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物态变化课时2.2.2 汽化和液化(02) 液化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各种“白气”现象。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气体液化的过程会放热。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关于水蒸气、白气、白雾形成水蒸气: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态,而并不是气态。液态乙醚通过拉伸体积汽化和压缩体积液化将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液态乙醚,往外拉到活塞,液态乙醚消失,汽化成乙醚蒸汽;然后压缩乙醚蒸汽的体积,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考点一 液化及液化现象1.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雾凇的形成 B.湿衣服惊干 C.壶嘴冒白气 D.湖面水结冰【解答】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B、湿衣服晾干是水吸热变成水蒸气的汽化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C、“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符合题意;D、水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解答】解:A、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水会吸收热量,发生沸腾现象,汽化为水蒸气,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故A正确;B、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使盘的温度低一些,可以在盘中加些冰块,故B正确;C、烧瓶口上方的白气是瓶内的水汽化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水蒸气上升后遇到金属盘会放热,从而液化成水珠,金属盘温度升高;也有可能是金属盘从水蒸气中吸收热量造成的,金属盘温度升高,故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故D正确。故选:C。3.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可以看到塑料袋鼓了起来。对于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A.因为热胀冷缩,塑料袋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B.因为热胀冷缩,袋内空气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C.因为袋内液体酒精变成了气体,体积变大,所以鼓了起来D.以上三个因素都对塑料袋鼓起来有作用【解答】解: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后用绳把口扎紧,塑料袋中没有空气,将袋子放入热水中后,会看到塑料袋膨胀,这是由于液态的酒精汽化为酒精蒸气,使塑料袋膨胀,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门口附近会出现“白气”;冬天打开热水瓶瓶塞时,瓶口也会出现“白气”。关于这两种“白气”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白气”都是气态B.两种“白气”形成的物质来源都是热的空气C.两种“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D.两种“白气”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解答】解: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门口附近会出现“白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白气是小水珠;冬天打开热水瓶瓶塞时,瓶口也会出现“白气”,白气是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白气是小水珠。A、两种“白气”都是小水珠,故A错误。B、两种“白气”来源都是水蒸气,故B错误。C、两种“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两种“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液化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5.冬天浴室里,甲、乙两根并行排列的水管中,甲的表面有很多小水珠,乙则没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甲管装有热水,乙管装有冷水B.甲管装有冷水,乙管装有热水C.甲管、乙管都装有热水D.甲管、乙管都装有冷水【解答】解:水蒸气遇到热水管不易液化,遇到冷水管放热发生液化现象。故甲为冷水管,乙为热水管。故选:B。6.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冒出;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解答】解: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正确。故选:C。7.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D。8.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气体状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现象,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②③两题填物态变化名称)【解答】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①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发生汽化,又变成了水蒸气,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故答案为:小水珠;①高;②液化;③汽化。9.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解答】解: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乙醚蒸气液化为液态;另一种液化方法是降低温度。故答案为:液化;降低。考点二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10.在物态变化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液体才可以汽化B.在温度足够低时,所有气体都可以液化C.在一定温度下,液体才可以汽化D.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解答】解:AC、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C错误;BD、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并不是所有的气体都可以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故D错误,B正确。故选:B。11.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即把氯乙烷(通常情况下是气态)采用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对准损伤处喷射,氯乙烷在皮肤上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热,使受伤部位温度降低。【解答】解:气态的氯乙烷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氯乙烷储存在容器内;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12.如图所示的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 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解答】解: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时里面的液体从阀门里变成气体喷出来,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13.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常用于“冷疗法”治疗外伤疼痛:(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在向瓶中充气时,瓶内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作用。【解答】解:(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那么要想在常温下让氯乙烷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在向瓶中充气时,外界压力对瓶内气体做功,所以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2)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答案为:(1)压缩体积;升高;(2)汽化;吸收。14.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首先气态乙醚的体积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说明气体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体积,此过程中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解答】解: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气态乙醚的体积会变小,说明气体没有固定体积;该实验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乙醚气体液化的,此过程放出热量。另外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故答案为:变小;没有;放出;降低温度。1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通常是“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选: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选: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解答】解:(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2)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冷;汽化;吸收。第二章 物态变化课时2.2.2 汽化和液化(02) 液化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各种“白气”现象。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气体液化的过程会放热。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关于水蒸气、白气、白雾形成水蒸气: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态,而并不是气态。液态乙醚通过拉伸体积汽化和压缩体积液化将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液态乙醚,往外拉到活塞,液态乙醚消失,汽化成乙醚蒸汽;然后压缩乙醚蒸汽的体积,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考点一 液化及液化现象1.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雾凇的形成 B.湿衣服惊干 C.壶嘴冒白气 D.湖面水结冰2.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3.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可以看到塑料袋鼓了起来。对于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A.因为热胀冷缩,塑料袋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B.因为热胀冷缩,袋内空气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C.因为袋内液体酒精变成了气体,体积变大,所以鼓了起来D.以上三个因素都对塑料袋鼓起来有作用4.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门口附近会出现“白气”;冬天打开热水瓶瓶塞时,瓶口也会出现“白气”。关于这两种“白气”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白气”都是气态B.两种“白气”形成的物质来源都是热的空气C.两种“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D.两种“白气”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5.冬天浴室里,甲、乙两根并行排列的水管中,甲的表面有很多小水珠,乙则没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甲管装有热水,乙管装有冷水B.甲管装有冷水,乙管装有热水C.甲管、乙管都装有热水D.甲管、乙管都装有冷水6.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冒出;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7.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8.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气体状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现象,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②③两题填物态变化名称)9.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考点二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10.在物态变化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液体才可以汽化B.在温度足够低时,所有气体都可以液化C.在一定温度下,液体才可以汽化D.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11.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即把氯乙烷(通常情况下是气态)采用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对准损伤处喷射,氯乙烷在皮肤上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热,使受伤部位温度降低。12.如图所示的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 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13.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常用于“冷疗法”治疗外伤疼痛:(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在向瓶中充气时,瓶内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作用。14.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首先气态乙醚的体积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说明气体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体积,此过程中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1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通常是“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选: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选: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2 汽化和液化(02) 液化--2022-2023学年八上物理教案(全国)(苏科版) - (原卷版).docx 2.2.2 汽化和液化(02) 液化--2022-2023学年八上物理教案(全国)(苏科版) - (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