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探究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兴趣,感受人类早期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历程,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早期文明自豪。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及其成因、特点、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3.知道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做出了独特贡献,萌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响和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教师准备活动资料包。资料包包括:
(1)微型遗址:“遗址沙盘中掩藏一组反映半坡先民生活的图片,供学生“发掘用”,文物图片包括:半坡半地穴式房屋、石磨盘、碳化粟、碳化菜籽、牛头骨、鹿骨、骨鱼钩、石斧、石刀、陶纺轮、骨锥、骨针、小口双耳尖底瓶、人面鱼纹彩陶盆等。每个小组的遗址沙盘中埋入的文物照片数量、内容不一致,以供学生发现、探究。另准备一次性挖掘工具和纸巾若干。(2)微型博物馆:三幅古代壁画(分别是约9000年前苏美尔人种植谷物的印章,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运用杠杆原理汲水灌溉的壁画,约3500年前古印度人用耕牛犁地的壁画,每幅壁画下面分别用一句话做注解。)
(3)探究活动任务单
3.板书用“大河流域文明图”
教学过程:
一、赏德州黑陶之美,追忆古代文化魅力
师:(出示视频)同学们看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1:德州黑陶。
师:对,这就是我们德州的黑陶,产自我们的家乡德州。
师:老师出示先祖制陶图片配文字:德州黑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我国黄河中下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年,制陶工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师:(出示文明成就组图)现在我们放眼世界,发现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那么世界早期文明发源于哪儿呢?早期先民创造了哪些文明成就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早期文明发祥地,感受古文化的魅力,领略古文明的风采。(板贴:早期文明发祥地)
二、探究活动一:发现早期文明探成因
师:首先我们一起进入探究活动一:发现早期文明探成因,去探访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区域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探究活动任务单一,同学们先自己完成探究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研讨。
师:哪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区域给大家介绍一下,并用
笔圈画出来。
预设: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师:早期文明区域分别诞生了哪些文明古国。
预设1:我知道了早期文明区域分别诞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师:你能将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贴到相应的位置吗?嗯,张贴的很准确。看来你分析判断的能力很强。
师:接下来我们探究为什么人类早期文明会分布在这些区域呢?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分享。
预设1:观察第一幅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分布图发现这些区域在江河旁边,因为人生存离不开水,种庄稼也需要水。
预设2:观察地形图,发现这些区域的地势平坦,大多是平原,适宜建房子,阳光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预设3:我发现它们大致都在北纬30度。北纬30度,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合人们居住。
小结:
大河流域有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还有适宜居住的自然环境,所以最早文明发祥地又被称为“大河流域的文明”。看我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犹如两条巨龙横穿了整个中国,哺育了中华民族。(出示视频,聚焦长江黄河)综观我国古代历朝古都,西安连渭水,洛阳、开封连黄河,南京连长江......(视频镜头转到我们的德州)就连我们德州也是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是一座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师:通过以上的探究,追根溯源,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板书:源于大河)大河流域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河!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她们共同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
三、探究活动二:挖掘遗址探文明
(一)谈话导入
师:远古先民创造了早期文明,那么我们的远古先民他们的房屋是怎么建造的?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我们熟悉的黄河流域开始探究。1954年,人们在西安发现一处距今6000年左右的历史遗址-----半坡遗址,那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二)情境激趣,体验考古
师:现在,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微型遗址,我们就在这里进行一次模拟考古,从半坡先民的住、食、用等方面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微型遗址进行挖掘探究,做个“小小考古学家”吧。请同学们郑重地将小小考古学家的胸牌戴在左胸上,现在大家就是一名真正的小小考古家了。师:请看活动建议,完成活动探究单。(课件出示活动建议和三个学习探究单)
(1)借助工具,小心发掘“遗址”中的“文物”。
(2)判断“出土文物是用来做什么的。
(3)把“出图文物”相互联系起来,猜想当时人们的生活。
(4)研读资料,分组研讨,完成学习探究单
(5)准备发言,确定发言代表。
师活动引领:队员们,考古之旅开始
师:巡视指导学生(播放音乐)
(三)交流反馈:师
提问:队员们,有发现了吗?来把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吧。
预设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半坡先民住什么?我们通过观察出土文物,我们知道了半坡先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
预设2:同时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的特点。
预设3:半坡先民的房屋分为半地穴式方形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看我们的半坡先民是怎样建造房子的。
师:看完视频,你来简单的说一下半坡先民的房子是如何建造的?
师: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让我们敬佩。师:6000年前,远古先民们已经由穴居荒野到修建房屋定居,
预设1:我们小组探究的主题是半坡先民吃什么?通过我们挖掘的出土文物猜测半坡先民吃粟、蔬菜、鱼、鸡、牛、羊、鹿、贝类等。(课件出示相应文物图片)
预设2:我觉得粟这种食物最让我引以为豪,我挖掘到半坡遗址出土的粟,也就是我们今天吃的小米。这足以推测出半坡人以粟为食。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有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师:老师再补充一份资料,考古家在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数以吨计的稻谷,形成了厚厚的堆积层,有力地证明了河姆渡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证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后来我国培植的粟和水稻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农耕文明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得不为华夏先祖们的聪明才智而赞叹!
师:“民以食为天”此时我们的先民已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先民们的生活就更有有保障了。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半坡先民用什么?你在微型遗址中挖到了什么?猜猜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预设1:我们挖掘的文物有:石铲、石锄、石镰、石磨
预设2:我猜石铲、石锄是翻地锄草,刨坑播种用的工具、石镰是先民们用来收割粟的、石磨盘是用来给粟脱壳和磨粉加工用的。
师:同学们,把以上这四件文物联系起来,它们告诉我们了6000年后的我们哪些信息?
预设1: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它们从种到收再到脱壳,形成了完整的粮食生产过程。
预设2:他们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可是人类的重大发明。
预设3:他们使用了各种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已经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有了农耕生产,人们就不会为食物而四处奔波,从远古时期人类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生活,再到农耕文明的出现,这是先民生活的一个不小的飞跃。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挖到了什么?猜猜他们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预设1:我们还挖掘了一些陶器文物,光彩照人,人头壶、小口尖底陶瓶、彩绘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盘。
预设2:我猜小口尖底瓶是用来汲水的工具。小口尖底陶瓶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可以看出我们的半坡先民是多么的智慧。
预设3:我还发现了骨针和陶纺轮,我猜想,骨针就是先民用来缝制衣服的。陶纺轮是用来纺线用的,人们已经解决了穿衣的问题。
师小结:从你们的探究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不仅创造了了不起的早期人类农耕文明,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也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如:制陶、防线制衣等,看来我们的“考古活动”大有收获。
归纳总结:有了农业生产,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并创造了了不起的早期人类文明,也让中国这片区域成为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四、探究活动三:观赏壁画赞文明
师: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除了分布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还地球上还有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是否也如中国一样有这样的早期文明呢?欢迎大家走进“微型博物馆”一起去探个究竟。这里有三件镇馆之宝,它们与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有关。请仔细观察“微型博物馆”三幅壁画或印章上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思考后再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三件镇馆之宝)
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壁画(印章)上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思考后再交流反馈
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壁画或印章上的人在干什么?预设:通过第一幅画,我发现这枚印章上,刻有两河流域的人们种植谷物的画面。
师点评:(竖大拇指点赞)同学们从印章上推断出9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开始种植,从远古的采集生活,过渡到较为发达的农耕生活,真了不起。
预设:我通过第二枚印章发现上面有牛的图案,我猜想应该是古印度人已经开始驯养牛,利用牛来耕种。
师点评:古印度的这幅壁画反映出古印度人已经开始驯养牛,用牲畜来帮助人们耕田干活了。你们通过自己的一双慧眼,找到这一时期文明发祥地先民从鱼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的证据,为你们点赞!
预设:我通过第三幅画发现这是古埃及人在取水灌溉。看,他们以这棵树为支点,用两个桶轮流打水,他们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在进行灌溉。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古埃及人在利用杠杆原理取水灌溉,这是古埃及人运用工具的智慧!这一智慧一直延续到现在,直到今天埃及仍然有些人在沿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进行水利灌溉。
师:通过参观“微型博物馆”,我们知道了,在几千年之前,当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蛮的时候,除了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也出现了农耕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的先民们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文明发展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板书)五、传承古代文明,树立民族自信
师:同学们,我们探访的这些地方,不仅是早期文明的发祥地,还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们中华早期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课下老师让大家搜集资料,你发现我们今天的生活哪些受到了中华早期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的影响?
预设1: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现在养育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一种植技术的发明起源就在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
预设2:我们现在的文字是由古代象形文字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预设3:农民现在用到的收割机等农具,也应该是由古代的骨镰发展演变而来的。
预设4:现在精美的陶器也是由远古时代的制陶技术传承创新而来的。
师:沧海桑田,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以外的三个文明都已经随着历史湮没。只有我们中国文明几千年历史和文化延绵不断,传承至今,令人感叹。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中华文明呢?
预设1:我们要走进博物馆去参观文物,领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预设2:我们要多读史书,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预设3:我们要学习袁隆平爷爷具有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和努力拼搏,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师:是的,我们不仅要了解古代文化,更要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崭新的中华文化。今天的中华文明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他的文明更加璀璨耀眼,中国高铁,中国航天,中国冬奥会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力量。正如冬奥会的总导演张艺谋说:我们敢这样想,敢这样做,相信你们会喜欢,就是文化自信!习爷爷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你们责任在肩!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板书设计
早期文明发祥地
源于大河
农耕文明
畜养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