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一、导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耻深仇,百余载、今朝洗雪。龙昂首、英旗撤。香港回归,世界瞩目。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从不同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新闻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艺术魅力。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二、相关文体知识
1.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基本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准确性
(4)简明性
3.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when) 、何地 (where) 、何人(who) 、
何事(what) 何因(why) 、 何果(how)
3.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引题、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背景: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
与原因,烘托新闻主题
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阐明新闻的意义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必不可少 。
三、写作背景
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的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本文就记录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解说词:“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歌: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按照新闻的结构总结)
2.本文的主体部分选取了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的几个重要场景,找出这几个场景。
1.本文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别了,“不列颠尼亚”
(1)英国撤离香港
(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2—4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2.四个场景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段)
五、精读文本,深入探究
1.本文标题之巧妙
(1)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2)倒装句,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联系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的嘲讽口气,可知其妙。
(3)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英国军歌是《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这个称呼对于英国民众来讲,就如同中国人对“华夏”这个词语的感受一样。可想而知,这个题目的力量。
总之,这个标题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2.文章中一共写了三次降旗,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三次降旗分别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赏析“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句话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加以对比,突出表现文章的主题。
5.赏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六、写作技巧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
例如:
第一层写港督府告别仪式时,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作用: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让现实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现实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他们凭借现实场景串联在一起,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场景,深化文章主旨。对历史背景的 介绍,暗示了当时中国国力的弱小,将历史与现实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体现了中国国力的增强。
2. 独特的新闻选题角度
本文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香港这一角度,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作者有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3.细节描写
例如 (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可见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
(2)“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相融合
例句:在蒙蒙细雨中,末代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对环境和雨的描写衬托了英国人失落无奈的心情,也有暗示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的明天的作用。
七、 总结升华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不忘历史,奋发向上,努力奋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压缩《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第一段),要求不超过15个字。
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
八、当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