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自己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学习重难点】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学习过程】知识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填空并思考生活中的实例:(空中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1.观察实验回答问题:(1)碘在常温下是 态,吸热后可以从 态直接变成 态。我们把物质从态 变成 态的现象叫做升华。(2)气态的碘放热后可以从 态直接变成 态。我们把物质从 态 变成态的现象叫做凝华。2.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1)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是从 态直接变成 态,属于 现象。我国北方冬季玻璃窗上结的冰花,是房间 (“内”或“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填“升华”或“凝华”)形成的。(2)东北哈尔滨松花江两岸冬季出现的“雾凇”景观,是空气中的 遇冷直接变成 形成的,属于 (填“升华”或“凝华”)现象。巩固练习1.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雨水,冰雪消融 B.立夏,雾绕山峦C.霜降,霜满枝头 D.大寒,滴水成冰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3.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水在不同节气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吸热或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立春之日风解冻,冰熔化成水要放热B.立秋五日白露降,水蒸气液化成露水要放热C.霜降节气寒霜降,水蒸气凝华成霜要吸热D.立冬之日水始冰,水结成冰要吸热4.下列现象中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汽化现象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凝固现象C.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D.碘颗粒加热后变成紫色的碘蒸汽是凝华现象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B.“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6.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7.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气结成露 B. 冰雪融化C. 滴水成冰 D. 气结成霜8.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9.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冷露无声湿桂花”,露的形成是水蒸气______现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水蒸气______现象。10.秋季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用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医生建议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厚被子,是因为盖厚被子阻碍了汗液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11.如图,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冰晶,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1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1)“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霜的形成是___________现象,河水结冰是_____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云是由水蒸气___________成的小冰晶和___________成的小水珠组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参考答案:C2.B3.B4.C5.D6.B7.B8.吸收9. 液化 凝华10. 升华 吸热 汽化11. 汽化 凝华 液化12. 凝华 凝固 凝华 液化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