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课时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
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v表示。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把蜡烛再移近凸透镜,让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即u考点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像成在光屏的左侧,则下列操作中一定不能使像成在光屏上的是(  )
A.只将光屏向左适当移动
B.只将蜡烛适当向右移动
C.只在凸透镜前放一合适的凹透镜
D.只更换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现要模拟照相机成像原理,应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光屏靠近、蜡烛远离透镜
D.光屏远离、蜡烛靠近透镜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
B.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45cm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像
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取走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
D.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加一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同学先用图﹣1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把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放置,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B.图2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图2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6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蜡烛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10cm处,也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6.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凹透镜,可以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C.将蜡烛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将透镜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6cm
B.图中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C.若在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右移动
D.若蜡烛越烧越短,可将光屏向下调整,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8.如图,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人眼观察到其放大的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A.没有变化 B.会被遮挡
C.能成在光屏上 D.亮度变暗
9.小明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透镜对着太阳,如图甲所示,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小红指出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认为应该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而小红则认为只要将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光心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一条倾斜直线上即可。在进行多次实验比较后,发现小明的方法更为合理,结合你实验操作的经验,请指出:如果按照小红的方法进行实验,可能给后续实验操作带来的不便是    ;
(3)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当蜡烛、透镜和光屏调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   (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若保持丙图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   (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    (完整/不完整)。
(5)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    (选填“亮”或“暗”)了。
(6)实验完成之后,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丽同学的眼睛为    (近视眼/远视眼)。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让光线通过远视眼镜后再通过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移动远视眼镜和凸透镜的条件下,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你可以将蜡烛适当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课后,小丽和小明又尝试,当他们相距2m,用图甲中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丽将凸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
C.小丽从凸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凸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1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甲焦距是30cm、乙焦距是10cm)、光屏和光具座(长度是100cm)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在光具座上完成实验探究,在选择凸透镜时有以下三种观点:
A.只能选用甲凸透镜;
B.只能选用乙凸透镜;
C.甲、乙两个凸透镜都行。
你同意的观点是    (填序号);
(2)探究过程中,某次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出现清晰像时,三者位置如图所示。该成像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在(2)的基础上,小明将另一个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原凸透镜之间靠近原透镜处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这样做是模拟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矫正;
(4)在(2)的基础上,小明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光屏上清晰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像的亮度将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    (较亮/较暗)一些;
(3)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乙所示,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4)紧接着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5)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13.小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实验时把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能形成清晰倒立的、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实验2:如果利用实验甲的装置,光源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遮光板,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    (选填“较亮”、“较暗”或“一样亮”)。
(4)她又研究视力的矫正问题,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光屏远离透镜 B.将光屏靠近透镜 C.将蜡烛远离透镜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4.白天在教室里,一同学用手拿着一个凸透镜,伸直手臂对着窗外看,可以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15.小丁看到窗边饮水机的水桶旁有一条亮线,由此,他认为装有水的水桶相当于凸透镜。小明又找来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在玻璃杯后白纸上面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  )
A. B. C. D.
16.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
B.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
C.减小物距,增大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减小取景范围
17.在水杯后放置一个泥娃,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透过水杯观察泥娃的像,下列有关泥娃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只要是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D.当泥娃离水杯某一固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18.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杯的前方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组合成的水透镜对卡片所成像(  )
A.一定是实像 B.相当于照相机
C.相当于幻灯机 D.相当于放大镜
19.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0.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木棒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B'与木棒AB比较,呈现的特点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
A. B.
C. D.
22.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敢坚毅,使疫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某同学的体温是36.8℃,该同学体温正常
B.学校门口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原理相同
C.疫情防控期间各商场入口测温用的“额温枪”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D.为预防新冠病毒,学校“临时留观室”内的消毒灯,利用的是紫外线
23.如图甲所示,将一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四个不同的像(如图乙),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课时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
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v表示。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把蜡烛再移近凸透镜,让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即u考点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像成在光屏的左侧,则下列操作中一定不能使像成在光屏上的是(  )
A.只将光屏向左适当移动
B.只将蜡烛适当向右移动
C.只在凸透镜前放一合适的凹透镜
D.只更换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解答】解:A、若像成在光屏的左侧,可将光屏左移,故A正确;
B、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将蜡烛适当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右移,像可成在光屏上,故B正确;
C、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在凸透镜前放一合适的凹透镜,会使像距变大,像右移,像可成在光屏上,故C正确;
D、只更换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像会左移,将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D。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现要模拟照相机成像原理,应
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光屏靠近、蜡烛远离透镜
D.光屏远离、蜡烛靠近透镜
【解答】解:由题意和成像规律,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此时:u=v=2f。欲再模拟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应使物距u>2f,像距f<v<2f,故应使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光屏靠近透镜。
故选:C。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
B.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45cm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像
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取走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
D.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加一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u=40cm,v=30cm,物距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据A可知,此时物体应该处于2f之外,故40cm>2f;像处于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2f>30cm>f,故可得焦距的范围是:20cm>f>15cm,故将凸透镜移到4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是35cm,不一定等于2倍焦距,所以不一定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据图可知,当取走光屏后,所成像的情况是不变的,故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是35cm,即一定处于1倍焦距以外,一定成实像,所以此时的物距变小,像距应该变大,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需要像还能呈现在光屏上,此时需要使光线提前会聚,即可以加一个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C。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同学先用图﹣1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把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放置,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B.图2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图2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40.0cm﹣30.0cm=10.0cm,故A不符合题意;
B、图2中u=47.0cm>2f=20.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根据光路可逆可知,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
D、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成像会推迟,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6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蜡烛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10cm处,也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解答】解:A、蜡烛距离凸透镜36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体的位置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
间,即36cm>2f;2f>20cm>f,解得:10cm<f<18cm,故A错误;
B、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故B错误;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10cm处,u<f,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C错误;
D、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6.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凹透镜,可以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C.将蜡烛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将透镜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解答】解:
A、图中,物距u=50.0cm﹣30.0cm=20.0cm。像距v=80.0cm﹣50.0cm=30.0cm,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此时不能呈现清晰、放大的像,故A错误;
B、像距较小,应使光线提前会聚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故B错误;
C、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将蜡烛移到20.0cm刻度处,光屏上能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u=50.0cm﹣40.0cm=10.0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6cm
B.图中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C.若在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右移动
D.若蜡烛越烧越短,可将光屏向下调整,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解答】解:AB、根据题意可知物距为45cm时,像距为15cm,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即满足u>2f、2f>v>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此时45cm>2f、2f>15cm>f,解得15cm>f>7.5cm,故AB错误;
C、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右移动,故C正确;
D、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呈在光屏的上方,所以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上移,故D错误。
故选:C。
8.如图,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人眼观察到其放大的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A.没有变化 B.会被遮挡
C.能成在光屏上 D.亮度变暗
【解答】解: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没有变化。
故选:A。
9.小明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透镜对着太阳,如图甲所示,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小红指出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认为应该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而小红则认为只要将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光心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一条倾斜直线上即可。在进行多次实验比较后,发现小明的方法更为合理,结合你实验操作的经验,请指出:如果按照小红的方法进行实验,可能给后续实验操作带来的不便是    ;
(3)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当蜡烛、透镜和光屏调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   (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若保持丙图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   (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    (完整/不完整)。
(5)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    (选填“亮”或“暗”)了。
(6)实验完成之后,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丽同学的眼睛为    (近视眼/远视眼)。
【解答】解:(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到焦点上,所以实验中应使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可以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如果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实验,由于物距和像距是一条斜线,不容易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3)由图丙可知,此时的物距为15.0cm,像距为30.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为30.0cm时,像距为15.0cm,此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将凸透镜移至65.0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用手指捏住凸透镜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成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但像仍完整,仅亮度会变暗;
(5)用另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经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比原来暗;
(6)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说明像推迟会聚了,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该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1)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2)主光轴上;不方便测量物距和像距;(3)放大;65.0;(4)没有;完整;(5)暗;(6)近视眼。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让光线通过远视眼镜后再通过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移动远视眼镜和凸透镜的条件下,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你可以将蜡烛适当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课后,小丽和小明又尝试,当他们相距2m,用图甲中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丽将凸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
C.小丽从凸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凸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解答】解:
(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是物距变为原来的像距,即把凸透镜移至40cm刻度处,像距变为15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
(2)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远视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像会成在光屏的前方,为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3)ACD、由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AC正确,D错误;
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B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10.0;放大;40;(2)靠近;(3)D。
1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甲焦距是30cm、乙焦距是10cm)、光屏和光具座(长度是100cm)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在光具座上完成实验探究,在选择凸透镜时有以下三种观点:
A.只能选用甲凸透镜;
B.只能选用乙凸透镜;
C.甲、乙两个凸透镜都行。
你同意的观点是    (填序号);
(2)探究过程中,某次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出现清晰像时,三者位置如图所示。该成像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在(2)的基础上,小明将另一个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原凸透镜之间靠近原透镜处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这样做是模拟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矫正;
(4)在(2)的基础上,小明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光屏上清晰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像的亮度将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解答】解:(1)如果选用甲凸透镜来做实验,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成在二倍焦距处,此时物和像的距离为4倍焦距,即物和像的距离为120cm,此时100cm的光具座不够长,所以只能选用乙凸透镜来做实验,故选B;
(2)由图可知,此时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3)小明将另一个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原凸透镜之间靠近原透镜处时,此时光线会提前会聚,需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这样做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4)小明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应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也变大,但是变暗。
故答案为:(1)B;(2)照相机;(3)靠近;远视;(4)远离;变大;变暗。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    (较亮/较暗)一些;
(3)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乙所示,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4)紧接着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5)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解答】解:(1)由图甲知,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41.0cm﹣30.0cm=1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1.0cm;
(2)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环境应该比较暗,这样成的蜡烛的像更加清晰;
(3)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0cm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烛焰上半部分的光传播不到凸透镜上,所以不能成像,成像的只有下半部分,所以所成的像不完整;
(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相当于减小像距,所以需要增大物距,即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11.0;(2)较暗;(3)主光轴;缩小;(4)不完整;(5)远离。
13.小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实验时把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能形成清晰倒立的、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实验2
:如果利用实验甲的装置,光源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遮光板,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    (选填“较亮”、“较暗”或“一样亮”)。
(4)她又研究视力的矫正问题,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光屏远离透镜 B.将光屏靠近透镜 C.将蜡烛远离透镜
【解答】解:(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2)由图可知,此时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3)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遮光板,是通过小孔成像,小孔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像距,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该左移;
凸透镜成像是把照射到凸透镜上的光线会聚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的光线形成的,由于照射到小孔以外的光线被遮光板阻挡,传播到光屏上的光线少,所以像的亮度比原来暗;
(4)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若“取”下近视眼镜(即取下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为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需减小像距或减小物距,所以需要光屏靠近透镜或蜡烛靠近透镜,故选B。
故答案为:(1)点燃;(2)放大;投影仪;(3)左移;变暗;(4)B。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4.白天在教室里,一同学用手拿着一个凸透镜,伸直手臂对着窗外看,可以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解答】解: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15.小丁看到窗边饮水机的水桶旁有一条亮线,由此,他认为装有水的水桶相当于凸透镜。小明又找来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在玻璃杯后白纸上面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  )
A. B. C. D.
【解答】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玻璃杯后白纸上的水平箭头为物体;
A、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放大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有可能;
B、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放大的,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有可能;
C、图中的像是倒立、变粗的像,由于玻璃杯上下的形状是相同的,故像在上下方向的大小是不变的,故C不可能;
D、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缩小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有可能。
故选:C。
16.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
B.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
C.减小物距,增大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减小取景范围
【解答】解: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在水杯后放置一个泥娃,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透过水杯观察泥娃的像,下列有关泥娃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只要是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D.当泥娃离水杯某一固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解答】解: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若泥娃到水杯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泥娃变粗的像,但高度不变,故A错误;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在水杯的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左右颠倒、上下不会变高,故B错误;
C、水杯相当于凸透镜,即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则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C错误。
D、泥娃放在焦点时,反射光线经水杯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不成像,我们不能看的泥娃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18.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杯的前方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组合成的水透镜对卡片所成像(  )
A.一定是实像 B.相当于照相机
C.相当于幻灯机 D.相当于放大镜
【解答】解:玻璃杯中有水的这一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图可知成倒立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肯定是实像,但是比较不出物体和像的大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9.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像的性质可知: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由此可得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当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所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中物距30cm大于像距20cm,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20.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木棒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B'与木棒AB比较,呈现的特点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解答】解:因为此时B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B端所成的像B'是倒立、放大的;因为A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A端所成的像A'是倒立、缩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将是B'
端变粗,A'端变细。
故选:C。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
A. B.
C. D.
【解答】解:
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烛焰的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A中是倒立的像,D中像没有被放大,故AD错误;
因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所以图中烛焰的像应在烛焰的左侧,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
22.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敢坚毅,使疫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某同学的体温是36.8℃,该同学体温正常
B.学校门口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原理相同
C.疫情防控期间各商场入口测温用的“额温枪”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D.为预防新冠病毒,学校“临时留观室”内的消毒灯,利用的是紫外线
【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测量某同学的体温是36.8℃,该同学体温正常,故A正确;
B、学校门口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二者的成像原理不同,故B错误;
C、人体会发出红外线,疫情防控期间教室门口测温使用的“额温枪”,利用的是红外线,故C正确;
D、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学校“临时留观室”内的消毒灯,利用的是紫外线,故D正确。
故选:B。
23.如图甲所示,将一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四个不同的像(如图乙),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解答】解: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故先看到②,然后是③;当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看到的为①,继续远离大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为④,故四个像的顺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