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熔化和凝固-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熔化和凝固-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物态变化
课时2.3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了解熔化、凝固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应。
题型汇总:熔化和凝固及其吸放热的特点、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作熔化。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作凝固。液体凝固时会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熔化、凝固的应用
1.熔化吸热:晶体熔化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停止加热,熔化马上停止。即熔化过程要吸热。
2.凝固放热:反过来,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放热快凝固快,放热慢凝固慢,不能放热凝固停止。
3.应用:北方寒冷的冬天,在地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不会冻坏青菜。
探究晶体(冰)熔化实验
(1)把晶体研碎;
(2)水浴法加热,利用水的对流,使晶体受热更均匀;如果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晶体受热会不均匀;(水浴法在冰熔化实验中还可以起到减慢熔化过程,便于观察的作用)
(3)实验过程中记录时间、温度和状态;
考点一 熔化和凝固及其吸放热的特点
1.夏天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下降.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比饮料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  )
A.液化放热 B.凝华放热 C.汽化吸热 D.熔化吸热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薄雾缭绕 D.冬天瑞雪纷飞
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一点都没熔化
B.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C.也熔化一部分
D.全部熔化
4.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此时用舌头去舔冰棍,可能会被“粘”住,这是   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5.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的盛满水的水缸会破裂,通过观察发现降温时水缸中的水(  )
A.是从水面开始凝固的 B.是从中央开始凝固的
C.是从缸底开始凝固的 D.是同时开始凝固的
考点二 熔点和凝固点
6.寒冷的冬天,室外的水缸、河面都结冰了,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下列几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又可进行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
B.为什么盐水温度降低后也会结冰?
C.盐水的凝固点和含盐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D.为什么盐水中含盐量越高其凝固点越低?
7.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4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考点三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8.下面的物质中,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蜡、沥青、铁 B.食盐、玻璃、沥青
C.海波、铝、冰 D.松香、塑料、蜡
9.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升高 ;医院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降温,依据是酒精蒸发会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10.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1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1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丁的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 丁 是非晶体; 甲、乙 可能是同种物质,其中 乙 的体积较大。
考点四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4.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C.甲的温度达到48℃时,不断吸热,内能不变
D.乙是海波,因为海波是非晶体
15.小敏研究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观察该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50 ℃,在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其凝固过程的特点是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升高/降低/不变)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质量相等,在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以判断(  )
A.甲、乙、丙都是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1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D.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18.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
A. B.
C. D.
19.小丽同学对冰持续加热,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变
B.4℃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6分钟
D.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考点五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20.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② (①/②/③),温度计的示数是  ﹣6 ℃。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图像中CD段与AB段不平行的原因是  AB段与CD段的物质比热容不同 。
21.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比较图像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是固态时的 2 倍。
(3)若该物质在AB段吸收的热量为Q,则在BC段吸收的热量为 2Q 。(不考虑散热问题)
22.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如图甲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   放出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选填“b”、“c”或“d”)。
23.小杨同学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画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1)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读数为   ℃;
(2)不考虑热量损失,第0~1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4~5min水吸收的热量。第二章 物态变化
课时2.3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了解熔化、凝固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应。
题型汇总:熔化和凝固及其吸放热的特点、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作熔化。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作凝固。液体凝固时会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熔化、凝固的应用
1.熔化吸热:晶体熔化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停止加热,熔化马上停止。即熔化过程要吸热。
2.凝固放热:反过来,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放热快凝固快,放热慢凝固慢,不能放热凝固停止。
3.应用:北方寒冷的冬天,在地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不会冻坏青菜。
探究晶体(冰)熔化实验
(1)把晶体研碎;
(2)水浴法加热,利用水的对流,使晶体受热更均匀;如果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晶体受热会不均匀;(水浴法在冰熔化实验中还可以起到减慢熔化过程,便于观察的作用)
(3)实验过程中记录时间、温度和状态;
考点一 熔化和凝固及其吸放热的特点
1.夏天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下降.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比饮料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  )
A.液化放热 B.凝华放热 C.汽化吸热 D.熔化吸热
【解答】解:夏天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下降。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比饮料低,饮料可以向冰块放热;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过程吸热。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薄雾缭绕 D.冬天瑞雪纷飞
【解答】解: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属于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故A正确;
B、夏天,树叶上凝结出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雾是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瑞雪纷飞,雪是水蒸气放出热量,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一点都没熔化
B.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C.也熔化一部分
D.全部熔化
【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此时用舌头去舔冰棍,可能会被“粘”住,这是   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解答】解:我们吃冰棍时感觉凉爽时因为冰棍熔化时要吸热;
刚拿出来的冰棍还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吃冰棍的时候,用舌头去舔冰棍,把舌头粘住了,因为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冰。
故答案为:吸收;液化;凝固。
5.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的盛满水的水缸会破裂,通过观察发现降温时水缸中的水(  )
A.是从水面开始凝固的 B.是从中央开始凝固的
C.是从缸底开始凝固的 D.是同时开始凝固的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水结成冰后,是从水面开始凝固的,质量不变,冰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由可知,体积会变大,水缸的容积不变,所以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的盛满水的水缸会破裂。
故选:A。
考点二 熔点和凝固点
6.寒冷的冬天,室外的水缸、河面都结冰了,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下列几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又可进行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
B.为什么盐水温度降低后也会结冰?
C.盐水的凝固点和含盐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D.为什么盐水中含盐量越高其凝固点越低?
【解答】解:此题中的问题是:在同样情况下,室外的水缸、河面的水都结冰了,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说明水和盐水是不同的,即河水与盐水的含盐量不同,两者的差异可能就是导致两者凝固点不同的原因,据此可提出探究问题:盐水的凝固点和含盐量之间有什么关系?选项中的BD价值不大,A探究难度较大。
故选:C。
7.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4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解答】解: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此可知酒精、煤油、水银的凝固点分别为﹣117℃、﹣30℃、﹣38.8℃;
﹣49.2℃低于煤油、水银的凝固点﹣30℃、﹣38.5℃,此时煤油和水银都变为固态,无法完成温度的测量,而﹣49.2℃高于﹣117℃,此时酒精还是液体,能完成温度的测量。
故选:A。
考点三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8.下面的物质中,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蜡、沥青、铁 B.食盐、玻璃、沥青
C.海波、铝、冰 D.松香、塑料、蜡
【解答】解:A、蜡和沥青是非晶体;铁是金属,所以铁是晶体。故A错误。
B、食盐是晶体;玻璃和沥青是非晶体。故B错误。
C、铝是金属,所以海波、铝、冰都是晶体。故C正确。
D、松香、塑料、蜡都是非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9.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升高 ;医院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降温,依据是酒精蒸发会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解答】解: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抢救中暑病人时,首先是在人体的皮肤上大面积地擦酒精,主要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
故答案为:非晶体;升高;吸热。
10.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解答】解:甲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不断熔化,甲没有熔点,是非晶体。
乙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首先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是乙的凝固点,所以乙是晶体。
故选:C。
1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解答】解: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A错误;
B、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正确;
C、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故C错误;
D、天上飘落的雪花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雪花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1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解答】解: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丁的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 丁 是非晶体; 甲、乙 可能是同种物质,其中 乙 的体积较大。
【解答】解: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
由此可知:丁为非晶体,甲乙丙为晶体。
熔点相同可能是一种物质,甲乙熔点相同,可能是同种物质;
因为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体积比甲的体积大。
故答案为:丁;甲、乙;乙。
考点四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4.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C.甲的温度达到48℃时,不断吸热,内能不变
D.乙是海波,因为海波是非晶体
【解答】解:如图,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蜡烛。
AD、甲是海波,在0~4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甲在第2min时海波是固态;故A正确、D错误;
BC、在4~8min即ab段,温度保持48℃不变,但仍然在吸收热量,进行熔化,因此海波的内能在增加,故BC错误;
故选:A。
15.小敏研究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观察该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50 ℃,在第8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其凝固过程的特点是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升高/降低/不变)
【解答】解:从图中可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其凝固点是50℃,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是晶体;在第8min该物质处于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从第4min开始凝固,第12min凝固结束,其凝固过程的特点是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50;固液共存状态;不变。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质量相等,在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以判断(  )
A.甲、乙、丙都是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解答】解: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分析图象可知,甲、丙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都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甲、丙是晶体,且甲的熔点比丙的熔点高;
由图象可知,乙在加热过程中其温度逐渐升高,没有(也不可能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乙是非晶体。
故选:D。
1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D.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解答】解:A、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温度有上升的趋势,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B、温度有下降的趋势,并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符合题意;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D、物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小丽同学对冰持续加热,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变
B.4℃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6分钟
D.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解答】解: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不断吸热,如果停止加热,沸腾也马上停止。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冰的熔点为0℃,4℃时冰处于液态,故B错误;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8min﹣2min=6min,故C正确;
D、图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即该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五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20.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② (①/②/③),温度计的示数是  ﹣6 ℃。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图像中CD段与AB段不平行的原因是  AB段与CD段的物质比热容不同 。
【解答】解:
(1)①俯视导致读数偏大,错误,③仰视导致读数偏小,错误,②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正确;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下,液柱上表面对准了第6个小格处,读作﹣6℃;
(2)AB的物质为段为固态冰,CD段的物质为液态水,由于固态和液态的比热容不同,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变化的温度是不同的,故两直线不平行。
故答案为:②;﹣6;AB段与CD段的物质比热容不同。
21.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比较图像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是固态时的 2 倍。
(3)若该物质在AB段吸收的热量为Q,则在BC段吸收的热量为 2Q 。(不考虑散热问题)
【解答】解:
(1)由乙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
(2)由图乙可知,物质在AB段是固态,CD段是液态;用相同加热装置加热时,相同时间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QCD=2QAB,
物质在AB段和CD段质量不变,温度变化量相等,
由Q=cm△t可知,cCDm△t=2cABm△t
所以cCD=2cAB;
(3)用相同加热装置加热时,相同时间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BC段加热时间是AB段的2倍,所以吸收的热量也是AB段的2倍。
故答案为:(1)晶体;(2)2;(3)2Q。
22.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如图甲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   放出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选填“b”、“c”或“d”)。
【解答】解:(1)甲图中,海波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其熔点为48℃,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用来熔化,大于放出的热量。
(2)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海波的质量增加,海波的熔点是不变的,但是b、d表示熔点都变了,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中的c。
故答案为:(1)48;大于;(2)c。
23.小杨同学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画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1)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读数为   ℃;
(2)不考虑热量损失,第0~1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4~5min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是﹣6℃;
(2)不考虑热量损失,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故第0~1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4~5min水吸收的热量。
故答案为:(1)﹣6;(2)等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