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1《论语》十二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5.1《论语》十二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5.1 《论语》十二章
重难点: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
一词多义

《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
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
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

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
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
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
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

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
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百战百胜(动词,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

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
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
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
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
正中下怀(副词,恰好)
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
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
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
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

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
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

请问其目(代词,它的)
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古今异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
(2)形容词的活用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
(2)判断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断)
进,吾往也(“也”表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一仁, 社会政治范畴一礼, 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 -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夫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
C.天下归仁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多闻。益矣。”
A.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3.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二、填空题
5.重要字音。
①八佾( ) ②譬如( ) ③未成一篑( )
④子罕( ) ⑤迩之事父( )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佾( ) 彬彬( )( ) 弘( )毅( ) 譬( )如 一篑( )
迩( ) 怵( )惕( ) 内( )交 要( )誉 羞恶( )
7.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一遍。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三、小阅读-课内
8.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论语〉十二章》
10.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试卷第1页,共3页
2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句意分别为:为什么没有人学那些诗呢?/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B.都是动词,停止。句意分别为: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学习不能停止。
C.第一句“归”,动词,称赞、赞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第二句“归”通“馈”,赠送,动词;句意为: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D.都是动词,反省。句意分别是: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故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5. yì pì kuì hǎn ěr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特别要注意:“佾”的读音是“yì”,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篑”的读音是“kuì”,“未成一篑”的意思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6. yì bīn bīn hóng yì pì kuì ěr chù tì nà yāo wù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本题的难点是:八佾yì;譬pì如,比如;一篑kuì,一筐;迩ěr,近;内nà交。
7.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书写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看准需要抄写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笔画较多容易写错的字,如,“脩”“诲”“焉”“愤”“启”“悱”“隅”等,要仔细观察,避免出现错别字;其次,要注意书写工整,横平竖直;第三,要注意书写美观,可写正楷也可写行楷。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②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③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8.孔子认为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能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由“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9.“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的重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然后分析孔子认为的“礼”与“仁”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句话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10.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连用两个“无”强调君子要抵制物欲。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引出观点,强调“有道”的重要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