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授课教师:王富平读诗猜人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掌握词语(1)脂膏:脂肪;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例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2)慰藉:安慰。例句: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读诗调动自己的学习体验,反复诵读,体会诗情,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红烛怎样的感情?赞美崇敬请细读文本,说说诗中的红烛因为哪些特征而得到作者赞美?有颜色有颜色能发光能发光可成灰对比阅读《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两首诗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借景抒情想象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板书设计小组合作 思考 练习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示例: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肆主题诗中概括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激励着一代代的人去耕耘和探索。诵读鉴赏[原文]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鉴赏]音乐美 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押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环往复之美。建筑美 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为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绘画美 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辞藻,以加强诗句的画面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作品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海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写作练习(示例)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1 红烛 经典课件.pptx 红烛 朗读.mp3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素材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