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盐的化学性质反应 反应发生的条件盐+酸→新盐+新酸 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碱→新盐+新碱 ①反应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盐→新盐+新盐 ①反应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一些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Fe2(SO4)3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紫红色溶液:如高锰酸钾溶液。(2)一些常见的沉淀的颜色。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且产生大量气泡,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等;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泡产生的白色沉淀:Mg(OH)2等;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二、盐与化肥来自自然界的一些物质及一些人工合成的盐,它们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被称为化学肥料。(一)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肥的种类 常见化肥 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表现氮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氮肥有NHNO3 CO(NH2)2和NHHCO3等 氮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 植物缺氮元素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减慢钾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钾肥有K2CO3、K2SO4和KCl等 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生成 植物缺钾元素时茎细小,叶片有褐斑,易倒伏磷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磷肥有过磷酸钙[CaSO4和Ca(H2PO4)2 的混合物] 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 植物缺磷元素时根短小,叶片暗绿带红。过量会引起作物贪青晚熟复合肥(含N、P、K三种元素中两种或三种) KNO3、K3PO4、(NH4)3PO4 等 具有氮肥、磷肥、钾肥的两重或多重功效(二)铵盐的制取NH3+H2O+CO2 = NH4HCO3 (碳铵)2NH3+H2SO4 = (NH4)2SO4 (硫铵)(三)合理使用化肥虽然化肥有助于植物生长,但长期使用化肥往往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因此通常需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农家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多种营养元素,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例1、某稀溶液溶质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B.一定有H2SO4、CuCl2 ,一定没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D.一定有HCl和CuCl2 ,一定没有H2SO4 ,可能有NaNO3例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b→c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B. 图1中b点的值为106C. 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D. 图1中o→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例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写出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白色沉淀C 的化学式为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例4、某同学发现水壶中有--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他盐类。他想探究水垢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经低温烘干后进行下列实验。(1)取2.5克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 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克。①写出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的,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________性。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1.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应施加的化肥是( )A. CO(NH2)2 B. K2SO4 C. Ca3(PO4)2 D. KH2PO42.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 KNO3 BaCl2 B. Na2CO3 NaOH C. Zn Ba(NO3)2 D. MgCO3 NaNO33.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Ⅰ中加入试剂A除去的杂质是 ;(2).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3).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分析讨论】(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请说明理由:________。(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__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5.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科认为生石灰已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称取10.6g样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内加入样品10.6g和适量的水并放出热量,并连接好仪器;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稀盐酸缓缓注入锥形瓶中,使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准确测得量筒内共收集到1100mL的水(装有水的广口瓶的水面上方铺有一层油);③拆下装置后,往锥形瓶内的溶液中注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至沉淀完全,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量沉淀质量。注: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2g/L。(1)试写出样品溶于水放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四大基本反应中的________ 。(3)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实验测得的样品中CaCO3质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质量。(4)在步骤③中,当沉淀质量小于________g时,说明样品中还含有Ca(OH)2。1.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⑴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⑵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⑶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可能含有KNO3、Na2CO3 B.杂质中肯定不含有Ca(NO3)2、CuCl2、Na2CO3C.杂质中肯定含有KCl,可能含有Na2CO3D.杂质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2.某稀溶液溶质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 B.一定有H2SO4、CuCl2,一定没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 D.一定有HCl和CuCl2,一定没有H2SO4,可能有NaNO33.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体,于是他们对该固体中Na2CO3的含量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Ⅰ.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Ⅱ.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提出问题]该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反应原理]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制定计划]同学们设计了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浓硫酸、碱石灰均足量)。方案: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于锥形瓶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向样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样品反应完全,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测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分析与讨论]⑴方案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⑵小科同学认为原方案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可增加图2中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按气流方向填写装置序号)。 [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完善实验方案后,测出了该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反思与评价]实验后,有同学提出,还可以用“沉淀法”进行测定: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X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计算可得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则X物质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KCl溶液 B.MgCl2溶液 C.Ba(NO3)2溶液 D.Ca(OH)2溶液4.“过碳酸钠”(2Na2CO3 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它既有碳酸盐的性质,又有双氧水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是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印染和医药等领域.“过碳酸钠” 的制备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流程中,向反应前的H2O2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是________。(2)在“过碳酸钠”中加入下列物质时,不会导致“过碳酸钠”变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锰 B.稀盐酸 C.硫酸钠 D.石灰水(3)“过碳酸钠”极易分解,得到碳酸钠、水和氧气,其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请通过计算说明:若“过碳酸钠”分解产生氧气12g,则同时产生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 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氢氧化钡后,会马上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②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③实验中,无法证实是否有硝酸钠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由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钡后,先不产生沉淀,过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盐酸和氯化铜,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因硫酸与氢氧化钡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无硫酸,硝酸钠可能存在。故答案为:D。例2、【答案】 D【解析】根据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分析。【解答】A、 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图1中b→c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 ,不符合题意;B、 图1中b点的值为盐酸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10%b 2.2g106:44=10%b:2.2gb=53g,不符合题意;C、 图1中c点时,盐酸和氯化钙刚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不符合题意;D、 图1中o→a段反应为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由小于7到等于7,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符合题意;故选D。例3、【答案】 (1)BaCO3+2HCl═BaCl2+H2O+CO↑;复分解反应(2)CaCO3(3)BaCl2、Na2CO3【解析】硫酸钡和碳酸钡同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是前者不会和酸反应,而后者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判断。【解答】①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生成白色沉淀,则A可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再加入稀盐酸后,沉淀全部溶解,且生成了气体,则沉淀肯定是碳酸钡,即肯定存在碳酸钠和氯化钡,不存在硫酸钠;②白色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无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钙后,生成了白色沉淀C,则肯定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此时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即白色固体中肯定不存在氢氧化钠。(1)沉淀A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 ;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则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2)白色沉淀C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氯化钡和碳酸钠组成的,即成分为BaCl2、Na2CO3。例4、【答案】 (1)CO2+2NaOH=Na2CO3+H2O;吸水;80%(2)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浓硫酸的吸水性及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2)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解答】(1) ①C装置中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 ③ 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克,即为2.5克水垢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设碳酸钙质量为xCaCO3 CaO+CO2↑100 44x 0.88g100:44=x:0.88gx=2g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二氧化碳中含有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会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使石灰水不浑浊;故答案为:(1) CO2+2NaOH=Na2CO3+H2O ;吸水性;80%;(2) 浓盐酸具有参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 。1.【答案】 A【解析】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属于磷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属于钾肥,含有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应施加的化肥是氮肥。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正确;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误;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C错误;D.K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错误。故选A。2.【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甲中固体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了气体,且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硝酸钾不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故A错误;B.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不会变浑浊,故B错误;C.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Ba(NO3)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C正确;D.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硝酸钠溶液不反应,溶液不会变浑浊,故D错误。故选C。3.【答案】 (1)MgCl2、Na2SO4(2)OH-、 (3)NaOH+HCl=NaCl+H2O【解析】本题涉及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除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1) 由于氢氧化钡能与氯化镁、硫酸钠反应, 所以实验l中加入试剂A是氢氧化钡溶液, 除去的杂质是 MgCl2、Na2SO4 .(2) 实验II中加入的试剂B是Na2CO3 溶液, 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滤液②中除钠离子和氯离子外, 还含有的离子是过量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离子符号为: OH-、 (3) 实验III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4.【答案】(1)若AgNO3过量,AgI沉淀可能是过量AgNO3与KI反应生成的,无法说明AgI是由AgCl反应得到的(2)KI+AgCl=AgI↓+KCl(3)小于【解析】(1)根据硝酸银对实验的干扰分析;(2)根据碘化钾与氯化银反应生成碘化银和氯化钾分析;(3)根据氯化银可生成碘化银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分析。【解答】(1) 若AgNO3过量,AgI沉淀可能是过量AgNO3与KI反应生成的,无法说明AgI是由AgCl反应得到的 ,所以要先加入过量氯化钠溶液;(2) KI 与氯化银反应产生碘化银和氯化钾,反应方程式为 KI+AgCl=AgI↓+KCl ;(3) 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氯化银可生成碘化银,说明 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于氯化银;5.【答案】 (1)CaO+H2O=Ca(OH)2(2)复分解反应(3)小于(4)43.05【解析】(1)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分析;(2)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4)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氧化钙生成氯化钙质量大于氢氧化钙,结合方程式中物质转化时的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银质量分析。【解答】(1) 样品溶于水放热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放热,反应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2)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因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使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使得碳酸钙质量小于实际质量;(4) 量筒内收集到1100mL 的水,即生成二氧化碳体积为1100毫升,则二氧化碳质量为 2g/L×1.1L=2.2g,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关系,设碳酸钙质量为X,碳酸钙生成的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为yCaCO3---CaCl2---CO2--2AgCl 100 111 44 287 x 2.2g yx=5g,y=14.35g设10.6克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为氧化钙,则氧化钙质量为5.6g,氧化钙与盐酸生成的氯化钙,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为zCaO---CaCl2---2AgCl 56 287 5.6g zz=28.7g等质量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氧化钙产生氯化钙质量大于氢氧化钙,所以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氧化钙生成的氯化钙大于氢氧化钙生成的氯化钙,因此在步骤③中,当沉淀质量小于28.7g+14.35g=43.05g时,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钙。故答案为:(1) CaO+H2O=Ca(OH)2 ;(2) 复分解反应 ;(3)小于;(4)43.05.1.【答案】 D【解析】①硝酸钙能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溶液;②氯化钾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碳酸钾、碳酸钠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碳酸银沉淀,碳酸银沉淀溶于稀硝酸。③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相同质量的碳酸钾和碳酸钠生成沉淀质量的大小,再根据已知的粉末组成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它进行比较,从而最终确定是否有碳酸钠的存在。【解答】①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粉末中不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铜;②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说明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碳酸钠,这是因为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1.38g碳酸钾和足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1.97g碳酸钡沉淀,1.06g碳酸钠和足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1.97g碳酸钡沉淀,那么相同质量的碳酸钠比碳酸钾生成的沉淀多。因为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氯化钾,所以碳酸钾质量小于1.38g,此时它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肯定小于1.97g。只有粉末中存在部分碳酸钠,才能使沉淀的质量等于1.97g。因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由以上分析可知,杂质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故选D。2.【答案】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氢氧化钡后,会马上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②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③实验中,无法证实是否有硝酸钠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由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钡后,先不产生沉淀,过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盐酸和氯化铜,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因硫酸与氢氧化钡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无硫酸,硝酸钠可能存在。3.【答案】除去CO2中的水蒸气;G→A→B→C→D;C、D【解析】【分析与讨论】(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解答;(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碱石灰吸收,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反思与评价】加入的物质应该只能和碳酸钠反应,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分析与讨论】(1)方案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故填:吸收水蒸气。(2)原方案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C装置吸收,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可增加图2中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A-B-C-D。【反思与评价】A.氯化钾不能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选择KCl溶液,故A错误;B.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故B错误;C.硝酸钡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故C正确;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但是氢氧化钙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D正确。4.【答案】(1)防止双氧水分解(2)C(3)设产生碳酸钠的质量为x,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 ; 424 96 x 12g; 解得:x=53g。【解析】(1)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氧气和水,加入稳定剂后,可以防止双氧水分解;(2)凡是既不与碳酸盐反应,也不与双氧水反应的物质就是正确选项。(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产生碳酸钠的质量即可。【解答】(1)在上述流程中,向反应前的H2O2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是防止双氧水分解。(2)A.二氧化锰会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故A不合题意;B.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酸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B不合题意;C.硫酸钠既不与过氧化氢反应,也不与碳酸盐反应,故C符合题意;D.碳酸盐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D不合题意。故选C。(3)设产生碳酸钠的质量为x,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 ; 424 96 x 12g; 解得:x=53g。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九)几种重要的盐(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