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1 《记念刘和珍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6.1 《记念刘和珍君》—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6.1 记念刘和珍君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三、补充资料
鲁迅的杂文
杂文(也被鲁迅称为“杂感”或“短评”),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而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具有一种自由摹写世相、叙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迪思想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
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在这些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文采斐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这些杂文彻底打破了中国散文“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二、填空题
3.易错字音
①洗涤( ) ②踌躇( ) ③尸骸( )
④桀骜( ) ⑤浸渍( ) ⑥殒身不恤( )
⑦涅槃( ) ⑧偈( )子
⑨挚( )妇将雏( )
⑩当:( )长歌当哭 ( )螳臂当车
菲:( )芳菲 ( )菲薄
创:( )创伤 ( )草创未就
仆:( )前仆后继 ( )更仆难数
血:( )歃血为盟 ( )一针见血
什:( )什物 ( )什么
4.易混字形
①(dàn)肆无忌( ) (dān)( )精竭虑
②(lù)( )力同心 (chuō)( )穿
③(jí)( )录 (jī)( )拿归案 (yī)开门( )盗 (qì)修( )一新
④(yì)( )美之词 (yì)自( ) (shì)( )号 (ài)斩关夺( )
⑤(zhàn)客( ) (jiān)信( ) (jiàn)( )行
⑥(shú)将功( )罪 (dú)买( )还珠 (dú)穷兵( )武 (dú)连篇累( )
5.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虽然这种观点确有些先见之明,但这种说教与整个《红楼梦》以生动形象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绘取胜作比较,就不免________(黯然失色/相形见绌)了。
②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年青/年轻)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③数字化时代和之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词特别在意?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________(截然不同/天渊之别)。
④731部队曾经在中国人身上进行的实验惨绝人寰,相关描述令人________(目不忍视/不忍卒读)。而且,731部队中那些本应治病救人的医生接受的是当时日本政府的巨额援助。
三、小阅读-课内
6.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7.下列词语不适合用来形容“刘和珍君”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温和、和蔼 B.执著、坚定追求新思想
C.“硬气”且“迂 ” D.勇赴国难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悲哀:
(2)它们:
10.重点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根据鲁迅的记述,白莽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2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说法错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起来革命,而不是勇敢请愿。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B.从结构上来看,上下句基本相对应,故用得是对偶修辞,不是对比。
故选B。
3. dí chóu chú hái jié ào zì xù niè pán jì qiè chú dàng dāng fēi fěi chuāng chuàng pū pú xuè xiě shí shén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字及多音字字音的能力。
①“涤”容易读成形声字和“绦( tāo)”相混淆。
②“踌躇”注意和“踟蹰(chí chú)”。
⑤“渍”容易读成形声字和“啧(zé)”相混淆。
⑧ “偈”容易误读为“jié”,“偈”字有两个读音,读“jì”时,指佛经中的唱词,读“jié”时,意思是“勇武”。
⑩ “当”,读dàng的时候,“当”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1)动词,当做;(2)动词,典当;典押,如当铺。(2)形容词,恰当;适当。
读dāng的时候,“当”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1)动词,抵挡,抵抗,引申义“把守”等,如势不可当(2)动词,担任(3)动词,承担(4)动词,主持(5)动词,相称(6)动词,应该(7)介词。㈠ 组成时间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当我到家时㈡组成处所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当众出丑。
“创”读chuàng的时候,①始造②惩治。读chuāng的时候,①创伤;伤口②损伤;伤害③斩;劈。
4. 惮 殚 戮 戳 辑 缉 揖 葺 溢 缢 谥 隘 栈 笺 饯 赎 椟 黩 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①“惮”跟心理有关,“殚”,尽;竭尽。
②“戮”基本含义是“杀”,假借为“勠”表示同、合力。“戳”,用力使长条形物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
③“辑”,编辑;辑录。“缉”,搜捕;捉拿。“揖”,拱手行礼。“葺”,用茅草覆盖房顶。现泛指修理房屋。
④“溢”,充满而流出来。“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隘”,.狭窄;险要的地方。
⑤“栈”,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笺”,注解;写信或题词用的纸。“饯”,设酒食送行。
⑥“赎”,用钱财换回抵押品。“椟”,木柜;木匣。“黩”,玷污。“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5. 相形见绌 年轻 截然不同 不忍卒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相形见绌,表示相比较显出不足。结合“但这种说教与整个《红楼梦》以生动形象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绘取胜作比较”可知,这里是相比较之后显示出不足,应使用“相形见绌”。
②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语境是说“干部队伍”岁数不大,岁数不大,不是出于青少年时期,所以使用“年轻”。
③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天渊之别”高天和深渊的差别,比喻差别极大。前者重点突出不同,后者强调差别。语境是说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完全不同,应使用“截然不同”。
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前面的“相关描述”说明对象是文章,所以使用“不忍卒读”。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故选B。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刘和珍君”出自鲁迅作品《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刘和珍君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故选C。
8.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沉默呵,沉默呵!”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
根据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所指的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 “惨象……流言……”这个对偶句就分别对应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在这段文字里,鲁迅先生抒发了自己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但是通过两个“沉默”的重复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鲁迅先生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也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9.(1)①对死难青年竟遭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
②对“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觉得愤怒。
(2)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用“它们”而不用“他们”,暗含这些人不配做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理解词语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悲哀”的含义,结合“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那么这些所谓的“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是什么呢?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指陈西滢等。陈西滢在3月27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一篇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杀人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据此可知,作者“悲哀”的含义是,对死难青年竟遭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
“它们”的含义,结合“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那么鲁迅对于青年的惨死感到非常悲痛,谁会对鲁迅的痛苦感到快意呢?当然是那些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不用“他们”而用“它们”,表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是一群丧失人性的畜牲,它们不配做人。
10.①纯朴、率真。
他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并不多,鲁迅就寄以殷切的期望,给以热情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
②爱憎鲜明。
他故意将“国民诗人”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含义中包括统治阶级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
在作者笔下,白莽是那样纯朴、率真,又爱憎鲜明。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回生,二回熟,鲁迅就寄予殷切的期望,给予热诚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一个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为了革命,勤勤恳恳写诗、译诗,不屈不挠地参加实际斗争。他是个热情的诗人,也是个勇敢的战士。他一再被捕,衣服和书籍都被没收了,在一个热天,“却穿着一个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国民党当局对他的一切迫害都不能动摇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意志柔石是那样的忠厚、执著,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气”。为了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参与发起朝花社,写稿子,办杂务,承担一切可能承担的工作成为鲁迅的得力助手。他不怕困难,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相信“只要学起来”,就什么都能行,于是他努力学习跟损人利己者相反,他是损已利人;跟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不同,他是那样的忠实诚恳。鲁迅视他为忘年交,二人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他自己心好,以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对于官场的严酷、人心的险恶还缺乏认识,非常的天真、单纯。
答案第1页,共2页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