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铁匠波尔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采用D大调。 拍,复三部曲式,在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现出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学情分析:通过情境创设打铁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活动,同时通过不同的乐段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很好的分辨乐段与主题旋律。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管弦乐曲《铁匠波尔卡》,能用较好的节奏感知并参与和表现乐曲;2、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聆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3、通过欣赏管弦乐曲《铁匠波尔卡》,让学生初步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形式。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聆听、感受及表现乐曲《铁匠波尔卡》。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1、在音乐听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2、通过已学节奏和主题旋律表现乐曲。教学准备:课件、 鼓、双响筒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敲打铁块(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进入音乐情境中,初步感受大铁锤与小铁锤的力度,辨听音乐。) 1、出示打铁节奏,边做边念。 2、请同学们起立,男孩子伦大铁锤,女孩子敲小铁锤,一起来感受敲铁的节奏。 3、出示音乐,感受音乐的动律。注意声音配合。4、加入打击乐器:双响筒 二、分段欣赏音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段欣赏以及哼唱主题,能够准确的配乐敲击节奏,体验烧火打铁的过程,了解音乐结构。)(一)分乐段设计活动,让学生充分听与体验。1.欣赏A段音乐。(1)教师画出旋律线。(2)铁块要经过:打磨、加火力(讲解风箱)。把打磨和拉风箱的动作加入到A乐段(3)到主题旋律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3)配乐演奏,注意与音乐配合的准确。 2.欣赏B段音乐(1)教师画B乐段的旋律线,生体会;师: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在干什么?(2)跟着老师加入动作,经过乐段A的打磨后,需要休息,加入甩汗的动作。(3)同时讲解波尔卡的动作,引出伟大的作者(生活的有心人) 3.欣赏A1段音乐(设计意图:A1是A乐段的再现和延伸) (1)师画A1的旋律线,学生做动作; (2)分辨一乐段与三乐段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4.表演全曲(1)加入声势动作(2)跟老师一起画旋律线 三、课堂小结约瑟夫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趣的声音,然后写进了自己的波尔卡中,说明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也要向约瑟夫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没准咱们班也能出一位优秀的音乐大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