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1.了解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重点)
3.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及其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讲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导(5分钟)
江西省丰城中学 徐艳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表现在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刘想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简介
思想内容:
1、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与思妇离别相思之苦。
作者介绍:
萧统(501~531)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2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写作背景:
思(6分钟)
1.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划分朗读节奏。思考这首诗内在的情感发展脉络
2.主人公采荷花想要送给谁?他在何方?(原文回答)
学生展示
3分钟
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内在的情感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细 读 明 情
轻松愉悦
惆怅感伤
深深无奈
孤独绝望
评(7分钟)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2.主人公采荷花想要送给谁?他在何方?(原文回答)
文学常识扩充
“远道”:人在远方,心愿难遂,失意忧伤。“远道” 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以乐景写哀情。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衬托女主人公的忧伤。
怎样理解“采花赠人”的行为?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还顾”、“漫浩浩” 两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本诗有哪些写作手法?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4.如何理解本诗“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色?【难点】
议(8分钟)
1.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前四句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议】
学生展示
6分钟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1、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 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欢快
失望
1、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乐景写哀情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回头看,这个词语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长路漫漫无边无际,这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运用“对写”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设问、“对写”、白描等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诗歌1、2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3、4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
悬想法,又称“对写法”、“主客移位”,是一种虚写方式,简单说就是:
①悬想对方表现,即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
②悬想将来情形,即不言当下如何,却说将来怎样。
好处:
①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②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写作手法学习:
3.如何理解本诗“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色?【难点】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色指的是用语浅显明白、朴素自然、凝练含蓄.《涉江采芙蓉》的语言体现了这种特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①语言自然质朴。《涉江采芙蓉》如出水芙蓉,是优美的抒情之作,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明白,具有自然质朴之美。诗中许多地方是直白的口语,如“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的粗俗,反而增添了情趣和韵味。
②语言凝练含蓄。诗歌通过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的内涵
板书设计
内容 艺术手法 思想情感
采摘芙蓉
环境描写 以乐景衬哀情
动作描写 暗喻
设问
悬想,细节描写
对比,直抒胸臆
愉悦
失望
无奈
忧愁
心愿难遂
回望故乡
忧伤终老
课堂小结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人和被她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这种同心而离居的悲苦,让我们感慨至今,千百年来,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文学,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相思的情怀,跨越时间和空间,向我们走来,永不改变.....
检:
文中“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的由来。
文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语句是“ ”
文中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涉江采芙蓉》中“ , ”抒发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背诵全诗;
2、预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