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雪》课件(共17张PPT)+学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雪》课件(共17张PPT)+学案+素材

资源简介

1.《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词的知识,理解、积累重要字词。
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赏析本词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学习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难点:赏析本词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了解词的常识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本词吟咏的主要内容。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2.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卜算子·咏梅》等;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等;军事政治著作《论持久战》等。
创作风格:作品大多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抒发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3. 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他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心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应柳亚子要求,毛泽东将此咏雪词赠予他,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莽莽 ( ) 分( )外 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风骚( ) 竞折腰( )
(二)整体把握
1.上下阕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交流
1.本词语言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你觉得美的语言进行赏析(可以从“炼字”、“修辞”等写作手法入手)
2.诗人用“惜”字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知识链接:“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对外取扩张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南征北战。
“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贞观之治”。
“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是宋王朝的建立者。
“成吉思汗”指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政治家。
3.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写作背景)
四、实践演练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时a计划1.《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了解词的知识,理解、积累重要字词。
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赏析本词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学习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
难点:赏析本词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了解词的常识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本词吟咏的主要内容。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2.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卜算子·咏梅》等;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等;军事政治著作《论持久战》等。
创作风格:作品大多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抒发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3. 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他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心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应柳亚子要求,毛泽东将此咏雪词赠予他,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莽莽 ( mang ) 分( fen )外 妖娆(rao ) 成吉思汗( han )
数( shu )风流人物 今朝( zhao ) 风骚( sao ) 竞折腰( zhe )
(二)整体把握
1.上下阕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交流
1.本词语言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你觉得美的语言进行赏析(可以从“炼字”、“修辞”等写作手法入手)
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
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例: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表现了地域的广袤。“顿失滔滔”照应上文的“冰封”,“顿失”二字既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黄河未冰封时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
2.诗人用“惜”字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知识链接:“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对外取扩张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南征北战。
“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贞观之治”。
“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是宋王朝的建立者。
“成吉思汗”指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政治家。
“惜”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惜”中有惋惜,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有自信,蕴含作者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写作背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这句话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实践演练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时a计划(共17张PPT)
课前准备
课本 双色笔 导学案 草稿纸
学生演讲
雾凇背景PPT模板
汇报人:第一PPT 时间:20XX.XX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 ·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采桑子 重阳)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理解、积累重要字词。
2.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
3.赏析本词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重点)
4.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难点)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诵读中,我们才能细致地感知诗词中的形象、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认真朗读这首词。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注意停顿、节奏、重音的处理。
【自学提示】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合作交流】
1.本词语言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你觉得美的语言进行赏析。
2.诗人用“惜”字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写作背景)
1.本词语言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你觉得美的语言进行赏析。
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例: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表现了地域的广袤。“顿失滔滔”照应上文的“冰封”,“顿失”二字既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黄河未冰封时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
2.诗人用“惜”字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惜”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惜”中有惋惜,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有自信,蕴含作者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这句话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总结感悟】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作者用比喻、拟人、化静为动等多种手法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娇艳多姿的北国风光,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人物;全词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拓展延伸】
教师寄语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同学们,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