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上物理 学案(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课时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换换关系:10-3km=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常用工具为刻度尺;另外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认识刻度尺
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测量范围(量程):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
(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看:使用前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与错误
(1)误差: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加上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3)误差≠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不是错误,而操作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停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秒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常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时间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1h=60min,1min=60s,1h=3600s
(3)机械秒表的使用:按动秒表上的按钮,使之启动、暂停和归零。一般是由小表盘和大表盘构成,计数等于小表盘的时间加大表盘的时间,如图,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分钟,分度值是min分,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60秒,分度值是s秒。
考点一 刻度尺的使用
1.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A不正确。
B、刻度尺边缘与被测对象对齐,放正且重合,没有歪斜;尺的刻面紧也贴被测对象。测量方法得当,所以选项B正确;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C不正确。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2.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物体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测量方法错误;
B、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测量方法错误;
C、测量及读数方法正确。
D、物体没有靠近刻线。测量方法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
B、铅笔与刻度尺不平行,故B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中,人眼所在位置正确的是   (A/B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解答】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B正确;
相邻两条刻度线所表示的长度为0.1cm,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该物体的长度是2.50cm。
故答案为:B;0.1;2.50,。
考点二 长度的测量
5.小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5cm、2.36cm、2.36cm、2.3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1cm
【解答】解:观察4个测量数据发现,数据2.5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据相比少了一位,准确值不同,此测量数据是错误,需要去除;
物体的长度L==2.36cm。(最后的结果除不尽时要四舍五入;最终结果仍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即分度值的下一位。)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了3次,读数分别为19.10cm、19.10cm、19.13cm.则测量值的结果应是(  )
A.19.10cm B.19.11cm C.19.12cm D.19.13cm
【解答】解:测得此物体的长度为L==19.11cm,故B正确。
故选:B。
7.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在实验中应该(  )
A.尽量使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B.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C.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可修改数据
D.按实验要求认真测量,并如实记录数据
【解答】解:
A、测量物体的长度要尊重客观事实,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故A错误;
B、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保留小数点后位数就没有意义了,故B错误;
C、测量物体的长度要尊重客观事实,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不能凑数,更不可以随意修改,故C错误;
D、测量物体的长度要尊重客观事实,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三 长度的估测
8.“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某班同学倡导“夸赞礼”并绘制成宣传画如图所示,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  )
A.4.5m B.3m C.1.5m D.0.5m
【解答】解: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人的身高,在1.5m左右。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小明上学时从校门到教室大约要走200步,则校门到教室的距离大约是(  )
A.20m B.100m C.300m D.1000m
【解答】解:中学生的步幅在50cm左右,所以校门到教室的距离大约是200×50cm=10000cm=100m。
故选:B。
10.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最接近于(  )
A.1dm B.1cm C.1mm D.1μm
【解答】解:中学生的食指宽度在1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0.1dm=10mm=104μm左右。
故选:B。
考点四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1.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答】解: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12.要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为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用毫米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
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10枚相同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
C.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D.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中每一枚的厚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
【解答】解:A、用毫米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较大,故A错误;
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10枚相同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积法,总厚度较大,易测长度,误差较小,故B正确;
C、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C错误;
D、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10
枚相同硬币中每一枚的厚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D错误。
故选:B。
13.下列情况只中是由于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
【解答】解:A、通常根据被测长度两端靠近的刻度线的间隔来读数,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也可以读出物体的长度,不会引起结果不准确。
B、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会产生误差,从而引起结果不准确。
C与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错误,不是误差。
故选:B。
14.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解答】解:
A、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属于错误的操作,应及时改正,而不是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减小,故A错误;
B、刻度尺不精密时,应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而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方法不正确,故B错误;
C、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是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故C正确;
D、错误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不会避免错误的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五 时间的测量
15.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钟
D.原子钟
【解答】解:ABC、古代计时工具能粗略的记时,如:“日晷”、“沙漏”等,电子钟是日常生活中的记时工具,不够精准,故ABC不符合题意;
D、导航卫星 的“心脏”是星载原子钟,采用铷原子钟和铯原子钟,能准确的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测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雷雨天,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估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设计出用声速乘以时间的估算方案,则时间的测量应选择的方法是(  )
A.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D.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解答】解: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这样闪电和雷声对应,时间的误差最小,故A正确;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由于雷声经过云层、山脉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测量会导致时间偏大,误差大,故B错误;
CD、闪电每次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是固定在一点,因此不能用“多测几次求平均值”的方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故CD错误。
故选:A。
17.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如图丙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10”的下方,说明温度低于0℃,温度计的示数为﹣18℃;
(2)由图乙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且秒针已经转过一周;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1.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1.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41.5s=5×60s+41.5s=341.5s;
(3)由图丙可知,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线应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所以正确使用的是刻度尺A,读数应以刻度尺A的示数为准,刻度尺A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20cm
刻度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2.20cm﹣0.00cm=2.20cm。
故答案为:﹣18;341.5;2.20。
18.小明利用秒表测量自己脉搏跳动45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秒表读数为    s;由此可以推算出小明的脉搏一分钟大约跳    次。
【解答】解:由图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和1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5.8s,因此秒表读数为35.8s;
脉搏1s跳动的次数为≈次,
所以1min=60s跳动的次数为60×次=80次。
故答案为:35.8;80。
考点六 时间的估测
19.一块橡皮从桌面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大约是(  )
A.0.5 s B.1s C.1.5 s D.2s
【解答】解:课桌的高度在75cm左右,一块橡皮从桌面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约0.5s;
故选:A。
20.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解答】解:
A、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过得快,眼睛眨一次的时间在0.3s左右。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16~20次,呼吸一次的时间在3s左右。不符合题意;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在3~5s.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
故选:D。
21.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解答】解:A、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20次;故A错误;
B、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40次;故B错误;
C、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达不到140次;故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各种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于1min的是(  )
A.健康人的心脏跳动70次
B.时钟的秒针转70圈
C.健康人正常呼吸70次
D.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70米
【解答】解:A、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在1min内跳动的次数为60多一点,0次符合实际;故A正确;
B、时钟的秒针转1圈的时间为1min;即秒针1min转1圈,故B错误;
C、人的正常呼吸频率在每分钟16~20次,故C错误;
D、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大约为8m/s,则1min(60s)跑的路程大约为480m,远远大于70m;故D错误;
故选:A。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课时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换换关系:10-3km=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常用工具为刻度尺;另外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认识刻度尺
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测量范围(量程):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
(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看:使用前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与错误
(1)误差: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加上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3)误差≠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不是错误,而操作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停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秒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常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时间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1h=60min,1min=60s,1h=3600s
(3)机械秒表的使用:按动秒表上的按钮,使之启动、暂停和归零。一般是由小表盘和大表盘构成,计数等于小表盘的时间加大表盘的时间,如图,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分钟,分度值是min分,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60秒,分度值是s秒。
考点一 刻度尺的使用
1.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2.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中,人眼所在位置正确的是   (A/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考点二 长度的测量
5.小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5cm、2.36cm、2.36cm、2.3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1cm
6.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了3次,读数分别为19.10cm、19.10cm、19.13cm.则测量值的结果应是(  )
A.19.10cm B.19.11cm C.19.12cm D.19.13cm
7.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在实验中应该(  )
A.尽量使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B.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C.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可修改数据
D.按实验要求认真测量,并如实记录数据
考点三 长度的估测
8.“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某班同学倡导“夸赞礼”并绘制成宣传画如图所示,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  )
A.4.5m B.3m C.1.5m D.0.5m
9.小明上学时从校门到教室大约要走200步,则校门到教室的距离大约是(  )
A.20m B.100m C.300m D.1000m
10.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最接近于(  )
A.1dm B.1cm C.1mm D.1μm
考点四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1.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2.要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为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用毫米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
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10枚相同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
C.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D.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中每一枚的厚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
13.下列情况只中是由于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
14.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考点五 时间的测量
15.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钟
D.原子钟
16.雷雨天,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估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设计出用声速乘以时间的估算方案,则时间的测量应选择的方法是(  )
A.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D.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17.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如图丙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18.小明利用秒表测量自己脉搏跳动45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秒表读数为    s;由此可以推算出小明的脉搏一分钟大约跳    次。
考点六 时间的估测
19.一块橡皮从桌面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大约是(  )
A.0.5 s B.1s C.1.5 s D.2s
20.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21.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22.下列各种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于1min的是(  )
A.健康人的心脏跳动70次
B.时钟的秒针转70圈
C.健康人正常呼吸70次
D.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70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