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相似与差异本课概述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后代和亲代的相似与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动物或人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本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活动1“寻找它们的相似和差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认识同种动物后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活动2“观察我的家庭成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了解人类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应用与拓展“找朋友”,目的是通过统计、讨论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研究人类在舌、额头、耳垂、手指等方面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认识到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物或人亲代与后代相似与差异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了解动物或人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学习背景人类早就发现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乃至人类)的性状可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这就是遗传现象,也是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像的原因。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中,其物质基础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核酸。核酸又和蛋白质一起组成了染色体,人体的每一个成熟细胞核中含有23对或46条染色体,人体拥有数以万计的遗传信息就蕴藏在这无法用肉眼直接见到的极其微小的染色体中。遗传延续了物种的传递。遗传的不仅是一些形态特征,还包括一些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等。后代无论与亲代怎么相像,但总有区别,这就是变异。变异能使物种产生一些新的性状,这些新性状如果不适合生存就被淘汰掉,如果能适合环境就被保留下来,因此,变异为生物的进化、创造新品种提供了基本条件。科学研究证明,血友病、白化病、六指、兔唇等疾病都与基因有关,是可以遗传的。另外,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具有一定的可遗传性。从学习经验来看,学生在中年级认识了动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及常见的繁殖方式,前一课学习了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对动物或人类的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有所感知,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认知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某种动物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2.能说出自己与父辈在舌、额头、耳垂、手指等方面相似与差异的特征。科学探究1.能从动物后代与亲代间相似或差异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方式获取动物相似与差异的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呈现探究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寻找动物间的相似与差异产生探究的兴趣。2.能尊重他人研究的结果,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形成集体观点。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能说出人类对生命延续过程中产生的的好奇心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动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动物或人亲代与后代的图片或课件。学生准备观察自己与父辈在耳垂、舌头、额头、手指等方面(相似与差异)的特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材说明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情境与问题教材利用图文形式呈现了一只狗妈妈和三只狗宝宝的情境,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比较熟悉,但他们并不了解狗宝宝与狗妈妈相比有哪些相似与差异,这种认知冲突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出本课的探究性问题:狗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呢?(二)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寻找它们的相似和差异”“观察我的家庭成员”两个活动。活动1:寻找它们的相似与差异教材以观察为主线,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内容:1.观察目的。教材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活动目的,即“寻找它们的相似和差异”。2.观察内容。教材利用文字引领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寻找他们亲代与后代之间在皮毛颜色、外形和外貌等方面有哪些相似和差异。3.观察过程。教材利用图片说明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观察;利用语言框引领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别被小狗咬着;教材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观察。4.观察结论。教材利用问题引领学生比较同种动物亲代与后代之间有什么相似和差异,进而得出活动结论:动物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活动2:观察我的家庭成员教材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三个层次的内容:1.提出问题。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探究性问题,即“人类在亲代与后代之间存在相似与差异吗?”2.探究过程: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利用图片和小鼠标,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观察照片等方法,来寻找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特征;再利用图文形式引领学生调查自己和家人在耳垂、舌头、额头、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教材中呈现了四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比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教材最后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调查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该活动建议安排学生课前在家里完成调查,课上整理信息。3.观察结论。教材利用思考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与父亲、母亲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自己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进而概括出活动结论:人类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三)应用与拓展“找朋友”是一个统计活动。该活动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内容:1.设计图表,统计分析。教材先引导学生设计统计图表,将每位同学在舌、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统计。教材中呈现的图表是一个记录表,目的是说明舌、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再引领学生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特征进行比较,统计与自己有1个或几个相似特征同学数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统计图表的案例,以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的结构,设计出更多的、科学的统计图表。2.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教材利用“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从统计结果中寻找规律,判断有没有与自己的各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同学。进而得出活动结论:人与人之间有些特征是相似的,有些特征是有差异的,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一组狗妈妈和狗宝宝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只狗妈妈和几只可爱的狗宝宝,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提问:狗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寻找它们的相似与差异。(1)掌握方法。讲解:小组内先选择几组动物亲代与后代的照片(教师准备或学生课前收集),如鸡妈妈和小鸡、猫妈妈和小猫等,然后从皮毛颜色、外形、外貌等方面寻找动物亲代与后代有哪些相似和差异。(2)观察记录。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3)交流汇报。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价。(4)得出结论。总结:通过对同种动物亲代与后代在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同种动物亲代与后代之间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三)实践应用,课后调查1.判断连线。引导:(出示4种不同犬类亲代和后代的图片,亲代在上面一行,后代在下面一行,打乱顺序,不要一一对应)观察图片中的4只狗妈妈和4只狗宝宝,为每位宝宝找到自己的妈妈,并用线连起来。2.课后调查。(1)引导:我们自己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存在哪些相似和差异?可以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呢?(2)讲解:我们可以用照镜子、观察照片、访谈等方式,寻找自己与家人的相似和差异;还可以从耳垂、舌头、额头、手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建议:调查的内容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是否有双眼皮,小拇指是否弯曲等。)(4)调查: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同种动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人类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也存在相似和差异吗?(二)处理信息1.统计: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调查的内容,将结果记录下来。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其他小组补充评价。(三)得出结论1.讨论:自己与父亲、母亲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自己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2.小结:人类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四)应用拓展1.设计图表。(1)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或人类的后代与亲代之间都存在相似与差异,那么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之间有多少相似与差异的特征呢?(出示教材中的图表)请设计图表,统计全班同学在舌头、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2)出示:教师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结构有什么特点。(3)讲解:统计表自左至右各列中的行数依次为:2 、2 、2 、24 ,第一列内容,可以是“卷舌”和“不卷舌”,也可以是“有耳垂”和“无耳垂”或其他内容。卷舌 发际有尖 有耳垂 拇指直 1张三、李四……拇指弯 2王五、赵六……无耳垂 拇指直 3……拇指弯 4……发际无尖 有耳垂 拇指直 5……拇指弯 6……无耳垂 拇指直 7……拇指弯 8……不卷舌 发际有尖 有耳垂 拇指直 9……拇指弯 10……无耳垂 拇指直 11……拇指弯 12……发际无尖 有耳垂 拇指直 13……拇指弯 14……无耳垂 拇指直 15……拇指弯 16……(4)设计:学生设计统计表。(建议全班或几个小组设计相同内容的统计表。)2.统计数据。(1)引导:请用统计图表分别统计与自己有一项或几项相似特征的同学数量。(2)统计:全班或几个组联合进行统计,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建议:教师从上表的左侧开始,请卷舌的同学起立。然后依次请发际无尖的、无耳垂的、拇指弯的同学坐下,剩下的同学为第1组,即表现为卷舌、发际有尖、有耳垂、拇指直。以后依此类推,将全班同学分为16组,很有可能某些组为空白。)3.得出结论。(1)讨论:从统计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与自己的各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同学?(2)总结:人与人之间有些特征相似,有些特征有差异,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课程资源遗传与基因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遗传的主要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苷酸),基因就是位于染色体中的DNA片段,不同的基因可决定生物体的不同性状,也可以说某一特定基因携带着某一特定性状的遗传信息,因此,基因实际上就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科学家推测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共容纳着约2万多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于1985年提出了旨在阐明人类46条染色体上10亿个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研究计划,这就是震撼全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至2001年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测序工作,科学家将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是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认识自身。哪些遗传基因决定与父母的长相相似在受精卵中,一半的遗传基因来自父亲,一半的遗传基因来自母亲。孩子的长相就是由这两种遗传基因共同决定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更像父亲,有的更像母亲呢?这是由于遗传基因也分为显性基因(在杂合体中表现出来的基因)和隐性基因(在杂合体中不表现出来的基因)。如果来自父亲的某个基因是显性的,则孩子在某个特征上就更像父亲,反之,则更像母亲。生物的发育过程在正常情况下,生物的发育过程是受着精确控制的,从而使发育按照严格的时空次序来进行。例如,特定的细胞要在特定的时间分裂,又要在特定的时间停止分裂,由于发育的需要,有些细胞甚至要按照程序在特定的时间死亡。发育过程中,时空程序的控制者就是基因,不同的基因能够在时间和空间的序列里依次起作用,分别控制生物体结构形成和发育程序,指导完成正常发育过程。尽管从外形上看,各种生物的差异非常之大,但控制这些生物发育过程的基因活动却都遵循相似的法则,发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仍可归结为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教学札记课后小记(经验、体会)_______年_____月________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