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阅读——理解人物情感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阅读——理解人物情感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通过细节,理解人物
综合性阅读
· 常见题型 ·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描写,这句话说明 。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作者为什么这句话?
3、这句话反应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
语言线索
细节一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每次借书,他都会提前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冷的天,等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1、“不管人家等不等这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宋濂守信
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注意找到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品质。
又有一次,宋濂决定去向远方的一位学者请教,所以和这位学者提前约定好了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他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呢?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2、“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去。”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宋濂守信
判断题。
1、宋濂家里很穷,所以总是借书来看。
2、宋濂每次都会按照约定的时间还书,说明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3、宋濂坚持在期限内把书抄完,说明他是一个守信的人。
4、最后老师称赞宋濂,是因为宋濂下雪天不怕冷的品质。
人物理解
1、读文章中的画线句子1,思考宋濂为什么这么说?

A、宋濂没有听母亲的话,顶撞了自己的母亲。
B、宋濂不爱看这本书,所以要早点还给书的主人。
C、宋濂要求自己要信守承诺,尊重他人。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答案藏在人物语言里
原文对照
人物理解
2、文章中的画线句子2,体现了宋濂什么样的品质?

答:这句话体现了宋濂诚实守信,尊敬老师的品质。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去。”
原文对照
答案藏在人物语言里
人物理解
3、老师为什么称赞宋濂:“将来必有出息”?( )

A、因为宋濂非常勇敢,不畏风雪。
B、因为宋濂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原文对照
答案藏在人物语言里

一、人物描写

二、理解人物特点、品质
阅读笔记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
(1)找到人物的语言
(2)从语言里分析人物形象
动作线索
细节二
马小跳假装给卷毛儿的小偷捡钱,在几个桌子底下爬来爬去。
他看见有一个柜门边露出一截橡皮筋,一抽,好长好长。马小跳把长长的橡皮筋一头拴在办公桌的桌腿上,然后又悄悄爬到卷毛儿的脚边,把橡皮筋的另一头,拴在卷毛儿的脚上。
马小跳捉小偷(节选)
请你找出第一段中马小跳的动作。
马小跳在桌子下爬来爬去是假装干什么?
“捡完没有?”卷毛儿弯下腰来看桌子下面的马小跳,“你快点啊!”
“快了快了,还有最后一张。”
马小跳终于从办公桌下面爬出来了。
“把钱给我。”
马小跳隔着一张办公桌,把钱高高举在手上,对卷毛儿说:“来呀,你过来拿呀!”
卷毛儿像饿狼一样,向马小跳扑过去。
马小跳捉小偷(节选)
分角色朗读,并结合动作演一演。
“啪”的一声,卷毛儿被绊倒在地上,马小跳飞快地从垃圾桶里抽出黑色的垃圾袋,套在卷毛儿的头上。
卷毛儿什么都看不见了,尽管他拼命地挣扎,马小跳还是用那根长长的橡皮筋,把卷毛儿从头到脚捆了起来。
马小跳捉小偷(节选)
从马小跳抓卷毛儿的行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机智
勇敢
敏捷
......
马小跳隔着一张办公桌,把钱高高举在手上,对卷毛儿说:“来呀,你过来拿呀!”
卷毛儿像饿狼一样,向马小跳扑过去。
人物理解
1、马小跳在几个桌子底下爬来爬去是在假装 。

原文对照
2、卷毛儿为什么像饿狼一样向马小跳扑过去?

答:卷毛儿想得到马小跳手里的钱。
帮小偷捡钱
“啪”的一声,卷毛儿被绊倒在地上,马小跳飞快地从垃圾桶里抽出黑色的垃圾袋,套在卷毛儿的头上。
卷毛儿什么都看不见了,尽管他拼命地挣扎,马小跳还是用那根长长的橡皮筋,把卷毛儿从头到脚捆了起来。
人物理解
原文对照
3、从马小跳抓卷毛儿的行为中,你看出他具有的品质是

答:可以看出马小跳具有的机智、勇敢等品质。

一、人物描写

二、理解人物特点、品质
阅读笔记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
(1)找到人物的语言
(2)从语言里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动作描写
(1)找到人物的动作
(2)从动作里分析人物形象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住在姥姥村里。虽然只见过他一面,但那一面却使我难以忘怀。
暑假,我去姥姥家,在村边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城一个圆圈状窃窃私语。我怀着好奇的心跑过去之后,看到人群的中间有一个孩子趴在地上,那个孩子大约七八岁,四四方方的脸,两个粗粗的眉毛拧成了疙瘩。呀!我突然发现,他的袖筒是空的。我急忙跑到他的面前,蹲下身来,伸手去扶他。但是他却将身子一歪,躲开了我的手,大声喊道:“走开!”
难忘的人
1、“我”为什么“跑到他的前面,蹲下身来,伸手去扶他?”

答:因为“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袖筒是空的,他是个残疾人,想要站起来很困难,所以我想要帮助他。
人物理解
2、男孩为什么要将身子一歪,躲开了“我”的手?( )

A、因为他希望“我”将他扶起来。
B、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c、因为他以为“我”要伤害他。
我一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见他双脚使劲蹬着地,胸脯一挺一挺地向前挪去......他紧紧咬着嘴唇,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面颊流了下来。终于挪到了一棵大树前,他用头使劲顶住树干,双脚使劲蹬地,上身使劲往高抬......就这样,他跟树“合作”站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是胜利的微笑啊!
就在这偶然的情况下,我匆匆地见了他一面。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我却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难忘的人
3、文中的画线句子体现了男孩儿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

A 男孩儿顽强不屈,自立自强。
B 男孩儿富有智慧,性格开朗。
人物理解
就在这偶然的情况下,我匆匆地见了他一面。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我却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原文对照
4、为什么“我”对男孩儿“竖起了大拇指”?

答:因为男孩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却有着顽强不屈,自立自强的品质,所以我很佩服他。
心理、神态线索
细节三
昨天早晨诺卑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贝迪吵起嘴来。诺卑斯自知理亏,无法对答,就骂道:“你父亲是个卖炭的穷叫花子!”
卖炭人与绅士
诺卑斯为什么骂贝迪“你父亲是个穷叫花子”?
A 因为诺卑斯不占理。
B 因为诺卑斯口才好。
C 因为贝迪家里很穷。
贝迪听了气得脖子都红了,伤心地流着泪,回家后把这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也火冒三丈,好像无故挨了人家一拳。于是下午上课前,他便领着儿子到老师那里告状。恰巧这时诺卑斯的父亲正送儿子到学校来,听到教室里有人不断地提起他儿子,就走进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就告诉他说:“这位先生说,你家诺卑斯骂他的孩子说,‘你父亲是个穷叫花子’。”
卖炭人与绅士
1、贝迪的父亲听到有人侮辱他以后是什么心情?
父亲生气后,做了什么事情?
诺卑斯的父亲脸红了,皱紧眉头瞪了儿子好久。看见儿子理亏似的垂着头站在那儿不敢说话,他父亲确定老师说得不错。
“快向他道歉!”
卖炭人与绅士
2、诺卑斯感到“理亏”的原因是( )
A 诺卑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B 诺卑斯觉得自己吵架输了很没有面子。
C 因为父亲的脸红了。
卖炭人怕诺卑斯难堪,忙说:“不必了,不必了!”绅士却不听,仍大声对儿子说,“去向他道歉,照这样说:‘我说了对你父亲非常不礼貌的话,请你原谅,请允许我父亲来握你父亲的手’!”
卖炭人与绅士
3、卖炭人说“不必了,不必了”,是因为( )
A 他不想接受诺卑斯的道歉。
B 他不想让诺卑斯感到难堪。
于是诺卑斯不得不走到贝迪面前,用蚊子似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对你父亲......非常不礼貌的话,请......你原谅。请允许我的父亲......来......握你父亲的......手。”绅士带着善意的微笑向贝迪的父亲走去,紧紧地握住了他那满是黑炭的手,随后向老师请求说:“让他们坐在一起好吗?”
看到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并且诺卑斯再次向贝迪请求原谅后,绅士才行礼告辞。
卖炭人与绅士
4、绅士教孩子道歉,并且看到诺卑斯再次向贝迪请求原谅后再离开,说明绅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错必纠
教子有方
尊重他人
答:说明绅士是一个有错必纠、教子有方、尊重他人的人。

一、人物描写

二、理解人物特点、品质
阅读笔记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
(1)找到人物的语言
(2)从语言里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动作描写
(1)找到人物的动作
(2)从动作里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结合神态)
(1)找到人物心理、神态相关描写
(2)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自己没带公交卡。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我心里很慌乱,这种情况真是令人尴尬。这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穿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是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连忙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
一块钱
1、作者为什么说“心里很慌乱,这种情况真是令人尴尬”?( )

A 因为“我”找不到硬币乘车,感觉自己像个小偷。
B 因为“我”找钱的时候把钱丢了。
C 因为老太太找“我”要钱,而“我”却没有。
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老太太笑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城里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忘带零钱的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一块钱
2、为什么“车里的人都冲老太太笑了”?( )

A 因为老太太冲车里的每一个人都微笑。
B 因为老太太是个外地人,大家想友好地对待她。
C 因为老太太帮助了“我”,大家被老太太的善心所打动。
一块钱
3、老太太替我投一块钱的原因是


之前老太太受过其他人的帮助,所以她现在也想帮助我。
4、从老太太的言行中可以看出老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看出老太太是一个知恩图报,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人。

感谢你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