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6单元23 《孟子》三章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语录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作者简介字音字形米粟( )亲戚畔之( ) 域民( )sùpànyù理解词义【人和】【池】【兵革】【坚利】【米粟】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护城河。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坚固锋利。指粮食。通假字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词类活用整体感知背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1点击播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疏通文意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外城围表转折,却译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充足放弃译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凭,靠巩固国防震慑武力的强大译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极点通“叛”,背叛归顺,服从译文:精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2决定战争胜负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3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12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从防守一方而言)4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运用排比句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课堂小结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拓展延伸【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名言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防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也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判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音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