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理解文化交流传播的前提条件。
(2)通过分析丝绸之路开通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影响,思考文化交流交融的关系。
(3)分析面对外来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4)了解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理解文化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
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
(2)政治认同:学习历史,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外来文化渗透。
(3)公众参与: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活动,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意义
(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回顾: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听曲想象:请同学们听着乐曲,闭眼想象,看看自己能够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答:大漠黄沙,驼铃阵阵,胡曲悠扬
师: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都是我们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的情景,让我们随着乐曲穿越千年去感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新课讲授
起: 悠悠丝路,文化传播之源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
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失败。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思考:匈奴之祸已成积弊,汉初期的皇帝们为什么不采取军事措施抵御侵略呢?
答:汉初经历战争之后国力衰微,军事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战争
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汉武帝意欲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及时地将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又开始筹划抵御匈奴?
答:汉武帝时期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商贸、文化交流,开通了影响后世的丝绸之路。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都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让中华文化以和平的方式传向世界,也促进了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思考:失败的军事政策为何带来了文化的发展交流,甚至让丝绸之路成为了千年传颂的文化交流之路?
答: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前提条件
丝路上可以看到沿线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为我们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引起人们交流学习的欲望,进一步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答: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前提条件
承: 交流互鉴,文化发展之因
观看视频思考:丝绸之路带来哪些文化方面的影响?促进了哪些文化的传播?
生:中国传入西方的有:茶叶、瓷器、丝绸、四大发明、儒道文化;西方传入我国的有: 舞蹈、乐曲、乐器、良种马等。
师:文化因多样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文化交流也极大地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英国、西班牙等国都掌握了制瓷技术之后通过中国瓷器工艺与本国文化的结合,创新出许多产品,并将崇尚中国瓷器的观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12世纪,日本僧人到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此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最终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18、19世纪,茶叶在英国开始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饮茶也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之后,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开始本土化发展。
思考:文化交流之后为什么会本土化,会创新?
答: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本土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繁荣了世界文化。
小组合作探究: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表现不同 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
结果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
意义不同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2)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转:平等交流,文化发展之要
从和平交流到侵略的转变: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由此开始了西方的殖民侵略之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登陆澳大利亚,对当地土著进行种族屠杀和文化灭绝,不允许当地人说自己的语言和学习自己的历史。清末对我国的殖民侵略,也有大量文化方面的入侵,极大地混乱了中国人的思维,使部分人出现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全盘否定本国文化的思想。日本在占领我国台湾及东三省期间,也大量推行日本文化,对我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甚至在现代,仍然还是存在西方的文化渗透,苏联的解体便是一个先例。
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呢?
答:各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我们应在平等交流,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交流互鉴。
合:千年传承,共建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借用丝绸之路去推动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利用历史传统、文化符号去增加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一方面存在历史上的传统和文化上相连,更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文化的交流促进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
一带一路建设除了有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建设规划,也十分重视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中国设立的“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同6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的双向旅游交流规模超过2500万人次。正式开通“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已实现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同步运行。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
思考: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在注重政治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播交流?文化的交流对于我国和世界有什么好处?
答:(文化交流交融的意义):(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带动各国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总结升华:
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习近平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文化交流于文化交融
前提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多样性
关系
正确态度:平等尊重
意义
课堂练习
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是中意友好交往史上首次以“文旅融合”为主题举办的大型活动。双方将合作推出贯穿全年、形式多样的上百项精彩活动,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旅游、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①只要引入流行元素,民族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要善于推陈出新,民族文化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③民族文化只有赢得市场才有价值
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主题为“扬帆未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至今令人回味,它是一台兼具中国闽南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文艺晚会,欢迎金砖各国贵宾。晚会构思巧妙,南音、戏曲、木偶等古老元素始终贯穿于晚会中;设计极有创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因充满闽南特色、世界语言,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又与西方文艺表现形式相融合,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高度好评。这说明 (  )
①只有创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传统现代交织共存、中西文化兼容并包
④文化交融不利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瓷都景德镇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古法工艺的传承,还包括历史记忆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窑遗址的挖掘保护,又有陶瓷文化场馆的建设。既传承优质白瓷,也制造具有现代工艺的釉瓷;在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景德镇窑火的薪火相传得益于(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纳和引进外国的优秀工艺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把古法工艺作为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用科技促进陶瓷工艺的创新
④在继承优秀基因的基础上推动传统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后作业
本课学案
本课分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