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做个养绿护绿小能手粤教版 七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一 我为家园添点绿教学目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了解植树节的起源和发展、标志、主题。了解网络植树。初步掌握制订植树计划的方法。开展植树、认养小树的活动。明确参加植树造林,既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要履行的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新知导入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绿色生命是我们这个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知导入2018年4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挥锹铲土、埋入树苗、填实新土……习近平接连种下白皮松、西府海棠、红瑞木、玉兰、紫叶李。他一边和少先队员提水浇灌,一边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情况,叮嘱他们要从小热爱劳动,培养爱护环境、爱绿植绿护绿的意识。一、了解植树节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我国的植树节为什么定在每年的3月12日?这有什么故事呢?从植树的季节考虑;气候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三月是万物复苏、植被生长的最佳季节。因此,在每年把3月12日定位植树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时候种植的树苗更容易成活。为了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我国的植树节为什么定在每年的3月12日?这有什么故事呢?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喜爱植树,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长着一棵已满百岁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终于成材。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植树。在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我国曾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孙中山逝世后,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1984年2月,中央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国植树节标志,以提高中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便民众有组织地参与绿化活动。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植树节主题200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0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与大树在一起。2011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2012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义务植树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2013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拥抱春天,播种绿色。2015年的植树节主题是:美化环境,清新空气。2016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许美好愿望、献绿色爱心。2017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2018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植树节主题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年份 植树节主题2009年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0年 与大树在一起2011年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2012年 义务植树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2013年 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拥抱春天,播种绿色。美化环境,清新空气。许美好愿望、献绿色爱心。“气候、人类、社会”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植树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植树节有利于推动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并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植树节有利于带动全民族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并且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植树节意义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植树节活动正借势互联网科技发展,打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我们可以登录“全民义务植树网”进行互动,了解生态环保的理念。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网络植树是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展植树活动,实现绿化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发展中国绿化事业的活动。网络植树定义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如何创新传统的义务植树模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成为中国绿化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现有8亿多适龄公民,但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却只有60%左右,全国有近半数适龄公民未履行植树义务。3月20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东南卫视共同举办的“首届网络植树节"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采取户外方式植树,还可以通过虚拟网络的方式实现植树。网络植树发展背景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网络植树可以消除空间、时间的限制,实现绿化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绿色出行、网络购票、使用电子发票等方式,积攒绿色能量,参与网络植树。网络植树有什么优势?流程是怎样的?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你参与过网络植树吗?谈谈你对网络植树的认识和看法。我通过网络捐款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相关项目,完成植树义务。捐款资金按照地方标准折算植树株数。可以到网站上的二维码,用微信参加。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通过网络方式实现植树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网络植树平台募集资金,平台为捐资网友提供网络虚拟树苗; 第二步是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特定地点的绿化事业。网络植树参与方式新知讲解一、了解植树节登陆网植平台,注册用户成功后,选填承诺种植数量,以每棵5元计算出总付金额,选择网上汇款、银行汇款等多种支付方式付款,资金即进入中国绿化基金会账户。网络植树流程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植树活动计划表?活动之前就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和目的。确定要植树的特性、数量、参与的人数和植树地点。不仅要有人员分工,还要有活动经费及来源作为植树的保障。实施过程中明确集合和出发的时间,注意安全植树。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植树活动计划表活动主题活动口号活动目的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活动成员 姓名 主要负责工作组织策划、宣传发动工具、材料准备我与小树共成长提高大家爱护树木,珍惜绿色的责任心,加强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生态意识。为地球增添─点绿色,让地球快乐成长3月12日校园外的公园张XX李XX孙XX赵XX处理突发事件:如有同学受伤……担任联络任务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植树活动计划表材料用具 锄头、水桶、花洒……植物准备 品种名称 植物特性 数量活动经费及来源实施过程注意事项耐寒、耐旱和抗逆性苹果树柳树杏树10樟子松适应气候环境,能抵御寒冷耐心性好,耐盐碱性好适应性强、喜光、耐旱、抗寒、抗风151015学校购买树苗…………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难忘的回忆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植树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语文和数学老师,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师了,他们挖树坑的时候非常认真,根据树木的种类,确定了坑尺寸,还把土里的小石子一个一个捡出来。而且他们还帮助其他同学一起种树,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班的树栽得最整齐,最标准。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难忘的回忆活动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植树活动中,我最感动的是我们班的李小明同学,他个人不高,但是干活却最多。他一个人挖了十几个树坑,手上都起泡了,老师让他休息一会,可是他说:“看到这些树被种下去,就像是种下了许多的希望,我们的空气将会变得更清新,我们的地球将变得更美丽。”在他的鼓舞下,我们班的种得又快又好,还帮助别的班种了好多。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我的小树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春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要掌握好栽植时间、树种选择、苗木选择、苗木处理、树坑规格、栽植方法等的要领,才能更好地保证植株的成活。知识接链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通过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树木种植或认养活动,给自己种植或认养的小树系上精心设计的认养卡。新知讲解二、种下未来怎样设计 “树木认养卡”?树木认养卡制作材料要防水、防冻、防蛀,适于在户外用。根据认养的树木种类和树木所在环境确定卡片的大小。认养卡片要写有时间、栽树人姓名、树名、心愿语等信息,并承诺今后将负责该树木的浇水、除草、清扫周边环境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新知讲解“树木认养卡”设计图二、种下未来新知讲解社区服务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包括五个阶段:确定主题、拟订方案、活动准备、实施活动、交流总结。点拨台二、种下未来如何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课堂练习1、参加植树造林,既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要(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 )、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2、春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要掌握好( )、树种选择、苗木选择、苗木处理、树坑规格、( )等的要领,才能更好地保证植株的成。3、植树认养卡,卡上写有时间、栽树人姓名、树名、( )等信息,并承诺今后将负责该树木的( )等日常管理工作。履行的义务根据所内容完成填空生态文明建设栽植时间栽植方法心愿语浇水、除草、清扫周边环境卫生课堂总结参加植树造林,既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要履行的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板书设计了解植树节植树节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植树节标志植树节主题网络植树制订植树计划开展植树活动我与小树共成长我为家园添点绿种下未来作业布置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进行精心的设计并展示。1、在网络上领养一棵树2、完成植树活动计划表。3、设计树木认养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