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物质的溶解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一)溶解性(1)物质溶解的能力: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温馨提示】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性,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定义(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四)浓溶液和稀溶液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例1、a、b、C、d四种溶剂对油漆和化纤衣服的溶解情况如下表。假如化纤衣物上沾上油漆,这四种溶剂中,适宜用来清洗衣服上的油漆的是( )。溶剂 a b c d对油漆 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对化纤衣物 能溶解 不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A.a B.b C.c D.d例2、如图所示,向小试管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物质后,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该物质可能是( ) A.食盐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硝酸铵固体例3、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X Y ZA 溶质 溶剂 溶液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C 溶液 浊液 液体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例4、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B.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C.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D. 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例5、如图,将水分别滴人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例6、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Ⅱ.[查阅资料]⑴物质浴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⑵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V.[实验现象]⑴图1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⑵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Ⅵ.[反思交流]⑴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⑵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1.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示意图,从甲到丙可以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2.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1 蔗糖 水 20℃2 蔗糖 水 40℃3 食盐 水 40℃4 食盐 植物油 40℃A. 溶质种类B. 溶剂种类C. 溶液温度D. 颗粒粗细3.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4.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1)从图中可以看出,A集合表示________溶液。(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的区域________(填A、B、C、D),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5.某兴趣小组就“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你认为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写出你的猜测。猜测1 :________。猜测2 :________。(2)选择上述一种猜测加以验证,并写出你的验证方案。6.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标为A、B;向两烧杯中分别倒入25克粗细相同的食盐。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②向A烧杯倒入20克水,向B烧杯倒入60克水。 设置对照实验③都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到A、B两烧杯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过滤、干燥剩余食盐。 控制实验条件④ 并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和记录【问题交流】(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2).完善步骤④: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生石灰2.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3.最近比较流行的“天气预报瓶”(如图)虽然很难准确反映天气的变化,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在瓶中确实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结晶,这个过程看起来相当神奇,也很有美感。比如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羽毛般结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B.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C.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D.如图所示,瓶中有羽毛状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一定是该种晶体的不饱和溶液4.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 10g 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5.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可形象地表示为: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发生的现象。【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实验过程】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实验现象】经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小珂测得溶液温度上升了。【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B【解析】A、a既能溶解油漆又能溶解化纤衣物,不符合题意;B、b能溶解油漆,且对衣物不溶解,符合题意;C、c不能溶解油漆,无法洗净衣物,不符合题意;D、d不能溶解油漆,无法洗净衣物,不符合题意;例2、【答案】D【详解】A、食盐固体溶于水时既不表现吸热也不表现放热,装置中的气体的体积不变,U形管中的液面不变,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观察到到U形管中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选项错误;C、蔗糖固体溶于水时既不表现吸热也不表现放热,装置中的气体的体积不变,U形管中的液面不变,选项错误;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装置中的气体遇冷体积收缩,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选项正确;故选D。例3、【答案】A【详解】A、溶液分为溶质和溶剂,所以溶液包含着溶质和溶剂,溶质和溶剂是并列关系,故A正确。B、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C、浊液不属于液体,故C错误。D、溶液包括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但是浓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选A。例4、【答案】 C【解答】A、物质的溶解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溶解;故A正确;B、有些物质是易溶的,有些物质是难溶的,所以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故B正确;C、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C错误;D、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会释放热量,有的会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C。例5、【答案】D【解析】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及改变温度析出固体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分析。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C、A烧杯中石灰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析出固体,B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固体 ,不符合题意;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因固体的析出而减小 ,符合题意;例6、【答案】低于;<;=;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解析】V【实验现象】(2)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沸腾,说明b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向试管中加入物质b后,试管放出热量,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而压强增大,此时U形管左边液面下降而右边上升,据此分析解答;VI【反思交流】(1)溶液的温度取决于吸热和放热的多少。如果吸热多,那么溶液温度下降;如果放热多,那么溶液升温;如果二者一样多,那么溶液温度不变。(2)只要b不断溶解,那么就会有热量产生,那么沸腾就会继续。此时沸腾停止,那么说明没有热量产生,即b不能再继续溶解,则此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据此分析解答。【解答】V【实验现象】(2)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VI【反思交流】(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2)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1.【答案】C【解析】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据此分析判断。根据图片可知,溶液丙中出现了未溶的固体,那么丙肯定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而A、B、D错误。2.【答案】 D【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涉及到的变量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和温度,但没有颗粒粗细,因此该实验无法探究颗粒粗细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3.【答案】C【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不合题意;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合题意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符合题意;D、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合题意。故选C。4.【答案】(1)浓饱和 (2)C;加食盐或蒸发溶剂【解析】(1)集合就是同时具有构成集合的几个概念的所有特征;(2)分析0.9%的生理盐水的浓稀和是否饱和,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解答。【解答】(1)A集合是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交集,因此它既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也就是浓饱和溶液;(2)0.9%的生理盐水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所以归于图中的区域为C。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食盐或蒸发溶剂。5.【答案】(1)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可能与蔗糖颗粒大小有关可能与是否搅拌有关(答案合理即可)(2)若证明温度影响溶解快慢,可分别取相等量的蔗糖,放入等体积的水中,一个加热,与另一个对比,若证明搅拌的影响因素,可分别等等温等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等质量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快慢.【解析】(1)温度、搅拌或蔗糖的颗粒大小会影响溶解快慢;(2)若证明温度影响溶解快慢,可分别取相等量的蔗糖,放入等体积的水中,一个加热,与另一个对比,若证明搅拌的影响因素,可分别等等温等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等质量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快慢等;6.【答案】 (1)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均给分)(2)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3)最多溶解食盐质量【解答】(1)从控制变量的角度优化步骤: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2)完善步骤④: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最多溶解食盐质量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1.【答案】A【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选项正确;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故选项错误;C、食盐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故选项错误;D、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故选项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就要控制水的质量、蔗糖的质量、是否用玻璃棒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故选甲和丙,故C正确,而A、B、D错误。3.【答案】B【解析】(1)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保持不变,则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2)(3)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判断;(4)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解答】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故D错误;温度不变,该物质的溶解度不变,那么瓶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不变,故A错误;析出晶体后,瓶中溶质的质量肯定减少了,故B正确;溶质质量减小,但溶剂质量不变,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减小,故C错误。4.【答案】(1)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剂质量(2)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解析】(1)根据表格每行的内容确定准备研究的因素,并确定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溶解性的大小。(2)在溶解过程中,物质的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颗粒越大,溶解速度越慢。【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我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质量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5.【答案】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解析】【实验过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相对于溶解前的温度,只有测出溶解前的温度和溶解后的温度,二者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降低;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升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实验过程】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理由是: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七)物质的溶解性(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