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题型01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1.如图所示,杯子从空中落到水平桌面时,杯子对桌面的作用力F1,杯底受到的作用力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F1是桌子发生形变而产生的B.力F1和力F2是一对平衡力C.力F1和力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力F1的大小大于力F2的大小2.一根轻绳的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挂一灯泡,则( )A.灯泡受的重力和灯泡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灯泡受的重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灯泡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绳对天花板的拉力和天花板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3.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甲、乙两物体相互靠着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推力和的作用,如图所示,两物体都保持静止,设甲对乙的压力为,乙对甲的压力为,则( )A.和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和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和是一对平衡力D.和是一对平衡力5.小强说:“我记得在初中学过,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会互相平衡,看不到作用的效果了。既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它们也应该互相平衡呀!”应该怎么解答小强的疑问?题型02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6.假设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某飞行阶段是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做匀速直线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探测器喷出的气体对探测器产生反作用力,从而使探测器获得推力B.探测器喷出的气体对月球产生作用力,从而使探测器获得推力C.探测器需要竖直向下喷气D.探测器需要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7.如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B.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大小为C.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D.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8.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重量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 )A.F=mg B.Mg<F<(M+m)gC.F=(M+m)g D.F>(M+m)g9.如图所示,质量和身高完全相同的两人穿同样的鞋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进行顶牛比赛,企图迫使对方后退。设甲、乙两人对杆的推力分别为、。甲、乙两人身体因前倾而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已知倾角越大,该人手和杆的端点位置越低,且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若乙获胜,则( )A., B.,C., D.,10.如图所示,物块、的质量分别为、,水平地面和竖直墙面均光滑,、间接触面粗糙,在水平推力作用下,两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则( )A.物块受四个力作用B.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C.物块对地的压力大小等于D.水平推力与墙壁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11.如图所示,一木板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放在木板的上面,木块A的右端通过轻质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竖直的墙壁上,用力向左拉动木板,使它以速度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A对木板B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B.木块A对木板B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C.若木板以的速度运动,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D.若的力作用在木板上,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题型03 综合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12.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环沿杆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则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A.Mg+mg-ma B.Mg-mg+maC.Mg+mg D.Mg-mg1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加速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对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一定为( )A.μ1(m+M)g,向左 B.μ2mg,向右C.μ2mg+ma,向右 D.μ1mg+μ2Mg,向左14.如图所示,在托盘测力计的托盘内固定一个倾角为的斜面,现让一个重为4N的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那么测力计因4N物体的存在而增加的读数不可能是( )A.4NB.2NC.2ND.3N15.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4kg的铅球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并用竖直挡板挡住,铅球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铅球受到的摩擦力,铅球对挡板的压力和对斜面的压力分别是多少?16.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物体的质量为,置于楔形木块的斜面上,现对木块施以水平推力使、一起向左做匀加速运动,且与不发生相对滑动,不计一切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求:(1)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2)物体对木块的压力大小高考模拟练1.两个质量分别为=3kg, =2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测力计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上,如图所示。两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后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C.弹簧对的弹力与弹簧对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D.弹簧对的弹力与弹簧对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最近,不少人喜欢踩着一种独轮车,穿梭街头,这种独轮车全名叫电动平衡独轮车,其中间是一个窄窄的轮子,两侧各有一块踏板,当人站在踏板上向右运动时,可简化为如图甲、乙所示的模型。关于人在运动中踏板与人之间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右B.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右C.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脚所受摩擦力可能为零D.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脚所受摩擦力不可能为零3.如图所示,游乐场内的水平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放置一个整理箱。某工作人员在卫生清扫时,站在木板上用斜向左上方的力拉整理箱,三者均保持静止。木板和工作人员的质量均为m,整理箱的质量为0.3m,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理箱一定受到四个力作用 B.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C.木板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mg D.该工作人员对木板的压力大小大于mg4.如图所示,在某物流中心质量为m的纸箱可沿直角滑槽ABCDEFE无初速度滑下,纸箱与滑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滑槽AB边与水平面夹角为θ,整个装置关于竖直平面对称,ab长度为L,滑槽的长度远大于箱子的边长,重力加速度为g。求:(1)若θ=0°,纸箱对滑槽ABCD面的压力N1;(2)若θ>45°,纸箱下滑的加速度a,及纸箱从B端无初速度下滑运动到A端的时间t。5.如图所示,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固定于质量m=2kg的物体上,在另一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弹簧拉长至12cm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g取10m/s2,(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2)若将弹簧拉长至11cm,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3)若将弹簧拉长至13cm,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第三章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题型01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1.如图所示,杯子从空中落到水平桌面时,杯子对桌面的作用力F1,杯底受到的作用力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F1是桌子发生形变而产生的B.力F1和力F2是一对平衡力C.力F1和力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力F1的大小大于力F2的大小【答案】C【解析】A.力F1是杯子对桌子的压力,是杯子发生形变而产生的,A错误;BC.力F1是杯子对桌子的压力,力F2是桌子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错误,C正确;D.力F1和力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错误;故选C。2.一根轻绳的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挂一灯泡,则( )A.灯泡受的重力和灯泡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灯泡受的重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灯泡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绳对天花板的拉力和天花板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AB.灯泡受的重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AB错误;CD.灯泡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绳对天花板的拉力和天花板对绳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正确,D错误。故选C。3.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答案】D【解析】A.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两个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C.物体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两个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正确.4.甲、乙两物体相互靠着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推力和的作用,如图所示,两物体都保持静止,设甲对乙的压力为,乙对甲的压力为,则( )A.和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和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和是一对平衡力D.和是一对平衡力【答案】BD【解析】A.F1和F2分别是A与B受到的推力,不是A与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B.甲对乙的压力为F3,乙对甲的压力为F4,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B正确;C.F2作用在乙上, F4作用在甲上,所以不可能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D.F1和F4都作用在物体甲上,是一个物体受到的两个不同的力而平衡,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故选BD。5.小强说:“我记得在初中学过,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会互相平衡,看不到作用的效果了。既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它们也应该互相平衡呀!”应该怎么解答小强的疑问?【答案】见解析【解析】相互平衡力的合力为零,效果抵消,必定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的,所以作用效果不会抵消,不相互平衡。题型02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6.假设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某飞行阶段是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做匀速直线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探测器喷出的气体对探测器产生反作用力,从而使探测器获得推力B.探测器喷出的气体对月球产生作用力,从而使探测器获得推力C.探测器需要竖直向下喷气D.探测器需要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答案】C【解析】AB.探测器喷出的气体对探测器产生反作用力,从而使探测器获得推力,A正确,B错误;C.由于探测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需要竖直向下喷气,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与引力平衡,C正确,D错误。故选C。7.如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B.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大小为C.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D.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答案】D【解析】A.由于两臂间的夹角为,根据力的分解可知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A错误;B.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大小为,B错误;CD.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间的夹角减小,合力不变,因此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C错误,D正确。故选D。8.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重量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 )A.F=mg B.Mg<F<(M+m)gC.F=(M+m)g D.F>(M+m)g【答案】D【解析】当电磁铁通电前,绳的拉力应为(M+m)g;当电磁铁通电后,铁片被吸引加速上升。常识告诉我们,铁片被吸引,向电磁体运动靠近,其运动情况是变加速运动,即越靠近电磁铁,吸力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F=ma可知,此过程中超重,吸引力大于铁片重力。由于磁力,将整个电磁铁装置与铁片联系到一起。因为电磁铁吸引铁片的吸引力大于铁片的重力,则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铁片吸引电磁铁的力为F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所以,绳的拉力大于(M+m)g。所以选项D正确,A、B、C错误。故选D。9.如图所示,质量和身高完全相同的两人穿同样的鞋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进行顶牛比赛,企图迫使对方后退。设甲、乙两人对杆的推力分别为、。甲、乙两人身体因前倾而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已知倾角越大,该人手和杆的端点位置越低,且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若乙获胜,则( )A., B.,C., D.,【答案】B【解析】在两人顶牛比赛中,决定胜负的是人受到的最大摩擦力的大小,若乙获胜,说明乙下蹲增大他与地面的正压力才胜出,故两人对杆的作用力可认为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有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如图所示,物块、的质量分别为、,水平地面和竖直墙面均光滑,、间接触面粗糙,在水平推力作用下,两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则( )A.物块受四个力作用B.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C.物块对地的压力大小等于D.水平推力与墙壁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A.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块受到重力、的弹力和静摩擦力、地面的支持力、推力五个力作用,故A错误;B. 以为研究对象,由竖直方向受力平衡知,对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的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对的摩擦力大小也等于,方向向下,故B错误;C.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可知地面对的支持力等于,则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物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故C正确;D. 水平推力与墙壁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上,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故选C。11.如图所示,一木板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放在木板的上面,木块A的右端通过轻质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竖直的墙壁上,用力向左拉动木板,使它以速度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A对木板B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B.木块A对木板B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C.若木板以的速度运动,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D.若的力作用在木板上,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答案】AC【解析】AB.木板B在向左运动过程中,木块A相对木板B向右做直线运动(相对地静止),木块A受到木板B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因木块A是处于平衡状态,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则木块A受到木板B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板A对木块B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也等于,故A正确,B错误。CD.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动摩擦因数与压力均不变,如只增大木板B的速度或作用力,不会影响到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题型03 综合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12.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环沿杆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则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A.Mg+mg-ma B.Mg-mg+maC.Mg+mg D.Mg-mg【答案】A【解析】环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及箱子内的杆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摩擦力Ff,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以环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环应给杆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f′大小等于Ff,故箱子竖直方向上受重力Mg、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N及环给它的摩擦力Ff′,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以箱子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即故选A。1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加速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对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一定为( )A.μ1(m+M)g,向左 B.μ2mg,向右C.μ2mg+ma,向右 D.μ1mg+μ2Mg,向左【答案】B【解析】对木块分析可知受长木板对它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f1=μ2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木块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向右,大小为Ff1;由于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对长木板受力分析可知,受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Ff2,方向向左,Ff2=Ff1=μ2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长木板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μ2mg,方向向右,故B正确.14.如图所示,在托盘测力计的托盘内固定一个倾角为的斜面,现让一个重为4N的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那么测力计因4N物体的存在而增加的读数不可能是( )A.4NB.2NC.2ND.3N【答案】C【解析】(1)若没有摩擦力,选木块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于木块在垂直斜面方向受力平衡,可以解出木块所受的支持力再选择斜面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块对斜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把分解的y轴方向上所以解得;(2)若匀速运动,则物体对斜面的合作用力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重力相等,即;那么测力计因物体的存在而增加的读数,所以C是不可能的。故选C。15.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4kg的铅球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并用竖直挡板挡住,铅球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铅球受到的摩擦力,铅球对挡板的压力和对斜面的压力分别是多少?【答案】,【解析】铅球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铅球受力平衡条件可知,挡板对铅球的推力和斜面对铅球的支持力的合力F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铅球对挡板的压力与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铅球对斜面的压力与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16.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物体的质量为,置于楔形木块的斜面上,现对木块施以水平推力使、一起向左做匀加速运动,且与不发生相对滑动,不计一切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求:(1)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2)物体对木块的压力大小【答案】(1)(2)【解析】(1)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受重力、支持力,由题意知,和一起向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水平向左.由知,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左,如图所示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2)斜面对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对斜面的压力大小高考模拟练1.两个质量分别为=3kg, =2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测力计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上,如图所示。两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后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C.弹簧对的弹力与弹簧对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D.弹簧对的弹力与弹簧对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案】B【解析】A.稳定后把两个物体看成整体,稳定后合力向右,则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向右,A错误;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得选 为对象解得B正确;C.弹簧对的弹力作用在 上,弹簧对的弹力作用在 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C错误;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相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弹簧对的弹力与弹簧对的弹力不是两个相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相互作用力,D错误。故选B。2.最近,不少人喜欢踩着一种独轮车,穿梭街头,这种独轮车全名叫电动平衡独轮车,其中间是一个窄窄的轮子,两侧各有一块踏板,当人站在踏板上向右运动时,可简化为如图甲、乙所示的模型。关于人在运动中踏板与人之间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右B.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右C.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脚所受摩擦力可能为零D.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脚所受摩擦力不可能为零【答案】C【解析】A.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人所受空气阻力向左,根据平衡条件,人所受到踏板的摩擦力向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左,所以A错误;B.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甲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右,即摩擦力方向向右,根据踏板牛顿第三定律,踏板所受摩擦力向左,所以B错误;C.考虑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匀速运动时,根据平衡条件,如果人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空气阻力大小,人所受摩擦力为零,所以C正确;D.不计空气阻力,当人以如图乙所示的状态向右加速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如果人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提供加速度,则脚所受摩擦力可能为零,所以D错误。故选C。3.如图所示,游乐场内的水平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放置一个整理箱。某工作人员在卫生清扫时,站在木板上用斜向左上方的力拉整理箱,三者均保持静止。木板和工作人员的质量均为m,整理箱的质量为0.3m,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理箱一定受到四个力作用 B.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C.木板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mg D.该工作人员对木板的压力大小大于mg【答案】AD【解析】A.根据平衡条件对整理箱受力分析可知整理箱受到重力、斜向左上方的拉力、以及支持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A正确;B.对工作人员、整理箱和木板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静摩擦力,否则水平方向受力不平衡,故地面对木板没有静摩擦力,B错误;C.以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故地面对木板的支持力大小为2.3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讲台对地面的压力等于2.3mg,C错误;D.站在木板上的工作用斜向左上方的力拉整理箱,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整理箱对该同学施加向右下方的作用力,根据平衡条件,该同学对讲台的压力大小大于mg,D正确。故选AD。4.如图所示,在某物流中心质量为m的纸箱可沿直角滑槽ABCDEFE无初速度滑下,纸箱与滑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滑槽AB边与水平面夹角为θ,整个装置关于竖直平面对称,ab长度为L,滑槽的长度远大于箱子的边长,重力加速度为g。求:(1)若θ=0°,纸箱对滑槽ABCD面的压力N1;(2)若θ>45°,纸箱下滑的加速度a,及纸箱从B端无初速度下滑运动到A端的时间t。【答案】(1);(2);【解析】解:(1)如图所示,θ=0°有N1=mgcos45°解得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纸箱对滑槽得压力为方向垂直ABCD面向下(2)如图所示,重力垂直于AB方向的分力Gy=mgcosθ将Gy分解到垂直于两侧面,分力为N2,则N2=mgcosθcos45°N2=mgcosθ5.如图所示,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固定于质量m=2kg的物体上,在另一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弹簧拉长至12cm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g取10m/s2,(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2)若将弹簧拉长至11cm,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3)若将弹簧拉长至13cm,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答案】(1) (2) 2N (3) 4N【解析】(1)当弹簧拉长至12cm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物体匀速前进时k(x﹣x0)=μmg解得:(2)根据胡克定律:F1=k(x1﹣x0)=200×(0.11﹣0.10)=2N因F1<fmax=F滑=μmg=4N则f为静摩擦力,大小为2N(3) 根据胡克定律:F2=k(x2﹣x0)=200×(0.13﹣0.10)=6N由于F2>fmax=F滑=μmg=4N则有f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3.3 (题型决)牛顿第三定律-2021-2022物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分层解读与综合训练(人教版(2019))第三章(原卷版).docx 课时3.3 (题型决)牛顿第三定律-2021-2022物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分层解读与综合训练(人教版(2019))第三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