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一)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约有120万种,因此大自然中的动物大部分属于无脊椎动物。(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科学家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如下表所示。动物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原生动物 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两胚层,有口无肛门 水母 、水螅、海蜇、珊瑚虫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 涡虫、血吸虫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线形 ,不分节,有口有肛门 蛔虫、钩虫、蛲虫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蜗牛、河蚌、乌贼、螺节肢动物 身体分部,足、触角分节,有外骨骼 蝗虫、虾、蚱蜢、蜈蚣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参、海星(三)昆虫(1)昆虫是最大的动物类群: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的种类大约有100 万种。(2)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口器和眼,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韧的外骨骼。(3)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些昆虫对人类是有益的,可帮助植物传粉,是益虫,如蜜蜂等;也有些昆虫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是害虫,如蝗虫、苍蝇蟑螂等。二、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一)检索表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二)利用检索表鉴定生物类别检索表的使用方法(1)当遇到一种不知名的植物或动物时,应当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按检索表的顺序,逐一查找该动、植物所处的分类地位。(2)使用检索表时,根据标本的特征与检索表上所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若标本特征与记载相符合,则按项号逐次查阅;若其特征与检索表记载的某项号内容不符,则应查阅与该项号相对应的一项。如此继续查对,就可检索出该标本的分类等级名称。(3)使用检索表时,首先应全面观察标本,再查阅检索表。当查阅到某一分类等级名称时,必须将标本特征与该分类等级的特征进行全面核对,若两者完全相符合,则表所查阅的结果是正确的。例1、变形虫、珊瑚、海参、蝗虫、猪肉绦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抓住特征仔细辨别他们分别属于 ( )A.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扁形动物B.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C.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原生动物D.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扁形动物例2、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Y类动物的是( ) A. B. C. D.例3、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知识后,小珂对环节动物蚯蚓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 10 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 10 条蚯蚓而不是 1 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3)小珂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猜想是:________。1.下列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 B. C. D. 2.下列选项中符合如图所示的关系的是( )A. I是软体动物;II是节肢动物;III是扁形动物 B. I是无脊椎动物;II是线形动物;III是环节动物C. I是节肢动物;II是昆虫动物;III是蝗虫 D. I是软体动物;II是脊椎动物;III是动物3.小明根据鲫鱼、蝙蝠、朱鹮、蝗虫、娃娃鱼、扬子鳄六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表。若将下图检索表转换成文字形式的检索表,请完成下列问题。脊椎动物检索1a 体外有毛皮……………………………A1b 体外没有毛皮…………………………22a 有羽毛……………………………… B2b 无羽毛…………………………………33a …………………………………C3b 有鳞片…………………………………44a 无鳍………………………………… D4b 有鳍………………………………… E(1)将脊椎动物检索表中形态特征补充完整:3a________(2)分析检索表可知类别 A 和类别 C 分别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4.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苍蝇搓“脚”是不是为了清除“脚”上的“脏物”。 (1)仔细观察发现:苍蝇与其他昆虫一样,它属于________门。(2)设计实验:①在A (瓶内无脏物)、B(瓶内________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脏物的活苍蝇(如乙图)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________。(3)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②若________,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4)实验评价与交流: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该如何改进?________。5.为了研究光照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猜想一: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没有影响。猜想二: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小柯组:取一纸盒并在其底部均匀地铺上湿土,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处放一条蚯蚓,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2)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 。(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1.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 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 Y 类动物的是( )1a 体外长有皮毛,胎生………………S 类1b 体外没有皮毛,卵生………………22a 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R 类2b 体外没有羽毛,体温不恒定………33a 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Y 类3b 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A.兔子 B.蛇 C.企鹅 D.青蛙2.下图是菜场常见的贝类,某同学根据它们的外部特征编制了如下检索表。表中“乙”对应的是( )A. 蛭子 B. 文蛤 C. 血蛤 D. 青蛤3.棘蛙属于两栖动物,分布于我国福建、湖南等地,成熟的棘蛙及其蝌蚪均生活在海拔500-1400m植被繁茂的小山溪里。下列有关棘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棘蛙的皮肤裸露,保持湿润 B.棘蛙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体内受精C.棘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 D.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4.某同学找到6只昆虫,他根据昆虫的外形特征做了如图甲所示的检索表。(1)下列有关图甲中所示昆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蜉蝣具有尾分两叉、翅不明显的特征B.长蚤具有尾分两叉、翅很明显、脚细的特征C.衣鱼具有尾分三叉、翅不明显、脚寬扁的特征D.蚊子具有尾不分叉、一对翅的特征(2)图乙中的B虫是图甲中的昆虫之一,则B虫为________;在图乙的四只昆虫中,肯定不是该同学找到的是________ 。(3)该同学的检索表能否查出所有昆虫的名字?请说明理由。5.在做了“观察虾的形态结构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实验后,小科完成了下列有关河虾的问题:(1)河虾的身体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两部分;(2)虾身体有外壳,功能是________;(3)虾有5对游泳足和________对步行足。6.小西家的车库里比较潮湿,经常有鼠妇爬来爬去,而车库外干燥的水泥路上却很少看见,鼠妇喜欢在湿的环境中生活吗 小西开展了如下探究。(1)查阅资料:鼠妇又称“灌虫”,它属于 (选填“脊椎“或“无脊”)动物中的节鼓动物门甲壳纲灌虫亚目。(2)作出假设:鼠妇喜欢湿的环境。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各放上一半湿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环境 第1 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干燥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鼠妇喜欢 (选填“干燥”或“湿“)的环境。 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D【解析】1、原生动物是一些单细胞的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2、腔肠动物特点身体辐射对称,摄食与排泄只有一个口。如水螅、水母、珊瑚虫等;3、棘皮动物特点身体非长或薄,有口有肛门,无贝壳。如海星、海胆等;4、节肢动物特点身体和足都分节。如蜜蜂、蜈蚣等;5、扁形动物特点有口无肛门,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如涡虫、三肠虫、猪肉绦虫等。【解答】由各种动物的特点可知,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珊瑚属于腔肠动物、海参属于棘皮动物、蝗虫属于节肢动物、猪肉绦虫属于扁形动物,所以D选项正确。A、B、C错误。例2、【答案】D【解析】由于爬行动物是陆生动物,陆地环境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而爬行动物的体表有鳞片或甲如蛇、蜥蜴,穿山甲等,这些结构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适应生活在干燥的地面环境上,Y类动物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属于爬行动物,蜥蜴属于爬行动物,D符合题意。例3、【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水分(3)当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气【解析】(1)在实验的时候,要避免偶然性的影响,尽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很多,有温度、水分、空气等;(3)雨后的土壤里水分增多,空气减少。【解答】(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一段时间后,乙杯中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水分;(3)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土壤,可能的原因是当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气;1.【答案】 C【解析】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一门,体柔软,没有环节,两侧对称,足是肉质,多数具有钙质的硬壳,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包括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解答】A、蚯蚓是环节动物,A错误;B、图中动物是节肢动物的幼虫,B错误;C、河蚌属于软体动物,C正确;D、图中动物是蜈蚣,属于节肢动物,D错误。故选C2.【答案】 C【解析】(1)软体动物除少数种类生活(如蜗牛)在湿润的陆地环境中外,其它软体动物都生活在水中;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软体动物的贝壳退化,如乌贼。(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在前端有发达的脑,自脑向后并有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尚有横神经相联,形成了梯状结构)、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由于扁形动物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可以分化形成的肌肉层。(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5)线形动物门:身体细长,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解答】A:I是软体动物;II是节肢动物;III是扁形动物B:I是无脊椎动物;II是线形动物;III是环节动物C:I是节肢动物;II是昆虫动物;III是蝗虫D:I是软体动物;II是脊椎动物;III是动物3.【答案】(1)无鳞片(2)蝙蝠;娃娃鱼【解析】(1)3a:无鳞片。(2)分析检索表,由于蝙蝠和娃娃鱼都属于有脊椎动物,但是蝙蝠体外长有皮毛,娃娃鱼的体外没有毛皮,没有羽毛,没有鳞片。4.【答案】(1)节肢动物(2)有脏物;搓脚次数(3)A 瓶内苍蝇搓脚次数少于 B 瓶内搓脚次数(4)每组多加几只苍蝇【解析】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苍蝇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两对翅,属于节肢动物。(2)A瓶中无脏物,B瓶中则应有脏物,形成对照。实验中,要在相同时间内观察记录A、B两瓶中苍蝇的搓脚次数。(3)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若A瓶内苍蝇搓脚次数少于B瓶内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4)探究实验应多选取实验对象以避免出现偶然性。所以该实验的缺陷是:每组应多加几只苍蝇。5.【答案】 (1)蚯蚓向遮光-侧移动(2)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未进行多次实验(合理即可)(3)B【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当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合时,不要放弃实验,不可直接得出实验结论。【解答】(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蚯蚓向遮光一侧移动。(2)实验中有个缺陷,就是只有一条蚯蚓,这会使实验有很大的偶然性。(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不要放弃继续实验,也不要修改原本的假设,直接得出实验结论,应当重新作出假设,并且继续实验查找资料,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蚯蚓向遮光-侧移动(2)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未进行多次实验(合理即可)(3)B1.【答案】B【解析】Y类动物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蛇的体表有鳞片,它的作用是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蛇在陆地上产卵,B符合题意。2.【答案】 C【解析】乙的外壳纹路呈放射线状,对照下图解答。【解答】乙的外壳纹路呈放射线状,而图C的纹路我可纹路呈放射线状,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答案】B【解析】A、棘蛙的皮肤裸露,保持湿润,A不符合题意;B、棘蛙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体外受精,B符合题意;C、棘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C不符合题意;D、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D不符合题意。4.【答案】(1)D(2)蜉蝣;D(3)不能。该检索表没有包含昆虫的所有【解析】根据图示昆虫的特点与检索表中昆虫的特点比较,可以对昆虫进行检索找到昆虫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最终确定昆虫的名字。(1)A、根据检索表可知,蜉蝣有尾分两叉,翅很明显的特征,A错误,不符合题意;B、长蚤尾分两叉,翅不明显、脚细的特征,B错误,不符合题意;C、衣鱼具有尾分三叉,没有翅不明显、脚寬扁的特征,C错误,不符合题意;D、蚊子具有尾不分叉、一对翅的特征,D正确,符合题意。(2)据乙图可见:B虫具有尾分两叉,翅很明显的特征,对照甲图,B虫为蜉蝣;乙图中的D虫,尾不分叉,翅不明显,在甲图的检索表中查不到,故D虫不是该同学找到的昆虫。(3)该同学的检索表不能查出所有昆虫的名字,该同学根据6只昆虫的外形制订的,并没有将所有昆虫包括进去。5.【答案】 (1)头胸部;腹部(2)保护身体内部器官(3)5【解析】河虾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河虾的体色呈青绿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它的体表被有坚韧的外壳,起保护作用;头部额剑上有锯齿,是防御和攻击敌害的武器;触角2对;用鳃呼吸.河虾的头胸部有5对细长的步行足,腹部有5对片状的游泳足。【解答】(1)河虾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2)虾身体有外壳,功能是保护身体内部器官;(3)虾有5对游泳足和5对步行足。故答案为:(1)头胸部;腹部(2)保护身体内部器官(3)56.【答案】 (1)无脊(2)土壤潮湿程度(3)湿【解析】(1)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科学家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例如有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2)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1)由题可知, 鼠妇属于节肢动物门,所以是属于无脊椎动物。(2)由“ 在铁盘内各放上一半湿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 ”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土壤潮湿程度。(3)由数据可知:干燥环境中鼠妇数量较少或没有,潮湿环境中数量较多,故可得出: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故答案为:(1)无脊;(2)土壤潮湿程度;(3)湿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冲刺重高”讲义(十一)常见的动物(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