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古诗词诵读作者简介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资料助读]拟行路难(其四)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相关知识九品中正制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家庭出身,不看才情和品德,即使才华横溢,只要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诗人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整体感知]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提示]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 “水”喻人,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文本深读]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发愁者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3.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提示]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际上是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资料助读]客 至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相关知识山水田园诗古代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诗人匠心独运,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以及喜欢与邻居相通的融洽气氛。[整体感知]1.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提示]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延客的情景;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延客的气氛推向高潮。[文本深读]2.体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无”和“只”两字所蕴含的情感。[提示]“无”和“只”两字不是客套话,而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3.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这样是不是离题了?[提示]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利用这种民间常用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了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资料助读]登快阁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相关知识格律诗格律诗就是在句数、字数、声韵、平仄、对仗和句式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既定格式的诗。格律诗定型于唐代,又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代以前在形式方面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而言的,至今仍沿用。其实,严格来说,今天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就不够科学了,因为单从古今时段上来划分诗的类别而取名称,是难以从实质含义上来区分的。格律诗主要分为律绝和律诗两种类型。四句一首为律绝,通常叫绝句;八句一首为律诗(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古人称一字为一言,故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两种形式:五字一句的绝句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绝句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十句以上五字一句的排律称五言排律,七字一句的排律称七言排律。《登快阁》有了却公事之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有登高观景而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有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的官场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整体感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提示]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愿望流露。[文本深读]2.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提示]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意对即可)3.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提示]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希望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一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资料助读]临安春雨初霁写作背景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相关知识茶 礼《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整体感知]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的名句,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提示]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文本深读]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鲜明的对照。2.分析颈联和尾联的多层含义。[提示]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愤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志向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