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单元 第三课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包含两目。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阐述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阐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这两个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方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2.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对本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这一脉络。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3.学习目标确定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内容要求2.1编写。内容要求:“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政治认同:回溯历史,从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学习中理解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最终会由适应发展趋势的阶级建立的生产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科学精神: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3.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4.学习重点难点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学习评价设计评价标准评价维度5分3分1分自主学习能力标出本课全部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高标准完成预习任务。标出本课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较好完成预习任务。不能标出本课主要知识点,不熟悉教材内容,不能完成预习任务。问题探究能力准确总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要求、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内涵、内在联系。较准确总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要求、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内涵、内在联系。不能准确总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要求、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内涵、内在联系。生活实践能力高标准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较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不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素养发展能力完全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部分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没有落实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表任务自主学习 (5/3/1分)问题探究(5/3/1分)生活实践(5/3/1分)素养发展(5/3/1分)1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3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4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程导入: 2017年12月,教育部引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这一新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思想政治关键课程作用,系统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马克斯主义化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引导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整体构建、分块安排教材内容,包括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册,选择性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册。其中,必修4册教材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总体的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则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性必修3册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用全球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问题,用科学思维探索认识世界,从而增强国际视野、法治意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环节一:新课导入:《这百年,中国怎样走过》教师活动1 视播放频:《这百年,中国怎样走过》 教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弄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我们从哪儿来,现在在哪儿,将往哪儿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回顾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我们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将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将回看人类社会走过的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体会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激发学习的幸福和热情 活动意图说明:导入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议题: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议题:一个总议题,三个子议题。 总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子议题: 1.原始社会为什么解体?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为何会取代奴隶社会? 4.为什么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5.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了解本课的议题,熟悉内容的逻辑关系及重难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本环节介绍,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了解议题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重难点。环节二:子议题一:原始社会为什么解体?教师活动2 原始社会 探究与分享:假如你穿越回了原始社会,根据相关资料,请你简单描述你一天的生活。 书中图片: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书中探究与分享: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增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布料,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思考:原始社会的人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觉悟高吗? 1.生产力:原始人;石器;范围有限 2.生产关系: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平均分配;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议一议: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3.主要矛盾:人与自然 4.历史定位: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议一议:这种社会形态能够一直存在下去吗?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当生产力提高后,不用和大家一起劳动就可以获得很多的产品,甚至还有剩余,那还需不需要共同劳动了呢?对,不再需要了。那原来这种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还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吗?对不适应了,所以原始社会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原始社会解体后,产生了阶级,产生了私有制。 探究与分享:针对私有制的确立,有人提出了以下观点,你是如何看待以下观点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有观念,也会随着私有制出现而出现、消失而消失。 关于“原始社会为什么解体”我们就讲完了 学生活动2 居无定所、野兽袭击、食物来源得不到保障、部落战争,死人是家常便饭、没有医疗,高死亡率。试想一下,真的穿梭到原始社会你能活过一集吗? 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那原始社会的人用什么工具劳动呢?那就是石器。看图片,这两个石器有何不同?一个是磨制石器,一个是打制石器。对应的分别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有何区别?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活动意图说明:环节三:子议题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教师: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本)探究与分享: 1.奴隶主与奴隶是如何产生的? 主要来源于战俘或债务奴隶 2.论证“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积极” 阶级: 实质: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消灭”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类才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其中,富人成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隶主;穷人即贫困者和战俘沦为奴隶。从此,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材料一: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Ahmose手下士兵Ahmose的坟茔墙壁上的记载:"Avaris被洗劫一空,我杀了两个喜克索斯人,然后我带着我的战利品——一男三女共四人——离开了那里,接着陛下将他们送给我作为奴隶。" 材料二: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 3.分析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二、奴隶制社会 1.生产力:金属工具(青铜、铁)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2.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全部产品,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出现了国家 3.主要矛盾:奴隶主和奴隶 4.历史定位: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了一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最终,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面临反抗,奴隶主靠什么来解决矛盾、维护统治?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积极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回顾议题二:奴隶制度是一个及其残酷的剥削制度,但是为什么说奴隶制的出现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呢? 学生: 活动意图说明:环节四:子议题三:封建社会为何会取代奴隶社会?教师活动3 视频材料: 1.秦国变法,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开拓阡陌,废除奴隶,民皆国人? 2.结合课本p5探究与分享,说明封建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1.生产力:农民;铁犁牛耕;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发展;手工业、冶铁业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劳动工具、少量土地、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地租、高利贷、赋税、徭役);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3.主要矛盾:地主和农民 4.历史定位:人身依附的绳索(p6相关链接) 学生活动3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预设回答: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开拓疆土 活动意图说明:环节五:子议题四:为什么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活动4 P6-7探究与分享:谈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力:机器;商品经济的发展 2.生产关系: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是看不见的锁链”?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 3.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历史地位: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思想的解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人: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资本: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3.实现方式:暴力和掠夺 P7-8探究与分享 1.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和法国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从社会生产、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谈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产生了什么影响?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学生活动3 环节六:子议题五: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 探究与共享p9:分析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月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2.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 预设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7.板书设计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和真题测试 2.课时训练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课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主议题,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10.教学反思与改进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我国基本制度有了认识,对拥护我国制度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并能将所学知识提升为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相关知识和生活的能力。 2.从教学过程上看,本节课使用材料较丰富,课堂互动丰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和能力提高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