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于湖泊深水区、沼泽等环境,BD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红色页岩指示的是氧化环境,A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不同类型的化石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大致指示所在地区化石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点。【答案】24.A25.A【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24.读图可知,该河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而“U"形谷是冰川侵蚀或者流水侧蚀地貌,故A错误,BCD正确,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5.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为主,A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B错;海浪侵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错;从图中看,该地区地势低,没有冰川分布,不可能是冰川侵蚀,D错,故答案为:A。【答案】26.C27.A【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26.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故答案为:C。27.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A对。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和冲积平原,B错。冰川侵蚀主要形成峡湾、角峰等地貌,而冰川堆积主要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及平原地貌,CD错。故答案为:A。【答案】28.B29.C【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28.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该景观山高谷深,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的是V形河谷,甲、丙、丁主要发生的是侧蚀,只有乙图显示下蚀或下切作用强,形成V形河谷,故B正确,ACD排除。故答案为:B。29.结合题1结论,图示区域景观为山高谷深,V形峡谷,水流速度较快,因此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中下游水流速度较慢,发生侧蚀,一般为槽形河道,河流源头发生溯源侵蚀,故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30.B31.D【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解析】【点评】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河漫滩是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地势较为平坦。图中显示M地地势较为平坦,且属于堆积岸,对岸为侵蚀岸,因此M为河漫滩,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31.根据材料可知,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因此阶地越在下边代表时间上越新,阶地越在上的,时间越老(越早),按照从早到晚顺序应该为四三二一,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答案】32.D33.A【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2.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因而可以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和气候灾害的产生,但不会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A错误;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是太阳活动引起的,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人类使用的能源还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如核能和地热能等)和天体引力的(如潮汐能),因此太阳辐射不是人类使用的唯一能源,C错误;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33.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属于绿色能源,这是上海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之一,A符合题意;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也是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原因之一,但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B;上海技术先进,但因人口和产业集中,土地资源紧张,而且技术先进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C;太阳能会随昼夜和季节变化而变化,且受天气影响明显,因此太阳能并不稳定,排除D。故答案为:A。34.【答案】(1)水星;木星;水星;金星;远日行星(2)火星;木星(3)两;太阳系;太阳;质量巨大(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解析】【分析】(1)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属于地内行星的是水星和金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远日行星。(2)根据上题分析和图中信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包括行星系和太阳系,共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中所有天体中最大的,几乎占据了全部太阳系质量的99.8%,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其他星球只能围绕她旋转。(4)根据图中信息,此图反映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是,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其他的条件此图中无法得出。【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35.【答案】(1)温暖湿润;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蕨类(2)爬行动物;始祖鸟;裸子(3)A层;古生代;G层;新生代(4)W;Y;Z;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所以成煤时期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湿润,森林广布。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生物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97%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其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如松柏、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始祖鸟出现了。(3)根据图中信息,A地层中有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时期,G地层中有哺乳动物化石,说明是新生代时期,B地层中有鱼类化石,说明是晚古生代时期,D地层中有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是中生代时期,F地层中有恐龙足迹和鸟类化石,为中生代时期,所以最早的是A地层,最晚的是G地层。(4)根据图中信息,B和W,F和Y,G和Z地层的化石分别相同,为同一地质年代。【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考试地理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